全書包括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傉撝薪榻B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生態(tài)學概念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方法等。在分論部分,全球陸地被劃分為9個不同的生態(tài)帶,各帶內容要點包括分布、氣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土地利用等。
《地球的生態(tài)帶(第4版)(全新重編版)》從自然和農業(yè)角度出發(fā),依據(jù)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全面論述地球的生態(tài)帶。全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著重介紹與生態(tài)帶有關的地理一生態(tài)學概念及劃帶的主要自然特征要素,并提供了依據(jù)利用潛力所做的全球劃分的重要信息;分論進述了被劃分的9個生態(tài)帶,詳細闡釋了各帶的分布、氣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及土地利用。
舒爾茨博士,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地理研究所)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是自然地理學,尤其著重地理生態(tài)學。
中文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四版前言
縮寫與符號
總論 生態(tài)帶內容探討及全球主要特征概述
參考文獻
1 生態(tài)帶的分布和面積比例
第1章參考文獻
2 氣候
2.1 光照
2.2 溫濕度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與植被期
2.1和2.2參考文獻
2.3 氣候變化
2.3.1 引言
2.3.2 氣候變暖
2.3.3 氣候變暖的原因
2.3.4 氣候變暖的后果
2.3.5 結論
2.3參考文獻
3 地貌與水文
3.l地貌動力學
3.2 水文狀況與水平衡
第3章參考文獻
4 土壤
4.1 土壤肥力
4.2 土壤水分收支
4.3 土壤分類單元和土壤帶
第4章參考文獻
5 植被和動物界
5.1 植被的結構特征
5.2 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態(tài)帶模型
5.3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機物質的貯存
5.4 初級生產
5.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4.2 植物群落的初級生產量
5.4.3 地球上植被覆蓋層的生產效率
5.5 動物取食與次級生產
5.6 群落廢棄物及其分解
5.7 礦物質周轉
第5章參考文獻
6 土地利用
第6章參考文獻
分論 9個生態(tài)帶特征
7 極地/亞極地帶
7.1 分布與亞帶劃分
7.2 氣候
7.2.1 氣溫、晝長、降水
7.2.2 土壤中及近地空氣層溫度的變化
7.2.3 夏季的輻射平衡和熱量平衡
7.3 冰緣區(qū)范圍內的地貌和水文
7.4 土壤
7.5 苔原和極地荒漠的植被和動物界
7.5.1 植被的劃分
7.5.2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7.5.3 動物界和動物取食
7.5.4 分解與礦物質周轉
7.5.5 一個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
7.6 土地利用
苔原概要一覽圖
第7章參考文獻
8 北方帶
8.1 分布
8.2 氣候
8.3 地貌和水文
8.4 土壤
8.5 植被和動物界
8.5.1 北方針葉林
8.5.2 泥炭沼澤
8.5.3 森林苔原、極地森林界限和樹線
8.5.4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8.5.5 分解、土壤有機物質和礦物質貯存
8.5.6 北方針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8.6 土地利用
北方帶概要一覽圖
第8章參考文獻
9 濕潤中緯帶
9.1 分布
9.2 氣候
9.3 地貌和水文
9.4 土壤
9.5 植被和動物界
9.5.1 季節(jié)性夏綠林
9.5.2 森林的水平衡
9.5.3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增長和衰減
9.5.4 礦物質的收支——與北方針葉林的比較
9.5.5 一個夏綠闊葉林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
9.6 土地利用
濕潤中緯帶概要一覽圖
第9章參考文獻
10 干旱中緯帶
10.1 分布與亞帶劃分,干旱地區(qū)的一般特征
10.2 氣候
10.3 地貌和水文
10.4 草原的土壤
10.4.1 地帶性土壤
10.4.2 鹽化土壤
10.5 草原的植被和動物界
10.5.1 草原類型
10.5.2 生活型:對冬寒和夏旱的適應
10.5.3 動物界和動物取食
10.5.4 植物量、初級生產量和分解
10.5.5 礦物質貯存與周轉
10.6 土地利用
10.6.1 大企業(yè)型谷物經濟
10.6.2 廣泛穩(wěn)定的牧場經濟和草地的管理
草原地帶概要一覽圖
第10章參考文獻
11 冬季濕潤亞熱帶
11.1 分布與區(qū)域劃分
11.2 氣候
11.3 地貌和水文
11.4 土壤
11.5 植被和動物界
11.5.1 種類多樣性、硬葉林與硬葉灌木林群系
11.5.2 生活型及對夏旱的適應
11.5.3 動物界
11.5.4 火
11.5.5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11.6 土地利用
冬季濕潤亞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1章參考文獻
12 終年濕潤亞熱帶
12.1 分布
12.2 氣候
12.3 地貌和水文
12.4 土壤
12.5 植被
12.5.1 結構特征
12.5.2 美國東南部一處半常綠櫟林群落的貯存與周轉
12.6 土地利用
終年濕潤亞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2章參考文獻
13 熱帶/亞熱帶干旱帶
13.1 分布與亞帶劃分
13.2 氣候
13.3 地貌和水文
13.3.1 風化作用、硬殼和風化殼
13.3.2 風沙的進程
13.3.3 河流做功與沖刷
13.4 土壤
13.5 植被和動物界
13.5.1 植被與土壤水平衡
13.5.2 生活型:對干旱和鹽脅迫的適應
13.5.3 荒漠動物界
13.5.4 植物量和初級生產量
13.6 土地利用
13.6.1 粗放的放牧經濟
13.6.2 綠洲一灌溉經濟
熱帶/亞熱帶干旱帶半干旱邊緣地區(qū)的多刺稀樹草原(薩赫勒)和亞熱帶多刺草原概要一覽圖
中緯帶和熱帶/亞熱帶緯度地帶的荒漠和半荒漠概要一覽圖
第13章參考文獻
14夏季濕潤熱帶
14.1 分布與亞帶劃分
14.2 氣候
14.3 地貌和水文
14.3.1 剝蝕平原和島狀山
14.3.2 流水水體
14.4 土壤
14.4.1 夏季濕潤熱帶與終年濕潤熱帶、亞熱帶土壤——概述
14.4.2 夏季濕潤熱帶最重要的土壤類型
14.5 植被和動物界
14.5.1 生理、生態(tài)特征及季節(jié)性
14.5.2 動物界
14.5.3 稀樹草原(薩旺納)火災
14.5.4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14.5.5 動物量與動物取食
14.5.6 枯枝落葉分解
14.5.7 礦物質貯存與周轉
14.6 土地利用
夏季濕潤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4章參考文獻
15 終年濕潤熱帶
15.1 分布
15.2 氣候
15.3 地貌和水文
15.3.1 風化作用和溶解剝蝕
15.3.2 河流切割和坡面剝蝕
15.4 土壤
15.5 植被和動物界
15.5.1 熱帶雨林的結構特征
15.5.2 植被動態(tài)
15.5.3 動物界
15.5.4 植物量和初級生產量
15.5.5 動物取食
15.5.6 凋落物和枯枝落葉層,分解與腐殖質
15.5.7 礦物質的貯存與周轉
15.5.8 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5.6 土地利用
終年濕潤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5章參考文獻
附錄A 地球生態(tài)帶的劃分
附錄B 地球的土壤帶
附錄C 地球的農業(yè)區(qū)
內容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