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王陽明龍場悟道作為切入點,全面展示了他從“悟道”到“體道”再到“證道”,創(chuàng)立“心學”的整個過程。王陽明的“心學”是在經(jīng)歷了九死一生的挫折、險難之后得來的。王陽明用自己的一生,不僅回答了“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更開創(chuàng)了“人應(yīng)該怎樣活著”的嶄新領(lǐng)域。他從年輕起孜孜求道,開悟以后,又用了畢生的精力傳道,以一己之力,重新接續(xù)上了中國文化的幾千年“道統(tǒng)”。
本書以嚴謹而輕松的筆觸,將厚重的歷史和靈動的神思融為一體,帶讀者暢游王陽明的精神世界,將很多人視為深奧難懂的哲學以通俗易懂的寫法娓娓道來,讓人耳目一新,帶給讀者豐富多彩的閱讀體驗。
自? 序
與王陽明“談心”
凡去過貴州修文“陽明洞”的人,無不會發(fā)出一種感慨:在這么一個偏僻之地,在這么一個不大不小的“小洞天”(王陽明給山洞起的名字),居然會產(chǎn)生那么輝耀千古的“心學”。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悟道在貴州,然而他究竟藉何機緣而悟道?又確切無疑地悟了什么“道”?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以為,能夠在這樣的蠻荒之地,在洞天野嶺中逍遙自在,不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寫下那么多的詩、文,并且結(jié)交朋友,收了那么多的學生,這樣的人一定是一位智者,一位真正的悟道者。
本書從王陽明被逐出北京開始寫起,京師被杖、杭州逃生、別父入黔……,命運如驚濤駭浪,將他一下子拋到了最邊緣之處。然而,正因為身處邊緣,卻獲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自由,生命的束縛一經(jīng)掙脫,精彩隨之而來。
貴州是一個山地省,尤其以喀斯特地貌而聞名于世。在一個個數(shù)不清的地下洞穴中,每天的清晨與黃昏,清、濁兩股氣流,都在天地間作著交換,而置身其中的人,格外感覺強烈。王陽明一到這里,生命的靈性忽然被喚醒了,向外部世界探索的一切道路都被堵死,他轉(zhuǎn)而向內(nèi)探索,于是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樂趣的世界,他越走越遠……
事實上,王陽明對“心”的體悟和發(fā)現(xiàn),并不是第一人。在這之前,先賢圣哲已經(jīng)有無數(shù)先行者。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就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吾心即宇宙”。強調(diào)直入本心,人在宇宙中的主體性,是陸九淵的一大貢獻,也為王陽明指明了方向。但王陽明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陸九淵指明了方向,卻沒有指出一條現(xiàn)實中的道路。王陽明要將這條道路實實在在地“走出來”,就不能多番嘗試:出佛入道,出道入佛,兼精儒學,其一生中,經(jīng)歷過三次大的變化,最后才歸于正宗。
王陽明的“功夫”,不尚空談,而主張在事功上磨煉。因此,他又并不只是在學堂里空談,更注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親歷親行,即“知行合一”。
與王陽明“談心”,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光明圓滿、自在歡樂的生命。而這個生命之所以有時會被我們忽略,會在這個塵世中感到困惑、傷感、挫折……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欲望,蒙蔽了心靈的光輝。要戰(zhàn)勝這些欲望,就必須勤加修行,將自己的本心解放出來。而這并非流于言語,必須實行苦修。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欲望膨脹的世界。每個人都在承受著“得不到”與“將失去”的欲望煎熬。我們要這個,要那個,不知不覺,每個人都滑向欲望的“奴隸”。
只有拂去塵埃,擦亮明鏡,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才知道“人”是什么。
與王陽明“談心”,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的圣賢、哲人,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叭巳私允鞘ベt”,我們?nèi)魏我粋普通人,只要能戰(zhàn)勝自己的欲望,哪怕只戰(zhàn)勝一個微不足道的欲望,就離“圣賢”近了一步。
和今天的大多年輕人開口閉口“我要成為億萬富豪”,和上百萬人去爭著考公務(wù)員不同,王陽明在當時的社會大勢中,選擇了逆流而上,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不肯妥協(xié),始終堅持自己從小定下的“成圣成賢”的夢想。這不能不令今天很多人較之慚愧。人貴有志,然而志有大小之分,有高尚與卑下之分,希望更多的人立大志,立高志,像王陽明一樣,去追求一個光輝燦爛的理想,為自己的生命賦予一個五彩繽紛的意義。
與王陽明“談心”,你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并不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而只在于你內(nèi)心的改變。正如我們今天常聽到的一句話:“如果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你自己!币磺械淖兓,其實都從我們內(nèi)心最細微的變化開始。我們很多年輕人,習慣于滿腹牢騷,怨天尤人。如果讀了王陽明,相信你將會懂得:命運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才是“主人翁”,才能決定你將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王陽明是一個奇跡般的存在。他是一個成道者,他走過的道路,也是無數(shù)圣賢走過的道路。他距離今天已經(jīng)過去了五百多年,可他的思想依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來人!睹魇贰吩u價他:“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彼耐l(xiāng)、后輩黃宗羲稱他“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開一代史學、文學新風的張岱稱:“陽明先生創(chuàng)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焙髞淼膶W者也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在
日本,王陽明同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日本現(xiàn)代海軍之父的東鄉(xiāng)平八郎,在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yè)家,乃至維新諸豪杰震天動地之偉業(yè),殆無一不由于王學所賜予!
王陽明令人贊許,但他卻一定不希望我們這些后來人對他“頂禮膜拜”,畢竟,他已經(jīng)用自己的全部人生實踐,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要和他一樣,勇于去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并在現(xiàn)實世界中奮力開拓,時時進取,那么,我們就會和他一樣成為一個頂天立地、大寫的“人”!
目錄 上部:龍場悟道 第一章 劫后余生 _002
第二章 龍場結(jié)廬 _018
第三章 潛心玩易 _031
第四章 洞中參禪 _049
第五章 雪夜悟道 _065
第六章 君子何陋 _077
第七章 靈博之會 ?_093
第八章 龍岡論學 _110
第九章 瘞旅悲歌 _128
第十章 知行合一 _143
下部:我心光明
第十一章 虎溪傳道 _164
第十二章 廬陵理政 _194
第十三章 京師重逢 _215
第十四章 第一等事 _228
第十五章 龍?zhí)稑诽?_244
第十六章 江西事功 _258
第十七章 寧藩之亂 _279
第十八章 致良知教 _293
第十九章 弦歌誦讀 _312
第二十章 天泉證道 _323
后記 _339
?
? _
????
第一章
劫后余生
王陽明并不是真的醉了,但“醉”卻是他這些天進入貴州境內(nèi)以來一直縈繞在心頭的感覺。
斯時斯地,斯情斯景,沒有人會不被這濃烈而甘醇的翠綠之酒,這天地山川的自然美酒所灌“醉”。
時節(jié)正是初春。入眼所至,到處是一叢一叢的綠,一片一片的綠,向遠處望去,一座座的小山,宛如遼闊海洋中星星點點的浪頭,千綠萬綠,交織在一起,匯集成蕩漾萬頃的碧波綠海。
萬綠叢中,纏綿輕柔的風兒無聲無息地吹開著花朵:大朵大朵的鮮艷花朵,盡情綻露生命的芳姿,初吐芳華,卻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更沒有人們看慣了的羞澀和嬌弱。一切都袒露無遺,以真本色示人。蜂來蝶往,也都那么自然而然。
山坡上是野性而純真的山花,山谷里是汩汩流淌的河水。那水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樣的山泉里流出來,不是人們習慣了意義上的河水,居然都是藍的。仿佛有高妙的畫家不小心在山中作畫,將藍色的顏料傾入了水中。于是一條條的河水變成了藍色的玉帶,沿著山澗,蜿蜒伸向遠方。
騎馬行走,在那樣的年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稍谶@里,騎馬反而成為最不協(xié)調(diào)的一件事情。
最好的行走方式是在一條小船上,或者就在一排隨便捆扎起來的竹排上。一個身著當?shù)囟嗖史b的土人,在前面給你慢悠悠地撐著竹篙。
人在畫中走,船在水中游。 而單單是寂寞地行走,同樣也不能盡興?傆幸恍┱f不出來的意象在眼前閃動,這時候,從心底,就會有某個旋律在跳動,有時候就會從喉嚨中直沖出來。于是,可能是一連串的“吆喝”,也可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音節(jié)。通常這聲音會在對岸傳來回響,而更多的則是聽到從遠處傳來的歌聲。
那歌聲是從河中的小船上,從岸邊的竹林里,從山坡上的茶園中傳出來的,含意不詳,但都一樣地優(yōu)美動聽。
幾千年來,幾百年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是這樣生活著。他們從來不知道外面有怎樣一個世界,也不想知道。
他們當然也不介意自己平靜的生活被外人打擾。只不過所有的打擾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復歸寧靜。
像王陽明這樣外地來的人,他們雖然見得不多,不過他們并不會過多地去問他外面的情況。
他們也只有在被問起的時候,才說一些當?shù)氐氖虑?上дZ言半通不通,交流也就失去了意義。
更多的時候是沉默。當?shù)厝四貏澲,偶爾喊上幾嗓子。王陽明等人則或倚或躺,默默地想著各自的心事。
“北京那邊,現(xiàn)在怎么樣呢?”
不知道為什么,面對這么如詩如畫的景色,王陽明的思緒卻飄到了遙遠的北方……
他們是去年的這個時節(jié)從北京離開的。那時候,北京正是黃沙漫天,又冷又硬的風如鞭子一樣抽過來,無數(shù)細小的沙粒撞擊在人的臉上,連唇齒間也灌滿了,整個天空都是一片迷蒙的黃色。走在路上、外面固然不消說,就是躲在家里,那沙土從窗戶的縫隙里鉆進來,案上、地上很快鋪上了厚厚的一層。如果趕上肆虐的年月,一夜的狂風刮下來,早晨醒來掀開被子,簡直發(fā)現(xiàn)自己要被埋在黃沙下面。
這就是北京的春天,令人煩惱而無奈的春天。雖然王陽明從十一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入京,在那里長到十七歲;后來從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十年間又有七八年之久淹留北京,應(yīng)該說對于北京的生活很熟悉了。但是,北方這種要命的天氣和北京所獨有的春季風沙,卻還是令他難以適應(yīng)。 而更令王陽明難以適應(yīng)的,是北京那種天子腳下的官場濁氣和大明王朝至于今日的沉沉暮氣。北京以其在中國地理環(huán)境中的要害位置,自建城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自遼、金以來,北京始終被從北方崛起的少數(shù)民族作為南控中原、以爭天下的屏障。至于到了蒙古人手里,北京的戰(zhàn)略地位更為凸顯,經(jīng)過忽必烈時期無數(shù)聰明智慧之士的建筑施工,一躍而成為名震天下的大都。后來元朝覆滅,朱元璋崛起,有意鄙視夷族而選擇了建都金陵,但他的兒子朱棣立即就意識到,這在戰(zhàn)略上是行不通的。不久,朱棣就重新選擇北京,并且
再次對北京進行了擴建和重修,從此北京作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就確立下來,延續(xù)至今。
一座城市自有一座城市的性格,經(jīng)過遼、金、元三個朝代的更替,北京無形中已經(jīng)被鑄造出了一種奇怪的性格:一方面是極度的自我膨脹,因為這里是天子駐地,在這里的人們存在便似乎只有一個理由:為皇帝的存在而存在。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形形色色的人們差不多都是為皇帝提供服務(wù)的。他們?yōu)樽约耗軌蚝椭粮邿o上的皇帝有這么近的親密距離而沾沾自喜,即使走在大街上一個不起眼的挑夫,一個引車賣漿的小販,一個趕車的把式,都可以講出一段皇親國戚的趣聞軼事,令從外面來到這個城市的人們肅然起敬,而北京人則從這里面獲得了某種滿足感,那種優(yōu)越是寫在臉上、目光里,洋溢在言語之間的;但另一方面,因為長期的做奴才,做順民,他們在得意和炫耀自余,也常常本能地流露出那種虛張聲勢的空虛。除了可以滿足口舌之欲的所謂談資,他們其實又并沒有從中獲得多少實際上的好處。但以生活水平而論,北京的百姓并不比江南的百姓富庶,甚至大部分過著僅能滿足溫飽的慘淡日子。而更令他們覺得自慚形穢的,就是他們在文化水平上遠遠低于那些從南方來的讀書人。每到大考之年,看著大街小巷上熙熙攘攘走動的江南士人,聽著他們操著奇怪的語
言,在一個個臨街的酒店或者茶肆里高談闊論詩書文章,圣人教導,北京的百姓便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繼而變成一種厭惡或者藐視:“有什么了不起,考上了狀元,還不是和我們一樣做皇帝的奴才!”這么一想,立刻便覺得自己高大起來,“倍兒”有了面子,于是去灌了廉價而濃烈的白酒,又去專心致志于廟堂上下、宮闈內(nèi)外的一些閑聞軼事、艷趣野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