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常一生著述頗豐,在音韻學、漢語史、詞匯學、社會語言學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貢獻。本書為《張清常文集》的第五卷,收入了張清常先生的絕大部分著述。還包括具有文獻價值的回憶師友的文章、未發(fā)表的研究論文。本書具有很高的價值,供相關研究者閱讀學習。
張清常(1915~1998) 貴州安順人,著名語言學家。193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楊樹達、王力等名家。畢業(yè)后相繼任教于浙江大學、西南聯(lián)大,是當時聯(lián)大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46~1957年,任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清華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后借調內蒙古大學中文系達十余年,曾任系主任。1973年,再回南開大學中文系;1981年冬,調入北京語言學院。多年來,張清常先生在學校和語言學界擔任教職和學術職務多種。他一直重視語言(尤其是語音)、音樂、文學三者關系的研究,重視邊緣學科的發(fā)展。張清常先生長期從事漢語語音史、詞匯史研究,貢獻尤多。著有《中國上古音樂史論叢》(曾獲教育部學術著作三等獎)、《語言學論文集》及續(xù)集、《胡同及其他》、《北京街巷名稱史話》、《戰(zhàn)國策箋注》(合著)等。張清常先生還精通音樂,1938年由他譜曲的《西南聯(lián)大校歌》流傳極廣。
方言
如何在云南推行國語教育
內蒙古自治區(qū)漢語方音與普通話語音對應規(guī)律
內蒙西部漢語方言構詞法中一些特殊現(xiàn)象
內蒙古薩拉齊漢語方言詞匯一瞥
內蒙古自治區(qū)漢語方音概況(一)
語言教學
閱讀古文的一種方法(一)
閱讀古文的一種方法(二)
閱讀古文的一種方法(三)
對于坊間中學教科書所選“學術文”教材之商榷
對于綜合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計劃的意見
為自治區(qū)培養(yǎng)新型的科學研究人才
語文漫談(一)
語文漫談(二)
關于語文課復習的一些看法
關于本屆高考作文命題的設想
《說文解字·敘》書后
——論中國歷史上編寫語文教學讀物的寶貴經驗
有關較高層次漢語考試的一些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探索》讀后
序
卷頭短語
《全國高考優(yōu)秀作文選評》序
《歇后語例釋》序
講求修辭和鑒賞語言的《虛字說》
——《虛字說》序
《爾雅今注》序
“語言學”枯燥看你怎么學
——《現(xiàn)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序
《常用俗語手冊》序
《慣用語例釋》序
《古漢語疑問詞語》序
闖新路爭一流
——《對外漢語教學探索》序
《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序
《古書虛詞通解詞典》序
借鑒于外揣摩于內
——《對外漢語教法學》序
《諸子箴言》序
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性改變
——《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要》序
要把金針度與人
——《(紅樓夢)四字格辭典》序
《漢語集稿》序
《現(xiàn)代漢字教程》序
《中國文化寓言故事》序
《漢語慣用語詞典》序
《漢語水平考試研究》序
《蘊涵語解析》序
《戰(zhàn)國策全譯》序
《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論》序
《一“名”驚人——取名的藝術》序
《漢語和漢語教學探究》序
俗語說略
——《俗語詞典》序
應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
——《語言文化教學論文集》序
文學名著的賞析與語言研究
——《(紅樓夢)的語言》序
撰寫符合科學標準要求的學位論文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集》序
立德·立功·立言
——《魏建功文集》序
修改病句
——《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序
《漢語集稿(二)》序
《漢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序
《課余叢稿》序
《漢英對照量詞手冊》序
回憶
梅貽琦先生辦學重視美育
憶遇夫師
懷念佩弦老師
憶佩弦?guī)?續(xù))
記聞一多先生的三段話
羅常培先生治學逸事
趙元任先生所指引的
憶黎錦熙老師
肝膽照人的吳宓老師
紀念吳宓老師
緬懷朱星先生
錢玄同老師的一次“《說文》課”
——3O年代錢先生反帝愛國軼事
憶漢麟
西南聯(lián)大校歌的作者
憶聯(lián)大的音樂活動
——兼憶西南聯(lián)大校歌的創(chuàng)作
關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歌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進行曲
憶西南聯(lián)大附中
燦爛的火花
——回憶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專修科
憶清華中文系考試事例
渺滄海之一粟
抒懷
八十述懷
——談拙稿《語言學論文集》及其他
人生幾逢月當頭
學術通信
1979年5月9日致王力
1980年7月10日致黃延復
1981年1月15日致黃延復
1981年1月21日致徐朝華
1981年2月15日致寧繼福
1981年2月25日致寧繼福
1981年5月1日致董樹人
1981年5月2日致郭良夫
1981年5月8日致董樹人
1982年3月4日致王力
1984年4月10日致徐朝華
1984年6月13日致董樹人
1984年6月28日致董樹人
1984年10月5日致王力
1984年12月22日致王延棟
1985年1月3日致王延棟
1985年1月9日致徐朝華
1985年3月3日致朱德熙、唐作藩
1985年3月13日致王延棟
1985年4月18日致王延棟
1985年5月21日致王延棟
1985年6月2日致王延棟
1985年6月13日致王延棟
1985年6月16日致郭良夫
1985年6月24日致郭良夫
1985年6月26日致郭良夫
1985年6月28日致王延棟
1985年7月6日致郭良夫
1985年8月30日致王延棟
1985年12月致黎澤渝
1985年12月致張源潛
1986年1月2日致王延棟
1986年2月2日致張源潛
1986年3月22日致黃延復
1986年6月18日致董樹人
1986年7月致張源潛
1986年9月8日致張源潛
1986年9月19日致黃延復
1986年9月19日致張源潛
1986年11月9日致黃延復
1987年9月8日致董樹人
1988年5月24日致解惠全
1988年11月27日致王延棟
1989年1月21日致徐朝華
1989年4月11日致伍鐵平(底稿)
1990年3月16日致李振杰
1990年10月12日致唐作藩
1990年10月17日致唐作藩、楊耐思、李思敬
1990年10月18日致郭良夫
1990年11月2日致唐作藩
1991年1月18日致邵榮芬
1991年7月12日致唐作藩
1991年8月25日致張映庚
1991年11月2日致王延棟
1991年12月4日致王延棟
1992年5月22日致王延棟
1992年7月1日致王延棟
1993年4月24日致任繼防
1993年6月1日致郭良夫
1994年5月1日致伍鐵平
1994年7月9日致李行健
1994年8月22日致陰法魯
1994年9月4日致趙金銘
1995年2月1日致唐作藩
1995年6月4日致唐作藩
1995年8月7日致王海菜
1996年2月29日致李行健
1996年11月2日致趙金銘
1996年11月29日致郭良夫
1997年1月7日致趙金銘
1997年5月2日致趙金銘
1997年6月23日致王均
1997年7月7日致張映庚
1997年8月31日致唐作藩
1997年9月4日致李思敬
1997年11月18日致王志武
1997年12月7日致趙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