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 經典譯文·文學名著
《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是黑塞1930年出版的力作,是作者本人很喜歡的小說之一。在法國瑪利亞布隆修道院里,有兩位年輕的試修士,一個名叫納爾奇思,一個叫作歌爾得蒙。年輕的納爾奇思才華過人,深得院長達尼埃爾喜愛。新來的學生歌爾得蒙卻迷戀世俗生活,他們雖成了精神上的知己,但歌爾得蒙無視納爾奇思的說教,偷偷去村里飲酒作樂、與姑娘幽會,接著又逃出修道院,到處流浪,歷經歡樂與艱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后因愛上總督的情婦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長的納爾齊斯把他從獄中救出,讓他從事雕塑藝術。后來,歌爾得蒙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納爾奇思在他臨終前表示對他的友愛,使他懷著幸福死去。小說表現了兩種不同人性的沖突,實則也可看作是每個人內心關于禁欲與享樂的矛盾,后來在探索理想過程中獲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有評論家稱它是“融合了知識和愛情的美麗的浮士德變奏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代表作。
被譽為“融合了知識和愛情的美麗的浮士德變奏曲”。 《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譯者,著名翻譯家楊武能傾情獻譯,完美呈現原著神韻。 更多經典世界名著精品推薦: 《豪夫童話全集》 《賭運》 《親和力》 《局外人;鼠疫》 《浮士德》 《愛的教育》 《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 《安徒生童話集》 《瓦爾登湖》 《新經典譯文呼嘯山莊》
《納爾齊斯與歌爾得蒙》譯者序楊武能/文譯余漫筆:藝術與人生的哲學思考黑塞的《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這部小說自出版后,格外受青睞的事實引起我的深思,讓我認認真真通讀了自己的譯文,想進一步弄清楚《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它何來如此巨大的魅力?故事被假想發(fā)生在中世紀的德國,但是所提出的問題和表達的思想,卻具有現代的,或者更確切地說超越時空的意義:在瑪利亞布隆地方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它曾經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和教士。時下修道院里有兩位年輕的試修士,一個名叫納爾奇思,一個叫作歌爾得蒙。后者小小年紀就有著十分虔誠的信仰,為了贖補他那據說是放蕩輕浮而早就離家出走的母親的罪孽,歌爾得蒙已立下志愿終生做修道士。他與納爾奇思兩人成為了精神上的知己。一*,歌爾得蒙受同學勸誘去村里飲酒作樂,在與村女接觸中感受到了異性的吸引,回修道院后內心既懊惱又矛盾,郁郁以致成疾。納爾奇思以他對人的敏銳觀察力和對歌爾得蒙資質的了解,勸他順應自己的自然天性,并且對他說:“你們的出身是母系的。你們生活在充實之中,富于愛和感受的能力。我們這些崇尚靈性的人,看來盡管常常在指導和支配你們其他的人,但生活卻不充實,而是很貧乏的……你們的故鄉(xiāng)是大地,我們的故鄉(xiāng)是思維。你們的危險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我們的危險是窒息在沒有空氣的太空里。你是藝術家,我是思想家。你酣眠在母親的懷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照耀著我的是太陽,照耀著你的是月亮和星星;你的夢中人是少女,我的夢中人是少年男子……”納爾奇思的結論為:他自己是所謂父性的人,注定了為精神服務,成為學者和思想家;而歌爾得蒙剛好相反,是所謂母性的人,注定了享受人生和愛情,成為詩人或藝術家。在與納爾奇思談話以后,歌爾得蒙陷入了更加激烈和痛苦的思想斗爭。這時,他在夢里和幻覺中,看見了自己早已遺忘的母親的形象,恢復了對于童年的記憶,也就是說找到了失去的自我和本性。起初,這母親只是一位嘴唇豐腴、秀發(fā)明亮的美麗少婦,只是他的生母;過后,在夢中,母親、圣母和情人常常合為一體,使他夢醒后“有時覺得自己犯了可怕的罪,褻瀆了神靈,雖死也不足以補贖;有時又覺得在這些夢中找到了拯救,找到了和諧”。這偉大的母親的形象和豐富多彩、神秘莫測的母親的世界反復出現,使歌爾得蒙完全醒悟過來,認識到納爾奇思的話是對的,終于下決心聽從好友的勸告,離開了修道院。歌爾得蒙漫游城鄉(xiāng),過著靠乞討布施的流浪漢生活,但與此同時,他卻無牽無掛,逍遙自在,既飽覽了自然風光,也閱盡了人情世態(tài)。特別是憑著他英俊的外貌、伶俐的舉止以及有求必應的豁達態(tài)度,歌爾得蒙竟成了一位偷香竊玉的好手,飽享了感官之娛。直至后來,在一座莊園里愛上一位品貌端莊的騎士小姐,才驚異地認識到了情欲與愛情之間的差別。在一所教堂中,他看見一尊栩栩如生的圣母像,大受感動,便去尋訪這圣像的雕塑師,拜在他門下學徒,掌握了高超的技藝,深得師傅贊賞。然而不久,歌爾得蒙再也不能忍受那安定平庸的生活,便謝絕師傅讓他繼承衣缽的美意,又動身流浪去了。在此期間,歌爾得蒙夢幻中的母親形象又發(fā)生了變化。“它不再是他自己母親的容顏,而是從它的特征和膚色中漸漸演化出了一張非個人的臉,也即是夏娃的臉,夏娃的形象,人類之母的形象�!备锠柕妹烧J識到,它就是“作為人類之母的生活本身”,而“你可以稱生活之母為愛情或歡娛,也可以叫她是墳墓和腐朽……她既是幸福之源,也是死亡之源;她永遠地在生,永遠地在殺;在她身上,慈愛與殘忍合而為一”。這樣一個夏娃母親的形象,牢牢地銘記在了歌爾得蒙心中,對他來說已變成一種“神圣的象征”。至此,他才完全吃透和領悟了納爾奇思當初開導自己的那些話。離開學藝的城市,流浪中的歌爾得蒙不想闖入了一個瘟疫流行區(qū),目賭了一幕幕家破人亡、田園荒蕪的慘劇。他“心情既感傷,又陶醉,所有感官都奮張著,欣賞著死亡之歌,體驗著人世間巨大的苦難”。這時期,他進一步認識到世事無常,人生易逝;只有藝術能化無常為永恒,將美好莊嚴的事物和形象變成作品,世世代代保存下去。他心中又產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于是返回學藝的城市。不料師傅已經染病死去,工場也關閉了。歌爾得蒙無所事事,設法勾搭上了當地總督的情婦。幽會時不幸讓總督抓住了,判處了死刑。行刑前夜,一位教士來獄中讓他懺悔,想不到這教士正是他離別多年的愛友納爾奇思。眼下納爾奇思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修道院長,經他說情,歌爾得蒙遂得死里逃生。兩人一塊兒回到了瑪利亞布隆修道院。在納爾奇思啟發(fā)和支持下,歌爾得蒙用兩年多時間為修道院雕成了神龕和布道壇。在潛心專注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他目睹和感受過的生的痛苦與死的歡愉,都統(tǒng)統(tǒng)融會和表現在了他的作品中,升華在了他的藝術里。特別是他雕的那尊圣母像,更是異常生動,十分感人,因為她不僅集中了歌爾得蒙熱愛過的一個個女性的美好的特征,而且顯現了他長期珍藏于心的偉大夏娃母親的形象。工作一完成,歌爾得蒙又毅然離開了修道院。第二年秋天,他突然回來時已心力交瘁、面目全非,不久便安然長逝在他的朋友身邊。臨終前,他全無悔恨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并與他朋友的生活做了比較。他說:“可你打算將來怎樣死呢,納爾奇思,你沒有母親?人沒有母親就不能愛,沒有母親也不能死啊�!备锠柕妹傻囊幌�,像火焰一般在納爾奇思心中燃燒,使這位道行高深的修道院長久久不能平靜。以上是《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這部小說的故事梗概。我相信通過它,已經基本上回答了本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這是一部德語文學中的所謂“藝術家小說”(Künstlerroman),寫的主要是一個雕塑家的成長過程。書中不只向我們展示了他那曲折坎坷、充滿傳奇色彩和浪漫氣息的一生,而且讓我們伴隨著他漫游了中世紀的德國,看見了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和變化無常的人類社會,跟他一起感受了人世間的冷暖溫飽、喜怒哀樂、生生死死,以及愛情宴席上的種種酸甜苦辣。僅僅這一點,僅僅這精彩動人的情節(jié),應該說就足以吸引和滿足一大批以消遣、欣賞和求知為目的的讀者—— 一位哈爾濱初中二年級學生,就曾來信與我討論這本異常好看的書——加之黑塞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他有著詩一般優(yōu)美的文筆,就更增添了小說的魅力。但是,《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更大的價值和更強的魅力,卻還不在上述種種外在的、表層的美和光彩,而在它那異常豐富、深邃的思想內涵。小說通過兩位主人公的關系,通過歌爾得蒙成為藝術家的艱苦歷程,通過他們的言談、思考乃至潛意識活動(夢境、幻覺),探討了藝術和人生的諸多重大哲學問題。為索解這樣一些帶根本意義的問題,古往今來,無數的哲人、學者、藝術家曾經皓首窮經,黑塞呢,卻以藝術和象征的語言,對問題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解答。我們從黑塞的傳記中得知,他年輕時也有過從一座叫毛爾布隆的修道院出逃的經歷,也是一個有相當造詣的繪畫藝術家,也熱愛在大自然中過無拘無束的生活。這就意味著,《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這部小說,帶有一定的自傳性。此外,我們還知道,黑塞是一位富有哲人氣質的詩人,一生不但受過歌德、尼采、弗洛伊德、榮格等哲學家、思想家和心理學家的影響,而且也通過衛(wèi)禮賢(Richard Wilhelm)等的翻譯介紹,接觸到中國的古典哲學,從《易經》和老莊著作中得到了不少啟迪。這就增加了黑塞本人思想的復雜性。因此,他對于藝術和人生的一系列重大哲學問題的探索和解答,又可以讓研究者去做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詮釋。也就難怪,在《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這部篇幅不大的小說中,我們愛好文藝、美學和哲學理論的年輕朋友,會有許多可喜的發(fā)現。它就像一座蘊藏豐富的礦山,吸引著勤于思考的人們去勘探,去采掘。什么是藝術的本源?怎樣的人才能成為藝術家?如何成為藝術家?藝術杰作是怎樣產生的?等等這些,顯然是赫爾曼·黑塞這部藝術家小說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作者通過小說主人公納爾奇思之口,告訴我們只有所謂母性的人或母系的人(Mensch mütterlicher Herkunft)才能成為藝術家。這種人天生有強烈而銳敏的感官,善于幻想,情感充沛;反之,所謂父性的人或父系的人(Mensch vterlicher Herkunft),就只能成為思想家和學者。很顯然,這母性的人和父性的人,就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所說的具有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人。同樣,對于文藝的本源問題,小說也做了弗洛伊德式的解釋,即認為是性欲在起作用,所謂力比多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小說主人公歌爾得蒙,不正是由于性愛的覺醒和對“母親”的記憶的恢復,而解放了被壓抑的本性,找回了失去的自我,走上了成為藝術家的道路嗎?他不是在一次一次戀愛中,在對偉大的母親——我們首先可以將她理解為純粹的女性的象征——的向往、渴慕、崇拜與追求中,真正成了藝術家,完成了后來的杰作嗎?難怪,與黑塞同時代的大作家托馬斯·曼說:“施瓦本的抒情詩人和田園作家同維也納的戀愛心理學家的關系[?黑塞出生在德國施瓦本地區(qū)的卡爾夫鎮(zhèn);弗洛伊德出生在捷克,在維也納創(chuàng)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學。],正如在《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這部以其純凈、新穎而獨具風格的小說所顯示的那樣,是奇異而極富吸引力的。”[?引自《黑塞全集》第11卷,第80頁。]不錯,在《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里,是有不少弗洛伊德,然而又不只是弗洛伊德。即如那所謂母性的人和父性的人,我們不但可以進一步用瑞士精神分析學家榮格的類型學說(Typenlehre)來加以解釋,而且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哲學中為其找到依據。華裔德籍的黑塞研究專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教授夏瑞春認為,歌爾得蒙和納爾奇思分別體現了陰和陽的原則,是彼此對立而又相反相成的兩極,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太極,就實現了黑塞理想中的偉大的和諧……[?Adrian Hsia:Hermann Hesse und China,p.60.]至于小說中那母親的形象,本身就處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本身就充滿了矛盾,既是幸福之源,又是死亡之源,既永遠地在生,又永遠地在殺,有著一張既慈祥又殘忍的陰陽臉,情況就更加復雜得多,因此也可以有更多的解釋。僅僅黑塞自己,就在小說中給了她諸如偉大的母親、夏娃母親(EvaMutter)、原母(Urmutter)以及人類之母等等稱謂。在1956年致某友人的信中,黑塞自己將她解釋為“包羅萬象的外在世界——大自然和無與倫比的永恒藝術的象征”,這無疑是符合實際的。此外,也還有人認為她乃是借用了榮格的“偉大母親”的形象,乃是“包羅萬象的生活中各種矛盾的象征”。[?參見蘇聯(lián)科學院編《德國近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890頁。]夏瑞春干脆視她為生成萬物的道或玄母,為了實現陰與陽和諧統(tǒng)一的太極。[?引自《黑塞全集》第11卷,第80頁。]如此等等,解釋各式各樣,但有一點卻看法一致,即認為她只是一個象征。至于筆者,則以為她既象征生活——愛情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象征大自然;歌爾得蒙只是在離開了修道院那純精神的國度,投身到生活和自然的懷抱中,才成了杰出的藝術家,才得以自我完成和自我實現。然而,縱有上面這許多解釋,仍舊不能說已經窮盡夏娃母親這一復雜多變的形象的豐富象征意義和深刻思想內涵;我們的讀者和研究者仍然有馳騁思想、進行新的理解和詮釋的廣闊天地�!都{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通過情節(jié)和形象,回答了什么是藝術的本源等幾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但又不僅止于此。在這部小說中,可以說隨處都可以讀到有關藝術哲學和藝術美學的獨特而雋永的見解。如關于藝術的功能和價值,照歌爾得蒙的看法就在于化生命的無常為永恒。他還認為,“藝術和藝術家如果不能像太陽似的熾熱,像風暴似的猛烈,而只能賞心悅目,帶來小小的幸福感,那就毫無價值。”因此,歌爾得蒙是“懷著深摯的愛在雕納爾奇思像”;借助這座雕像,一方面納爾奇思“使自己從生命的變化無常中逃脫出來”,另一方面,歌爾得蒙也在它身上“每每發(fā)現了他自己,發(fā)現了他的藝術家天性和靈魂”,也就是說,作為藝術家,他通過作品實現了自我。又如,歌爾得蒙或者說黑塞認為,杰出的藝術品與夢境之間有一個共同之點:神秘�!肮鲋�,教堂內,宮廷里,全都充斥著這種無聊的藝術品……它們都令人大失所望,因為它們喚起了人們對崇高的事物的追求卻不能予以滿足,因為它們缺少一點主要的特征:神秘�!边@神秘二字,顯然不能做字面的機械的理解;至于它是否就是藝術的主要特征,卻值得進一步探討。關于藝術的特征和本質問題,歌爾得蒙——黑塞還說:“藝術是父性世界和母性世界的結合體,是精神和血肉的結合體;它可以從感性的事物出發(fā)引向抽象的玄理,也可以始于純粹的思維世界,止于血肉之軀。一切真正崇高的藝術品,一切并非只能嘩眾取寵、充滿著永恒的秘密的藝術杰作……一切地地道道的、毫不含糊的名家精品,全無不有著這種(像夏娃母親那樣)危險的、笑意迎人的陰陽臉,這種男女同體,這種沖動的性感與純粹的精神的并存。”這一段話,道出了藝術作品的精神與血肉也即神與形的關系。結合前邊的神秘說來看,自稱“德國浪漫派的*后一名騎士”的黑塞,在美學思想上似乎是格外重視藝術作品的含蓄、神似和神形兼?zhèn)溥@些特質的。而《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這部小說本身,就具有含蓄而富于神秘色彩的特點,讀來耐人尋味。再如,關于藝術與人生的關系,關于藝術的凈化作用,關于藝術典型的產生,關于藝術家自身的矛盾,關于美與丑、歡樂與痛苦的辯證關系,關于死亡之美等等,書中也以獨特的方式做了探討,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就留給讀者自行去鑒賞、品評吧。至于小說所包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兒也不可能一一詳細介紹、解說。筆者只想強調一點,就是在《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中也可看出,作者黑塞受我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老莊的影響確實很深。黑塞自己說過,老子的思想在長時間里對于他乃是“*重要的啟示”;而《道德經》則被他“當作是當今世界*需要的那本政治著作”。[?Adrian Hsia:Hermann Hesse und China,p.270.]在《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完稿后的次年即1931年,黑塞就遷居瑞士山村蒙塔格諾拉長期過隱居生活。在這位托馬斯·曼所謂的“田園詩人”身上,我們似乎也可發(fā)現我國古代那些寄情于山水林泉的隱逸詩家的影子。尤其是小說中的歌爾得蒙——黑塞,更對功名利祿、事業(yè)學術乃至市民階級安定平庸的生活鄙棄到了極點。他終生浪跡江湖,自然無為,隨遇而安,生死榮辱早已置之度外,*一的向往和追求的只是那“偉大的母親”的形象。筆者甚至傾向于認為,書中也包含著莊子的等齊生死的思想。因為,歌爾得蒙不僅發(fā)現,“死和歡娛是一回事”,生活之母“既是幸福之源,也是死亡之源”;而且,在他想象的死亡的圖畫中,“死亡的樂曲應與刺耳的錚錚白骨之聲迥異,不僅不嚴峻、刺耳,而且簡直甜美、迷人,恰如母親對游子的召喚……在死亡靠近的當兒,生命的油燈要顯得更明亮,更溫暖”。小說結尾,歌爾得蒙確如游子回到母親懷抱中似的,安然而幸福地死去了。至于他那從修道院的虔誠學生發(fā)展為流浪漢、異教徒、藝術家的一生,也可算一份絕智棄圣的宣言書。赫爾曼·黑塞生活在*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充滿精神危機的歐洲,加之深受東西方消極悲觀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在《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一書中,便時常發(fā)出了世道艱險、人生易逝、事業(yè)與享樂不可得兼的慨嘆,整個小說因而充滿了悲涼凄婉的情調。這一點輔以作者那詩一般含蓄、優(yōu)美而又富有激情的筆致,就產生出一種特殊的魅力。除去生動的情節(jié)和深刻的思想,這一特殊魅力乃是小說吸引和打動世界各國萬千讀者的又一原因。在越南戰(zhàn)爭結束前后的美國,《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曾風靡了一代青年讀者。*天,在我國,它也得到不少讀者特別是年輕朋友的喜愛,筆者因此感到有必要撰寫此文,談談對自己這部譯著的理解;淺陋之處,希望得到指正。原載《讀書》
四川文軒-JD授權書.jpg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長期在瑞士隱居鄉(xiāng)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后一位騎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范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譯者簡介 楊武能,重慶人,著名翻譯家,曾師從馮至,主修歌德研究。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格林童話全集》《納爾齊斯與歌爾得蒙》等經典譯著三十余種,編著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種譯作影響深遠。
《納爾齊斯與歌爾得蒙》精彩試讀*一章瑪利亞布隆修道院的大門前,有一個由成對的小圓柱支撐著的拱頂;拱頂外邊,緊挨著大路,聳立著一棵栗子樹——一位氣質高貴、樹干粗壯、孤孤單單的南國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羅馬的朝圣者,把它帶到這里來的。圓形的樹冠柔軟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風吹來便婆娑地抖動、搖曳。春天,周圍一片綠色,連修道院內的核桃樹都已經長出淡紅色的嫩葉,這棵栗子樹卻仍然光禿禿的;到夜晚短的夏季,它才從一簇簇樹葉中開放出泛著淡青色微光的、形狀與眾不同的花朵,散發(fā)出一股股酸澀的悶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經收完,秋風才從那漸漸變黃了的樹冠中把那些帶刺的果實搖落,出生在意大利鄰近地區(qū)的修道院副院長格雷戈爾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爐烤食這些果實,院里的男孩子們便為爭奪它們而扭滾在一起;可是栗子卻并非每年都能成熟的。這棵栗子樹的樹冠,在修道院入口處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動著,宛如一位來自異鄉(xiāng)的思想細膩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門口那些修長的、成對的小圓石柱之間,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頭雕飾、壁架和立柱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親緣關系,同樣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學者的喜愛,但卻讓本地居民視為異己。在這棵來自異國的樹下,已經走過好幾代的修道院學生;他們腋下夾著習字板,一邊走,一邊談笑嬉鬧,爭論不休,而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有時赤著腳,有時穿著鞋,有時嘴上叼著一枝花,有時口里咬著一枚核桃,有時手中攥著一個雪球兒。新的學生不斷到來,隔幾年就換一批面孔,但大多數卻彼此相像,都是些金黃色的小卷毛。有的畢業(yè)后留下來,先當試修士,再當修士,削了發(fā),穿上修士衣,系上絲腰帶,研讀經典,指點學生,直到老,直到死。另一些學習期滿就由父母領走,回到騎士的城堡,回到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家中,奔向世界,享樂的享樂,干活的干活,偶爾回修道院來做客,后來成了家,又送自己的小兒子來當神父們的學生,并且仰頭向這棵栗子樹瞥上一眼,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充滿感慨,后又各自歸去。在修道院那一間間的臥室里和大廳中,在那端莊的圓拱窗和紅石鑿成的筆直的成對圓柱之間,總有人在生活、授課、鉆研、管理、統(tǒng)治;在這兒曾從事各種各樣的藝術和科學,并且代代相傳,有虔誠的和世俗的,有光明的和陰暗的;也編寫和詮釋書籍,想出來種種的體系,搜集古人的著述,臨摹名畫的真跡,培養(yǎng)民眾的信仰,嘲笑民眾的信仰。博學與虔誠,單純與狡詐,福音的智慧與希臘人的智慧,圣跡與邪術,在這兒統(tǒng)統(tǒng)得到一定的施展,各自適得其所;這兒既可隱居和苦修,又可進行社交和享樂;至于是前者占上風或是后者大行其道,都取決于當時的院長是個怎樣的人以及時代的潮流如何。這座修道院之所以出名和朝拜者不斷,有一陣子是因為它有一些驅魔師和能識別精怪的修士;有一陣子是因為它有美妙的音樂;有一陣子是因為它的某個神父妙手回春,能治百�。挥幸魂囎佑忠驗樗乃笞郁~湯和鹿肝包子可口得很,總之,它在每個時代都總是有所擅長。而且,在它眾多的修士和學生中間,在這些或者虔誠,或者冷淡,或者吃齋,或者肥胖的人中間,在這些留在修道院中生活了一輩子的人中間,任何時候總會有那么一兩個特殊人物,大家要么愛他,要么怕他;他顯得出類拔萃,叫大家久久惦念,雖然同時代的其他人早已被忘記得干干凈凈。眼下,在瑪利亞布隆修道院里,也有這樣兩位與眾不同的特殊人物,是一老一少。在那些充斥在寢室、教堂和課室的同伴中間,他倆是無人不知道、無人不敬重的。老的一位是院長達尼埃爾,年輕的一位是個叫納爾奇思的學生;這小伙子前不久才當上試修士,但由于才華出眾,特別是希臘文異常好,已經被破格任命為教師。這兩個人,一位院長和一位試修士,在院內都舉足輕重,都為眾人所矚目和好奇,欽佩和羨慕,同時也暗中受到誹謗。院長為大多數師生所熱愛,他沒有冤家,為人極為善良、忠厚、謙虛。只有院里的學者們在對他的愛戴中帶有一點輕蔑,因為達尼埃爾院長盡可以成為一位圣者,卻不是一位學者。就算他的忠厚是一種智慧,可他的拉丁文畢竟很糟,而對希臘文干脆一竅不通。這為數不多的學究偶爾嘲笑嘲笑老院長學識淺薄,可對納爾奇思卻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這位神童,這位美少年的希臘文非常漂亮,風度舉止也瀟灑大方,無懈可擊,且長著一雙沉靜而深邃的思想家的慧目,兩片線條俊美的薄嘴唇。他的希臘文頂呱呱,學者因此喜歡他。他高尚文雅,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因此愛戴他,許多人簡直對他入了迷。他老成持重,彬彬有禮,只有少數人看不慣他這副模樣。院長和試修士,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肩負著一個杰出人物的命運,以自己的方式駕馭著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忍受著痛苦。比起院里的其他人來,他們都覺得相互更加親近,都受著對方更強烈的吸引;盡管如此,他們卻走不到一塊兒,無法向對方表示溫情。院長對青年極為關懷,極為照顧,就像關心一株珍奇而脆弱的幼苗,一個也許過于早熟,也許已遭到危險的弟子。青年呢,對院長的任何命令、任何建議、任何稱贊都竭誠領受,從無怨言,從無不快。要是院長對他的品評正確,他*一的缺點就是高傲的話,那么他也很善于藏而不露。他立身行事確實無可厚非,確實是個完人,比大伙兒都要優(yōu)越。只不過在學者圈子之外,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孤芳自賞,感到四周的人們都是冷冰冰的�!凹{爾奇思,”有一次院長在聽完告解后對他說,“我承認自己對你的批評失之過嚴。我常常認為你高傲,也許我這樣講冤枉了你。不過,年輕人,你很孤單寂寞,盡管有些崇拜者,卻沒有朋友。我曾經希望,有什么理由可以時不時地責備一下你就好了,可是我找不到這樣的理由。我很希望,你什么時候也能像你同年齡的小伙子似的淘淘氣,可你從來也不是這樣。我有時真為你有些擔心啊,納爾奇思�!鼻嗄晏痤^,黑色的眸子望著老院長�!熬磹鄣纳窀�,我非常希望別讓您擔心。是的,我可能是高傲,神父。我請您因此處罰我。我有時候也很想懲罰自己。送我進苦修室去吧,或者罰我干一些低賤的差事�!薄澳氵@兩種想法都太幼稚,我的孩子�!痹洪L說,“何況你能說會道,又善于思考;要是我罰你做低賤的工作,那豈不是浪費了主的恩賜嗎?看來你一定會成為一位教師和學者。難道你自己不愿意這樣嗎?”“請原諒,神父,我對自己的愿望并不十分清楚。我始終會喜歡科學的,這又有什么辦法呢?不過我不相信,科學會成為我*一獻身的事業(yè);決定一個人命運和使命的,并不會總是他的愿望,而還有一些別的東西,前定的東西�!痹洪L傾聽著,神色變得嚴肅起來。但他蒼老的臉上立刻又泛起笑意,說道:“就我對人的了解而言,我們大家,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些喜歡把神的意志和自己的愿望混為一談。既然你以為已經知道自己的天職,那你告訴我,你究竟認為自己的天職是什么?”納爾奇思瞇縫起黑色的眼睛,把眸子隱藏在了長長的黑色睫毛背后。他沉思著。“講啊,我的兒子�!痹洪L在長久的等待以后催促道。納爾奇思垂著眼簾,用低沉的聲調講了起來�!拔乙詾樽约褐溃鹁吹纳窀�,我首先是注定了該過修道院生活的。我會成為——我相信——我會成為修士,成為神父,成為副院長或者也許是院長。我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我無意于擔任要職�?墒菍恚@些職務會加在我身上�!眱扇司镁玫夭辉傺哉Z�!澳銥槭裁磿羞@樣的信念呢?”老院長遲疑地問,“在你身上,除了博學,還有別的什么品質促使你這么想呢?”“有這樣一種品質,”納爾奇思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能感覺出人們的類型和天賦,不僅僅對我自己,對其他人也是一樣。這種品質迫使我去為我所管轄的人造福。倘若我生來不該過修道院生活,那我準會成為一名法官或者政治家�!薄坝锌赡��!痹洪L點點頭,“可是,你這種辨別他人和知道他們命運的才能,有沒有在誰身上試驗過呢?”“我試驗過�!薄澳銟芬饨o我舉個例子嗎?”“樂意�!薄昂�。因為我不愿在我的弟子本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探聽他們的秘密,那你也許可以告訴我一些你認為知道的我本人的情況——你的院長達尼埃爾的情況吧�!奔{爾奇思抬起眼瞼,看著院長。“這是您的命令嗎,神父?”“我的命令�!薄耙抑v很難啊,神父。”“我強迫你講也很為難,孩子。不過我還是要這樣做。說吧!”納爾奇思低下頭,很輕很輕地說:“您的情況,我知道的不多,尊敬的神父。我知道,您是一位主的仆人,您寧肯去牧放羔羊,在苦修所里敲鈴,聽農民懺悔,而不愿來掌管一所大修道院。我知道,您對圣母瑪利亞特別熱愛,向她祈禱得勤。您常常禱告,希望院內別因為研究希臘人的科學和其他種種科學,擾亂和危害您的弟子們的靈魂。您有時還祈禱,希望自己對格雷戈爾副院長不要失去耐性。您有時也祈禱獲得善終。我相信,您的祈禱會被圣母聽見,您會得到善終的�!痹谠洪L小小的接待室里鴉雀無聲。然后,老人開口了�!澳闶且粋€幻想家,有幻想�!卑装l(fā)老人和藹可親地說,“不過,虔誠與美好的幻想也會騙人;你丟掉幻想吧,就像我那樣別去相信它。你看得出來嗎,我的小幻想家,我對這件事心里有什么想法?”“看得出來,神父,您的想法出于一片好心。您在想:‘這個年輕弟子受了壞影響,他想入非非,沉思默想得太多了。我也許可以處罰他一下,這對于他沒壞處。不過,我在處罰他的同時,也要同樣地處罰自己才是�!@就是您剛才想的�!崩显洪L站起身,微笑著向試修士揮手告別�!笆堑�,小伙子,”他說,“對你的這些幻想可別太認真;上帝要求我們的不僅僅是這個。讓我們設想一下,你為了使一位老人快樂,預言他會獲得善終。讓我們設想一下,這位老人非常樂意地聽了一回你的預言。這就夠了。可你明天在早彌撒以后,得多念一遍經,要誠心誠意地掐著念珠祈禱,不可馬虎了事;我自己也會同樣地去做。好,去吧,納爾奇思,咱們談得足夠了。”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