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之祖,書寫百科全書式的敘事體世界史巨著
《歷史》西方歷史寫作的起點,是史學之祖希羅多德對其所知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歷史的調查研究,對全人類壯舉與斗爭的生動記錄。希羅多德首創(chuàng)歷史敘事體,是現(xiàn)代學科形成以前西方歷史著作的主要體裁;他具有開闊的歷史視野和相對持平的民族觀,內(nèi)容涉及當時已知各地區(qū)的歷史、地理、風俗、信仰等等;他的書寫以詳實的資料為基礎,具有初步的史料搜集意識和批判精神。
超越時空維度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
希羅多德的敘述誠懇而親切,具有原始的生命張力,閃耀著樸素的哲思。亞細亞、歐羅巴、利比亞,古代眾多部落、城邦、帝國的相互聯(lián)系和生活圖景躍然紙上。小到作物牲畜,大到制度律法,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故事因此留存。《歷史》真實呈現(xiàn)了原始的古典世界,是一部欲罷不能的散文史詩。
徐松巖教授2018年全新詳注修訂本
徐松巖教授,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會長,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長、希臘研究中心主任,傾近20載之力,譯筆更合當下語言習慣,補注大量古典學研究的*成果。2018詳注修訂本經(jīng)過逐字校閱,新增多幅插圖,內(nèi)容更加充實可感,閱讀體驗得到極大提升。
新版譯序
一、希羅多德生平及其寫作背景
希羅多德(?ο?ος,Herodotus, 約公元前484 前430/ 前420 年),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所撰寫的《歷史》猶如西方史學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被公認為西方史學史上第一部敘事體歷史巨著。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稱他為史學之祖,這一稱號無疑是對希羅多德歷史地位的確當評價。正如古希臘的許多著名人物的情況一樣,關于希羅多德的生平,流傳下來的可靠資料是極其稀少的。他本人在著作中很少敘述自己的經(jīng)歷,而同時代的作家對于他也鮮有提及,且多語焉不詳。因此,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對于希羅多德生、卒之年和死亡地點,依然不能完全確定。希羅多德的出生地,是波斯統(tǒng)治之下的希臘城市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sus),隸屬于波斯帝國第一省區(qū).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他既是一位希臘史家,同時也是一位波斯帝國的歷史學家。希氏的父親呂克瑟斯(Lyxes)是當?shù)氐母蝗耍氖甯福ㄒ徽f堂兄弟)帕尼亞西斯(Panyassis)是一位著名的史詩作家,據(jù)說曾撰寫過伊奧尼亞諸邦建城的史詩,聲名僅次于荷馬。這種家境使希羅多德在青少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天資聰穎的他自幼勤奮好學,對于赫西俄德(Hesiod)、赫卡泰歐斯(Hecataeus)、薩福(Sappho)、梭倫(Solon)等人的作品均耳熟能詳。其時哈利卡納蘇斯的統(tǒng)治者乃是聽命于波斯人的僭主呂戈達米斯(Lygdamis),他是那位在薩拉米斯(Salamis)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的哈利卡納蘇斯女王阿爾特密希婭(Artermisia)的外孫。公元前461 年,希羅多德家族參與了反對呂戈達米斯的斗爭,但遭到失敗,帕尼亞西斯被殺害,希氏因受到株連而被迫于同年遷居薩摩斯島(Samos)。年輕時的這段經(jīng)歷不能不對其日后寫作《歷史》的政治傾向產(chǎn)生一定影響。
大約自公元前454 年起,希羅多德進行過多年艱苦的游歷,足跡踏及波斯帝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除了他自己出生地卡里亞(Caria)地區(qū),他去過鄰近的伊奧尼亞(Ionia)、埃奧利斯(Aeolis)等地,還前往敘利亞(Syria)、呂底亞(Lydia)、弗里吉亞(Phrygia),向東深入巴比倫尼亞(Babylonia), 也許還到過阿拉伯半島(Arabia);向南到過腓尼基(Phoenicia)、埃及(Egypt)和利比亞(Libya),最遠抵達古代埃及的南端埃列凡提涅(Elephantine),向西到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他還橫渡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峽, 前往拜占庭(Byzantium)、色雷斯(Thrace) 和馬其頓(Macedonia), 向北渡過伊斯特河(Ister)進入斯基泰亞(Scythia),沿黑海北岸直抵頓河(Don,古稱塔奈斯河Tanais)及其腹地。據(jù)后世研究者推算,他的足跡之廣,東西、南北之間跨度分別都達到約1700 英里。在距今2400 多年前的時代,在交通設施極其落后的條件下,他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四處探訪,克服了今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完成了這一堪稱壯舉的長途跋涉。其間,他通過實地調查,親自采訪,眼界大開;他尋訪名勝古跡,考察風土人情,搜羅民間傳說和趣聞軼事;他一邊考察征集,一邊整理分析,從而獲得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他寫作《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447 年,希羅多德來到雅典。其時,雅典國勢如日中天,作為雅典帝國首都的雅典城已成為東地中海地區(qū)乃至希臘世界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和海陸交通樞紐;雅典當政者動用巨資大興土木,各地的能工巧匠匯集于此,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雅典成了名副其實的希臘的學校。希氏在雅典生活數(shù)年,期間與當時雅典的第一公民伯里克利(Pericles)以及戲劇家索�?死梗⊿ophocles)等政壇精英或社會名流過從甚密;他積極參加城邦的文化教育活動,寫詩作文,登臺演講;據(jù)說他把自己的作品當眾朗讀,曾獲得過一筆相當豐厚的獎金。公元前443 年,希羅多德和其他殖民者一道,移居到雅典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城邦圖里伊(Thurii),成為圖里伊的公民;在那里,他專心著述,直至逝世�!短K伊達斯辭書》中提及的史料認為他最后死于馬其頓,但似乎缺乏必要的佐證。希羅多德逝世的具體時間尚難以確定。不過,可以大致肯定的是,大約在公元前425 年,他的《歷史》就已經(jīng)完成并且為世人所知�!短K伊達斯辭書》還提到,希羅多德放棄了自己的祖國而自稱為圖里伊人,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斯特拉波(Strabo)和普魯塔克(Plutarch)等古典作家也稱其為圖里伊人希羅多德。相傳后人在圖里伊為希羅多德所立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的銘文:
這座墳墓里埋葬著呂克瑟斯的兒子希羅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奧尼亞方言寫作的歷史學家中之最優(yōu)秀者,他是在多利斯人的國度里長大的,可是為了躲避無法忍受的流言蜚語,他把圖里伊變成了自己的故鄉(xiāng)。
古希臘史學從神話與史詩發(fā)端,到希羅多德以前,歷時約數(shù)百年之久,可稱為史學上的孕育期。對于早期希臘人來說,神話就是他們過去的歷史,它們先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后又以英雄史詩的形式傳承下來。雖然神話往往蘊含著歷史的內(nèi)核和某些真實成分,卻不能等同于歷史,因為它還包含了大量的虛構和傳說。問題的關鍵在于,神話的敘事的方式往往是從神意出發(fā)來解釋人類的所作所為,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以神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與此相反,歷史學從一開始就以明辨真假為基本原則,并且試圖以理性的方式、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本來解釋事件與行為。韋爾南指出,公元前6 世紀,希臘人的思想方式逐漸從神話方式(muthos)轉向理性方式(logos),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哲學的興起。這種轉變的核心內(nèi)涵是,人們認識到了自己認知能力的無限潛力以及自我感受的重要性,不再依靠超自然的力量來理解和解釋自然、社會和宇宙,而是以自身的認知力和自我感受來理解和把握。以神為中心的神話史觀不得不讓位于以人為中心的歷史觀,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轉變過程中產(chǎn)生了歷史學。希羅多德的《歷史》,既明顯帶有舊時代一些特點,又有許多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部劃時代歷史巨著在此時此地出現(xiàn),決非偶然。
首先,希羅多德出生地所在的小亞細亞西部是當時整個東地中海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一方面,波斯帝國崛起之后,幾乎征服了西亞、北非所有文明地區(qū),促成了空前規(guī)模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就愛琴海周邊地區(qū)而言,公元前7前6 世紀,愛琴海東岸即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qū),在吸收古代埃及、巴比倫、腓尼基、赫梯(Hittite)、呂底亞等文明古國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希臘世界經(jīng)濟、文化最先進的地區(qū)。因此,其時希臘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大都出生于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及其附近諸島,史學家亦是如此。
其次,散文編纂形式的出現(xiàn)為史書的寫作提供了重要前提。自公元前6 世紀起,小亞細亞西部地區(qū)的某些城邦出現(xiàn)了散文紀事家(Logographoi)。他們以簡單的、不講求文辭修飾的散文把關于城市、民族、王公、神廟等的起源的口頭傳說記述下來。最著名的紀事家當屬米利都人赫卡泰歐斯,他撰寫的《大地巡游記》(Periegesis,或譯《地理志》),以散文記述他親身游歷各地的見聞。赫氏的作品雖未能保存下來,但是對于曾經(jīng)拜讀過其作品的希羅多德無疑有著重要影響。從其作品的只言片語中,可以感受到赫氏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只有我認為是真實的東西,我才把它記載下來。顯然,這些著作已具備歷史著作的雛形。
最后,在哲學、自然科學家的影響下,一些學者力圖用批判的態(tài)度,探索人類的過去和現(xiàn)在,力圖寫出與歷史事實相符的作品,希羅多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歷史和哲學二詞并無明確區(qū)分,被伊奧尼亞人稱為?ο?(歷史)的,正是雅典人所稱的λοο?(哲學)。二者均為探求真理的學問和活動,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旨在求真,從事發(fā)現(xiàn)真理,后者本意為愛智(熱愛智慧)。在希羅多德時代,歷史本意為探究調查之意。歷史探究未知的領域,未知的世界,這和哲學、科學可謂殊途同歸。而希羅多德的探究首先意味著游歷、考察那些陌生的地區(qū)、陌生的國度,力求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新的史實。后世學者將希羅多德著作的題目定為?ο?ου ?ο?, 按其原意應為希羅多德的調查報告即他的調查研究的成果。及至公元前4 世紀,人們才開始把他所撰寫的著作稱為歷史(接近于后世歷史著作之意)。那些哲學家、科學家們旺盛的求知欲,以及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毅力、思想和方法,都不能不給希羅多德以直接的影響。
希羅多德生逢希臘城邦蓬勃發(fā)展、欣欣向榮的時代,耳聞目睹弱小的希臘城邦擊敗波斯帝國的傾國之師,那無疑是當代最重大的事件。當時希臘諸邦的盟主斯巴達擁有重裝步兵約80009000
人;雅典公民總數(shù)不過約3
萬人,而據(jù)希羅多德(VII.
186)記載,薛西斯(Xerxes)出征時波斯帝國軍隊總數(shù)達500 多萬人,近代研究者普遍認為這個數(shù)字是明顯夸大失實的。雖然如此,波斯兵力在數(shù)量上大大超過希臘人,則是確鑿無疑的事實。希臘人在這場生死攸關的大戰(zhàn)中以少勝多,贏得了不可思議的勝利,促使他們當中那些有識之士進行反思:波斯人是如何興起和對外擴張的?希臘人和異族人發(fā)生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希臘人何以能戰(zhàn)勝眾多異族人?世界各地希臘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有哪些趣聞軼事、獨特的習俗和性格?取得過哪些令人驚嘆的重要成就?等等。也許正是這樣的背景促使希羅多德下定決心,深入調查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和歷史,撰寫一部完備的著作,探究希臘人和異族人以及異族人之間紛爭的起因和過程,以傳諸后世。
二、《歷史》的內(nèi)容梗概
《歷史》的主要內(nèi)容,似乎早已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我國學者不知從何時起,給希羅多德的"調查報告"增加了一個副標題"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甚至認為《歷史》又名《希波戰(zhàn)爭史》。這樣的引申是否符合希羅多德的原意暫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希羅多德在其著作中使用希臘人、波斯人的概念,其內(nèi)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皆有多層含義。當希羅多德在不同的語境下敘述希臘人或者波斯人、異族人的時候,同一概念的內(nèi)涵有時也有很大差異。因此,縱然我們可以使用希波戰(zhàn)爭(或波斯戰(zhàn)爭)的概念,其內(nèi)涵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界定(有關討論見下文)。希羅多德著作的題目為?ο?ου ?ο?,現(xiàn)代學者的任何其他引申,往往都容易引發(fā)不必要的歧義和誤解。
希羅多德的著作原本不分卷,后來被亞歷山大里亞的校注學者分為九卷,每卷卷首分別冠以一位繆斯女神,故而《歷史》又名繆斯書。傳統(tǒng)認為整個著作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全書開篇至第五卷27 章為第一部分,主要記述波斯帝國的興起和擴張經(jīng)過,從居魯士(Cyrus,約公元前600前529 年)率波斯諸部落揭竿而起、反抗米底人的統(tǒng)治,直到岡比西斯(Cambyses)不斷向外擴張、大流士一世(Darius I,約公元前558前486 年)改組波斯帝國中央和地方統(tǒng)治機構,并且準備進攻希臘為止。希羅多德具體敘述了呂底亞、米底、巴比倫、埃及、波斯、斯基泰亞等地區(qū)的地理、物產(chǎn)、歷史和現(xiàn)狀,并且詳細介紹了各地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或者說,他記載了那個時代他所知道的所有異族人(非希臘人)的世界的狀況,對希臘人和異族人發(fā)生沖突的原因進行了追溯和探討。值得注意的是,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帝國的歷史不是按照地理分區(qū)來描述帝國各地,而大致是按照波斯人征服這些地區(qū)的先后次序,由此勾勒出波斯帝國的輪廓。他率先敘述呂底亞人,并不是因為他們最早被納入波斯帝國的版圖,而是因為他們是首先進攻和征服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一支異族人。每當述及一個地區(qū)的時候,他總是從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地理位置說起,然后再敘述其居民的性格、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最后介紹其政治和歷史。
從第五卷28 章直到全書結束,為第二部分。希羅多德集中記述波斯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從敘述小亞細亞伊奧尼亞諸邦的暴動開始,大體按照時間順序記述了大流士鎮(zhèn)壓暴動并且出兵希臘、在馬拉松(Marathon)戰(zhàn)役遭到挫敗,隨后薛西斯傾整個帝國之力對希臘發(fā)動空前規(guī)模的進攻、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Leonidas)率軍在溫泉關英勇戰(zhàn)死、希臘聯(lián)軍取得薩拉米斯(Salamis)海戰(zhàn)的勝利,直至公元前479 年希臘人同時贏得普拉提亞(Platea)和米卡列(Mycale)之役的勝利、波斯勢力退出愛琴海地區(qū)為結束。在第二部分,希羅多德集中記述軍事、政治史。
然而,這樣的劃分未必符合希羅多德的原意。實際上,《歷史》是以波斯的歷史為中心,以波斯對外戰(zhàn)爭為主線,以波斯和希臘的戰(zhàn)爭為重點,記述了亞細亞(Asia)、歐羅巴(Europe)、利比亞三大洲(即希羅多德所知道的陸地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歷史、地理、種族以及風俗習慣等,是一部高度統(tǒng)一的百科全書式的世界史巨著。有研究者指出,希羅多德采用正敘與插敘交叉記述的方式,顯示了他本人對于比較重大事實和比較細小事實的高度的協(xié)調和綜合能力。而學界之所以認為繆斯書是以波斯戰(zhàn)爭為中心,并且將其內(nèi)容分為兩大部分,主要是因為學者們都習慣地站在希臘的立場上,用希臘中心觀去分析、研究這部著作,而不是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上。從希羅多德自己的表述(I. 5,95)來看,他所要撰寫的正是一部波斯的歷史。這一點從全書的謀篇布局也看得出來。全書中心明確,線索清晰,重點突出,內(nèi)容廣博而統(tǒng)一;作者的寫作方式是正敘與插敘相結合。正敘部分就是波斯的興起和對外戰(zhàn)爭,它貫穿全書,自然是全書的中心和主干;蘇聯(lián)學者C. Я. 盧里葉早就指出,希氏在前六卷論及歐羅巴和亞細亞之間關系的時候,是從波斯的觀點,而不是從希臘的觀點敘述的。而插敘部分則是相關國家、地區(qū)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是正敘的補充,起著豐富、充實著作內(nèi)容的作用。希羅多德運用這種寫作手法相當嫻熟,他非常巧妙地安排所穿插的內(nèi)容,并且知道應當怎樣做才不至于影響整體的藝術效果。希氏將正敘和插敘完美結合,宛如希臘悲劇中的對話和合唱隊相互交替一樣。[2]美國學者J. W. 湯普森(J. W. Thompson)對希氏有過這樣的評價:
這位歷史之父賦予史學以莊嚴高貴的風格,這在過去還是從來沒有過的。他能夠從他的時期以前的那些被看作歷史的大量雜亂無章的材料當中,即時構思有條有理的故事;在這點上,他遠遠超過他以前的任何作家。……盡管這部歷史有記述文和軼事集的性質,但它還是具有無可爭辯的統(tǒng)一性。使希羅多德的著作高出其他(著作)的是它表現(xiàn)了協(xié)調和綜合的能力,這是他的前輩見所未見的,而且它還標志著批判性著述的開端,盡管它實際上還很樸素。
事實上,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希羅多德關于希臘城邦,無論是斯巴達還是雅典的內(nèi)容,都是采用插敘的方式;倘若主要站在希臘人的角度上寫作,他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不把雅典政治家梭倫、僭主庇西特拉圖(Pisistratus)和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的相關事跡以及斯巴達的歷史作為正敘內(nèi)容加以記述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書結尾之處(IX. 122),作者對阿騰巴列斯(Artembares)向波斯人獻計的記載,也大致可以說明同樣的問題。因此,希羅多德(I. 1)從一開始就根據(jù)在歷史方面最有學識的波斯人的說法……,展開他的故事;書中也屢屢把波斯帝國境內(nèi)的希臘人的起義稱為叛離,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