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來,隨著對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及交往理論在消費、信息社會、傳播等運用的理論研讀增多,本人對時尚領域研究的規(guī)范視野缺失有了更深的認識。這種規(guī)范視野的缺失使得時尚對社會規(guī)范的建構意義并沒有被深入思考,因而,時尚美學研究如何進入文化創(chuàng)意實踐領域并沒有被針對性地思考。因此,本書付梓之時,在此對時尚研究的規(guī)范性視野及意義略作陳述。
二十世紀以來,時尚研究的關注視野已經(jīng)從服裝、性別、身體、心理等擴展到社會、政治、文化、國家、民族、階級等,但縱觀各種時尚理論,其理論研究視野重心仍然是文化政治領域。其主要研究包括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時尚文化中包含的權力結構進行揭露和批判,以及從現(xiàn)代性的個體解放角度指出時尚文化中的現(xiàn)代性解放內涵,二者都包含了對現(xiàn)代時尚文化特征的總結和時尚歷史演變規(guī)律的探索。但從規(guī)范可建構視野對時尚的社會作用進行研究則很少見,由此帶來對時尚審美中設計的規(guī)范性探討也付諸闕如。規(guī)范可建構視野主要來自于哈貝馬斯從交往行為對現(xiàn)代社會普遍性規(guī)范形成的基礎研究,規(guī)范可建構意味著任何一個現(xiàn)代分化領域進入生活世界都應該確保其實現(xiàn)了應有的主體間性內涵。時尚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文化,是對人的感性直接起作用的物和文化設計,感性制造和審美化傳播是其第一層面的表征。然而感性制造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越來越具有巨大的力量,此種力量如何被轉化為社會化的建構力量,或者如何被文化權力利用再次形成隱形的文化權力結構,并沒有被詳盡地探討。
由于時尚攜帶的審美力量之社會化的研究中缺少對現(xiàn)代社會化規(guī)范起支撐作用的基礎性社會結構的理論確認,因而,時尚的審美力量和審美結構總被從“隱喻”的角度把握,這使得審美力量的社會化闡釋和審美結構的內在邏輯闡釋被混在一起,或者只取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維度?梢钥吹,在時尚形成的過程中,既有從社會上層到社會下層的傳播,也有社會下層對社會上層的影響;在時尚的潮流化過程中,充滿了斗爭和反抗,然而個體總是被裹挾其中;在時尚的風格化過程中,時尚的審美特質形成了社會化的象征體系或者等級體系,形成再權力化過程或者再意義化過程;在時尚個性的追求中,時尚既是一種對抗體制化力量的個體選擇也是極易被政治、資本、文化等社會化權力所利用。
因此,理解時尚現(xiàn)代性,就必須理解現(xiàn)代性的規(guī)范構成。時尚的現(xiàn)代性語境既離不開在借助民族國家以“政治公民”內涵形成的政治現(xiàn)代性中的普遍法理權利普及[1],也離不開以信用貨幣為核心所建立的普遍消費關系中“平等自由”的“貨幣公民身份”的普及[2],以及大眾傳媒信息化帶來的“信息共享”中的“去歷史化身份”的“個性化”觀念普及[3]。在諸多維度的規(guī)范視野敞開的基礎上,時尚運動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活動才全面地凸顯其文化意義。
從傳統(tǒng)視野出發(fā),時尚研究基本都會涉及理性與感性、個體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等二元結構,早期時尚研究站在二元對立視角對時尚進行否定或肯定,后來時尚研究多借助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主義等理論資源對二元對立視角進行批判,而強調二元并存。實際上,二者都說明了時尚研究的綜合視野,但尚沒有意識到社會規(guī)范與時尚感性力量之間的互動關系,它在根本上可以對照哈貝馬斯所提出的交往行為所建構的社會規(guī)范與生活世界概念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視野僅僅看到時尚與文化的區(qū)分在于,時尚更關注文化的感性結構及其力量生成,而文化研究更多是在規(guī)范意義上思考公共文化權利和歷史文化權力之間的復雜反轉關系。如果從規(guī)范視野看,時尚表征為現(xiàn)代文化體系的分化與解分化雙向互動的解放潮流,F(xiàn)代解放的內涵既在于現(xiàn)代社會權利結構對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權力的規(guī)范,并賦予個體以權利公正和自由,也在于從個體角度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自我充實和和解。
時尚運動以人的感性層面的信息化轉換為社會化機制,就歷史文化媒介構成而言,其更具有便捷性、普遍性。如果我們理解了現(xiàn)代時尚之所以蓬勃發(fā)展的社會規(guī)范內涵,那么,時尚運動就不僅僅是自發(fā)的或者是某個設計師帶動的感官化潮流,而是設計者或者熱潮本身直接或者間接遵從了時尚感性制造中的社會共感需求,并且此共感能夠沖破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藩籬,形成一種更為基本層面的感性共識和共聚。在此,時尚的本質內涵就是文化設計,是對文化中感性力量的基礎性的挖掘,也是對人類共同體意義上的契合的尋求和尊重。在遵從以上原則的基礎上,時尚設計的文化資源就更為縱深地廣闊和豐富,并能夠深深捕捉住時尚設計中的逆反性邏輯,從而盡可能地實現(xiàn)時尚的加速度。
可以看到,現(xiàn)代時尚潮流帶動了深層的個體解放,也以其眼花繚亂瞬息萬變帶來了喧囂、浮躁和新的個體焦慮。當現(xiàn)代時尚中,僅僅攫取物的感性直擊帶來的爆發(fā)性和眩目感,而依此獲得某種人與人之間權力性的效果,那么,時尚的感性解放效力釋放的同時也將迅速變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失衡,物的審美性在此就不再是超越性的純粹審美而指向內下世界,而是變成了以“審美”為算計的功用性改造。如果僅僅從人與物質的對立角度以物的功用化去攫取物、改造物、解體物,而不是從人與人之間的融合相處角度去理解物、放置物、親近物,那么,人自我內心的和解和自洽也將不會到來。
王文松
2018年3月于望江東園
[1] 參見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相關研究。
[2] 參見蔣榮昌《消費社會的文學文本》中對信用貨幣的主體間性規(guī)范內涵研究。
[3] 參見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對信息技術的主體間性規(guī)范內涵研究。
前言................................................................................................................................. 6
第一章 消費社會與消費社會理論..................................................................................... 8
第一節(jié) 文化設計時代................................................................................................ 8
第二節(jié) 消費社會中的基礎關系................................................................................ 11
第三節(jié) 從“物”的財富到“貨幣”的財富與“平等”的關系.................................. 13
第四節(jié) “公民身份”下大眾文化的意義.................................................................. 19
第二章 時尚與大眾文化及其內在邏輯............................................................................ 24
第一節(jié) 時尚是大眾文化的運作方式......................................................................... 24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時尚的外在特征................................................................................... 28
第三節(jié) 時尚運行的內在邏輯................................................................................... 36
第三章 時尚在現(xiàn)代諸領域的運作及作用......................................................................... 41
第一節(jié) 通過大眾傳媒時尚對“經(jīng)典”文本的改寫和吸納......................................... 41
第二節(jié) 身體作為現(xiàn)代時尚負載的原因及意義........................................................... 48
第三節(jié) 奢侈消費與精神“信仰”............................................................................ 58
第四章 消費社會視野中文化產(chǎn)業(yè)中的意義再生產(chǎn)........................................................... 76
第一節(jié) 文化產(chǎn)業(yè)中的意義再生產(chǎn)內涵..................................................................... 76
第二節(jié) 作為文化產(chǎn)業(yè)社會基礎的消費社會.............................................................. 79
第三節(jié) 文化產(chǎn)業(yè)意義再生產(chǎn)的主要維度.................................................................. 82
第五章 古城文化旅游的設計理論思考............................................................................ 85
第一節(jié) 超越二元思維的古城文化設計..................................................................... 85
第二節(jié) 性別研究語境中古城文化設計的理論思考.................................................... 89
第三節(jié) 身體化感性生存與古城設計......................................................................... 94
第六章 博物館文化設計:地標、形象品牌、休閑消費、時尚產(chǎn)業(yè).................................. 99
第一節(jié) 消費社會中博物館的角色轉化..................................................................... 99
第二節(jié) “經(jīng)營”如何成為消費社會中博物館發(fā)展的可能和必然............................. 102
第三節(jié) 博物館文化設計與區(qū)域形象再造................................................................ 104
第四節(jié) 博物館文化設計的時間向度....................................................................... 106
第五節(jié) 博物館文化設計與休閑消費....................................................................... 109
第六節(jié) 創(chuàng)意時尚產(chǎn)業(yè):博物館文化設計的產(chǎn)業(yè)方向............................................... 111
附錄.............................................................................................................................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