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讀者罕有知道,王陽明原是一個被翻案的奸佞!睹鲗嶄洝防锏耐蹶柮鞑坏樾,還很有幾分色厲內(nèi)荏的丑態(tài),是一個墻頭草一般的投機分子。他縱兵屠城,竊奪他人戰(zhàn)功,散布異端邪說蠱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態(tài)享受著信徒的阿諛與供奉。
乃至清朝編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為王陽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陽明弟子們謙卑寫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頭頂光環(huán)的圣徒,有神鬼莫測之能,每每還有靈異的奇遇。
于是我們每個人對王陽明的態(tài)度,往往取決于自己對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認知誤區(qū)之有無或多寡。是的,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尋味的事情。
王陽明:一切心法(全兩冊)
◎中國當代思想隱士熊逸,沉浸十年力作。
◎全書超過50萬字,橫貫王陽明的一生。
◎這是一部個人專著,而與眾手編纂有別;如果想要了解王陽明,閱讀本書就夠了。
◎與純粹學術(shù)的呆板文風完全不同,《王陽明:一切心法》是一部流暢優(yōu)美的故事集。
◎《王陽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誠意之作,它嚴謹、有趣、真摯,易懂,只為讓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為誤解的王陽明,了解“心”在王陽明的思想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驅(qū)動整個世界總的發(fā)動機。不是看破紅塵、心如死灰。而是一場在針尖上飛旋的舞蹈,無時無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樣讓你了解心學的真諦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靈雞湯。
為什么讀王陽明
我一直以為,今人對王陽明的熱衷頗有幾分荒誕,倘若他們當真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成敗以及陽明心學的真實含義,當初的熱情會不會在轉(zhuǎn)眼之間煙消云散呢?
王陽明似乎是被當作今天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崇拜的。人們嘆服他的烜赫事功,至于他的學說與品德,看上去只是輔助他成就事功的工具。太多人之所以在這個充滿誘惑與競爭的時代甘心拿出一部分本可以用來獲利或休閑的時間沉潛于故紙堆里,涉獵一點陽明心學,只是因為幻想著可以由此獲得王陽明借以成功的思想利器,使自己變身為成功人士罷了,至少也要比當下更成功一點。
這樣的想法究竟有幾分可靠呢?我很想率先交代一個發(fā)生在金融行業(yè)里的真實故事: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據(jù)2014年官方統(tǒng)計的收入排名,金融行業(yè)穩(wěn)居榜首。高收益自然伴隨著高風險,某位金融精英用以應(yīng)對風險、緩解心理壓力的措施是頗有幾分代表性的:拜一位“大師”為師,每有斬獲,便不吝名車、豪宅向“大師”進貢。事情的第一個蹊蹺之處在于,所謂“大師”,自當是修為高深、云淡風輕、視金錢如糞土的人,怎么可能像凡夫俗子一般貪戀物質(zhì)呢?而且,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指點學生發(fā)財,這樣的指點豈不是使學生在物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與超凡脫俗的高人境界南轅北轍嗎?
我有幸聆聽過這位“大師”的解釋:“你們修為太淺,很容易被錢財腐蝕心靈,所以多余的錢財自然應(yīng)該奉獻給我。我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修為,錢財無論多寡,都不會對我的心靈造成任何損害!
好的,在我們失聲發(fā)笑之后,不得不承認在這短短的一番說辭里竟然隱藏著高深的理論素養(yǎng)和無懈可擊的邏輯,儼然有古之儒者的風范。儒家經(jīng)典《禮記》有這樣一段話: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這段話描繪出儒者的經(jīng)典形象:他是自信滿滿的原則主義者,只依據(jù)內(nèi)心原則做事而不計成敗。任你用金錢和聲色犬馬來包圍他,他也不會做出有虧于道義的事情;任你憑借人多勢眾來脅迫他,甚至以死亡來恐嚇他,他也不會有半點動搖;如果遇到猛獸,他會以全部勇氣出手相搏,全不在乎力量的懸殊;如果需要拔山舉鼎,他也會當仁不讓,全不管自己到底有多少氣力;他既不會對過去的事情后悔,也不會預(yù)估將來的風險,始終保持威嚴的容止,遇事不會改變既定的謀劃……儒者的獨特之處正是在這些地方啊。
不難想見的是,如果我們把《禮記》的這篇文字當成一段心理側(cè)寫的話,我們會相信這是虔誠的宗教人士才有的樣子。在任何云譎波詭的環(huán)境里,無論是古代的宮廷斗爭還是現(xiàn)代的金融賭博,這樣的心理素質(zhì)無疑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成功要素。而假若它是可以被購買的,我相信愿意一擲千金的人絕對不在少數(shù)。那位金融精英從“大師”身上以名車、豪宅所換取的,歸根結(jié)底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換言之,“大師”的存在無論是否真的具有逢兇化吉、指引金光大道的意義,至少使人相信了這些意義的存在,從而擺脫了各種患得患失的糾結(jié)和焦慮。
你對一位“大師”的信心越足,你的心靈安定感就越強,應(yīng)對不確定事件時的心理素質(zhì)也就越好,這就是“心誠則靈”的道理。雖然從客觀角度上看,“精誠所至”的付出未必就會導(dǎo)致“金石為開”的結(jié)果,但只要你真的“精誠所至”,至少你會相信“金石為開”的結(jié)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者終將出現(xiàn),即便你一敗涂地,也比旁人更容易找到寬慰自己的理由。
正如理性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存優(yōu)勢,非理性也有同樣的甚至更為重要的意義。當我們以十足的理性態(tài)度對各種“大師”之流滿懷譏諷的時候,不要忘記人類倘若沒有這些愚蠢之流,人類的心理機制倘若缺乏這種欺騙與自我欺騙的能力,那么心理崩潰將會成為最致命也最普遍的痼疾。
幸或不幸的是,對于太多人而言,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一位“大師”,何況他的成功經(jīng)歷早已為他的學說做出了可信度十足的背書。人們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所以無論是同在大儒級別的朱熹也好,為王陽明開學術(shù)先河的陸九淵也好,他們的生平與學說在今天的大眾市場上已經(jīng)很少有人關(guān)注了。原因就是這樣簡單:他們都不是“成功人士”,所以他們的學說不值得認真對待。
是的,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忽略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遠不似我們通常想象的那樣緊密。
熊逸
中國當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隱士,隱于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熊逸,是一個筆名,只有極少的人識得他的廬山真面目。
熊逸堅持用這個筆名解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學貫中西的現(xiàn)代視角反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