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手機媒體藝術概念、類型與特征,發(fā)展歷程,形態(tài)表現,界面設計,創(chuàng)作與欣賞,傳播與接受,移動美育等方面對新興的手機媒體藝術展開了全面而詳盡的論述。本書以藝術學、傳播學、美學交叉學科研究的視角,吸收國內外新研究成果,在手機媒體藝術領域進行探索和發(fā)掘,論述深入淺出,例證豐富,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既適用于高等院校教學,亦可作為新媒體從業(yè)者的參考用書。
前 言
技術與藝術向來形影相隨、緊密相關,正如美籍德裔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所說,藝術“所有的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技術。所以,藝術發(fā)展的一般進程與實際技術——建筑、制陶、紡織、雕刻及通常文明人難以理解其重要性的藝術活動——是緊密相關的。技術是創(chuàng)造表現形式的手段,創(chuàng)造感覺符號的手段,技術過程是達到以上目的而對人類技能的某種應用”。a 任何藝術的表現手法都是技術,任何技術都有實現某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功能。
20 世紀后半葉以來的科技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不僅擴展了我們的知識和信息,也重塑了我們的感官及感受世界的方式——審美感受形式隨之改變。感性的發(fā)展催生了藝術的變化,當傳統(tǒng)的藝術已經不足以滿足這個信息傳媒時代的感性需求的時候,新媒體藝術應運而生。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它建立在數字技術的核心基礎上,亦稱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 “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當下它主要是指運用錄像、計算機、視頻裝置、綜合媒體等表現載體,以電子、光學等新科技語言為基礎,特別是使用信息科技與網絡技術為基本語言的藝術。它以多媒體性、互動性、非線性、虛擬性體現了當代審美心理訴求的新特征。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對新媒體藝術展開研究,可以開啟一個對于科技和媒體迅猛發(fā)展的追問與反思,我們的環(huán)境到底什么是所謂的自然狀態(tài)?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擬?這樣的界限在今日似乎已變得模糊并令人困惑。人的成長和認知隨時間經歷逐漸建構而成,時間疊加的人生影像及經歷反映了人的狀態(tài),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是否會因此成了所謂的真實?
手機媒體藝術是新媒體藝術的一種最新實現形式,它是新媒體發(fā)展到“第五媒體”時代的必然產物。作為新進的成員,手機媒體藝術符合新媒體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它的出現和發(fā)展正如前述,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手機媒體藝術是一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藝術形式,本書將手機媒體藝術的基本范疇分為三個層次,即手機媒體藝術、手機媒體文藝和手機媒體文化,它們圍繞核心區(qū)域,呈漣漪式結構散開。當我們拿起手機查看朋友圈、看電影、玩游戲、閱讀小說和推文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接觸這種藝術形式了;而當我們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變成旁若無人的“低頭族”或“手機控”的時候,則多半已流連于這種藝術的強烈感染力,乃至為其所營造的現實的或超現實的審美情境迷醉。因此,手機媒體藝術是我們身邊的一種可移動的、普遍的、便捷的而且?guī)в懈叨瑞ば院腿粘P缘乃囆g,它不必出現在音樂廳、演唱會、畫展、電影院和博物館中,卻常常帶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審美幻覺和迷醉感。
藝術教育正在經歷媒體革命的重要時期,傳媒藝術教育也不例外。在社會發(fā)展與媒介變革的大背景下,藝術快速地進入互聯(lián)網和移動媒體領域,網絡、移動性新媒體藝術形態(tài)應運而生,從而給藝術從形式到內容再到產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媒體革命對藝術創(chuàng)作從產量、內容形式到行業(yè)規(guī)模、人才需求都會產生著巨大的變化。新聞傳播學、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yè)建設亟須培養(yǎng)適應網絡與新媒體的新型傳媒藝術人才,手機媒體藝術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興課程領域,同時也能夠極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手機媒體藝術這個領域,目前全國幾乎沒有相關的教材,基于此我們組織教研團隊著手編寫與建構手機媒體藝術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課程體系,努力體現出目標性、針對性、全面性及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特色,為相關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服務。另外,對于廣大新媒體藝術研究者特別是從業(yè)者及時、正確認識手機媒體藝術,緊跟新媒體藝術發(fā)展趨勢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書是重慶郵電大學教材建設立項項目,也是一部由項目組成員集體完成的教材。書中匯集了編寫團隊的智慧與汗水,也凝聚著團隊的學術觀點。全書由張建負責全書規(guī)劃、撰擬寫作綱要及全書統(tǒng)稿工作,具體撰寫分工為:李金正,第一章手機媒體藝術概述;張建、孟晨曦,第二章手機媒體藝術發(fā)展歷程;張建、田鑫、高尚、錢程、杜佩瑤,第三章手機媒體藝術形態(tài)表現;楊潔,第四章手機媒體界面設計;張建,第五章手機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李金正,第六章手機媒體藝術傳播與接受;張建,第七章移動美育。
在本書的編寫工作中,我的研究生高尚、錢程、杜佩瑤、張蕊、饒文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本科生劉雪純、袁怡、王琪鈺,動畫專業(yè)本科生王亮等同學參與了本書的文字資料搜集、整理、部分案例編寫、圖片搜集等工作,對他們在成書過程中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在選題、審稿、編輯、校對、出版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書中一定存在許多的不足和遺憾。真誠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促使本書通過反饋、吸收、修改而日臻完善。
張建,博士,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擔任重慶市藝術美學學會副會長,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美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學校藝術教育協(xié)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網絡與新媒體傳播、藝術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在《光明日報(理論
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近年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
李金正,博士,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海外中國傳媒文化和媒介哲學等領域的研究,在《文藝理論研究》《出版發(fā)行研究》等CSSCI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近年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部,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1項。
目 錄
第一章 手機媒體藝術概述 / 001
第一節(jié) 手機媒體藝術的誕生 / 001
一、從現代主義藝術到新媒體藝術 / 002
二、從新媒體到新媒體藝術 / 009
三、從新媒體藝術到手機媒體藝術 / 016
第二節(jié) 手機媒體藝術的特點與類型 / 019
一、手機媒體藝術的基本特點 / 019
二、手機媒體藝術的主要類型 / 024
第三節(jié) 手機媒體藝術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 027
一、手機媒體藝術的研究對象和范圍 / 028
二、手機媒體藝術的研究方法 / 029
思考題 / 030
第二章 手機媒體藝術發(fā)展歷程 / 031
第一節(jié) 1G 時代:手機成為時尚和身份的象征 / 033
第二節(jié) 2G 時代:手機媒體藝術的萌芽 / 036
第三節(jié) 3G 時代:手機媒體藝術的開端 / 040
第四節(jié) 4G 時代:手機媒體藝術日趨成熟和豐富 / 047
第五節(jié) 暢想5G / 052
思考題 / 057
第三章 手機媒體藝術形態(tài)表現 / 058
第一節(jié) 手機視頻 / 058
一、手機直播 / 058
二、手機電影 / 064
三、微電影 / 067
四、手機微視頻 / 070
第二節(jié) 手機音樂 / 073
一、手機音樂的藝術特征 / 074
二、手機音樂的發(fā)展 / 076
三、手機音樂常見格式 / 078
四、手機音樂App 分類 / 079
第三節(jié) 手機攝影 / 080
一、手機攝影的演變與普及 / 080
二、手機攝影的表達與創(chuàng)作 / 083
三、手機攝影的展覽與分享 / 087
第四節(jié) 手機文學 / 088
一、手機閱讀 / 088
二、短信文學 / 090
三、手機網絡文學 / 093
思考題 / 097
第四章 手機媒體界面設計 / 098
第一節(jié) 手機媒體界面設計概述 / 098
一、手機媒體界面設計的相關概念 / 098
二、手機媒體界面設計的分類 / 100
三、手機媒體界面設計的流程 / 104
四、手機媒體界面設計的原則 / 107
第二節(jié) 手機媒體界面信息架構設計 / 109
一、信息內容分類 / 109
二、信息架構的深度與廣度 / 109
三、任務流程設計 / 110
四、頁面流程圖 / 111
五、設計工具的使用 / 111
六、學生作業(yè)點評 / 111
第三節(jié) 手機媒體界面交互設計 / 114
一、交互手勢應用 / 114
二、交互反饋設計 / 116
三、交互原型設計 / 117
四、設計工具的使用 / 118
五、學生作業(yè)點評 / 119
第四節(jié) 手機媒體圖形用戶界面設計 / 121
一、視覺設計風格 / 121
二、色彩設計 / 122
三、圖標與圖片 / 124
四、導航設計 / 130
五、布局設計 / 132
六、學生作業(yè)點評 / 133
思考題 / 140
第五章 手機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 / 142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作主體 / 143
一、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消解 / 143
二、大眾創(chuàng)造 / 145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特征 / 149
一、自由性 / 149
二、體驗性 / 151
三、分享性 / 154
四、主動性 / 155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作方式 / 157
一、非物質性 / 157
二、雙向交融性 / 158
三、超文本 / 159
第四節(jié) 接受美學與主動體驗(欣賞) / 163
一、接受美學 / 164
二、主動體驗 / 165
第五節(jié) 欣賞方式 / 166
一、移動審美方式 / 166
二、移動審美的現代價值 / 167
第六節(jié) 審美心理 / 169
一、個性化審美需要 / 169
二、瞬時性審美體驗 / 170
三、多元化審美取向 / 170
第七節(jié) 自由感知與交互體驗 / 172
思考題 / 173
第六章 手機媒體藝術傳播與接受 / 174
第一節(jié) 手機媒體藝術的傳播渠道與路徑 / 174
一、傳播渠道 / 174
二、傳播路徑 / 176
第二節(jié) 手機媒體藝術傳播的基本特點 / 177
一、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統(tǒng)一 / 178
二、多媒體與超文本的統(tǒng)一 / 179
三、泛在性與即時性的統(tǒng)一 / 180
第三節(jié) 接受理論與手機媒體藝術的基本接受方式 / 181
一、接受理論:從哲學基礎到美學觀念 / 181
二、手機媒體藝術的基本接受方式 / 184
思考題 / 186
第七章 移動美育 / 187
第一節(jié) “互聯(lián)網+ 教育” / 188
一、“互聯(lián)網+ 教育”的趨勢 / 189
二、“互聯(lián)網+ 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 / 190
第二節(jié) “互聯(lián)網+ 課程” / 191
一、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 / 192
二、教學方式變革:翻轉課堂 / 193
三、學習革命:移動學習 / 194
第三節(jié) 網絡美育:互聯(lián)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 / 196
一、美育讓網絡更“美” / 197
二、網絡讓美育“飛”起來 / 198
第四節(jié) “互聯(lián)網+”移動美育 / 199
一、移動美育的提出 / 200
二、移動美育的含義 / 202
三、移動美育的價值與特征 / 203
第五節(jié) 構建“移動大美育”體系 / 205
一、移動美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運用 / 206
二、移動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 / 210
三、移動美育在社會教育中的運用 / 212
思考題 / 215
參考文獻 /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