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總序
1981年,我成立了一個名為現(xiàn)實俱樂部(Reality Club)的組織,試圖把那些探討后工業(yè)時代話題的人們聚集在一起。1997年,現(xiàn)實俱樂部上線,更名為Edge。
在Edge中呈現(xiàn)出來的觀點都是經(jīng)過推敲的,它們代表著諸多領域的前沿,比如進化生物學、遺傳學、計算機科學、神經(jīng)學、心理學、宇宙學和物理學等。從這些參與者的觀點中,涌現(xiàn)出一種新的自然哲學:一系列理解物理系統(tǒng)的新方法,以及質(zhì)疑我們很多基本假設的新思維。
對每一本年度合集,我和Edge的忠實擁躉,包括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凱文·凱利(Kevin Kelly)和喬治·戴森(George Dyson),都會聚在一起策劃Edge年度問題常常是午夜征問。
提出一個問題并不容易。正像我的朋友,也是我曾經(jīng)的合作者,已故的藝術家和哲學家詹姆斯·李·拜爾斯(James Lee
Byars)曾經(jīng)說的那樣:我能回答一個問題,但我能足夠聰明地提出這個問題嗎?我們尋找那些啟發(fā)不可預知答案的問題那些激發(fā)人們?nèi)ニ伎家庀氩坏街碌膯栴}。
現(xiàn)實俱樂部
19811996年,現(xiàn)實俱樂部是一些知識分子間的非正式聚會,通常在中國餐館、藝術家閣樓、投資銀行、舞廳、博物館、客廳,或在其他什么地方。俱樂部座右銘的靈感就源于拜爾斯,他曾經(jīng)說過:要抵達世界知識的邊界,就要尋找最復雜、最聰明的頭腦,把他們關在同一個房間里,讓他們互相討論各自不解的問題。
1969年,我剛出版了第一本書,拜爾斯就找到了我。我們倆同在藝術領域,一起分享有關語言、詞匯、智慧以及斯坦們(愛因斯坦、格特魯?shù)?middot;斯坦因、維特根斯坦和弗蘭肯斯坦)的樂趣。1971年,我們的對話錄《吉米與約翰尼》(Jimmie and Johnny)由拜爾斯創(chuàng)辦的世界問題中心(The World Question Center)發(fā)表。
1997年,拜爾斯去世后,關于他的世界問題中心,我寫了下面的文字:
詹姆斯·李·拜爾斯啟發(fā)了我成立現(xiàn)實俱樂部(以及Edge)的想法。他認為,如果你想獲得社會知識的核心價值,去哈佛大學的懷德納圖書館里讀上600萬本書,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在他極為簡約的房間里,他通常只在一個盒子中放4本書,讀過后再換一批。)于是,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問題中心。在這里,他計劃邀請100位最聰明的人聚于一室,讓他們互相討論各自不解的問題。
理論上講,一個預期的結果是他們將獲得所有思想的總和。但是,在設想與執(zhí)行之間總有許多陷阱。拜爾斯確定了他的100位最聰明的人,依次給他們打電話,并詢問有什么問題是他們自問不解的。結果,其中70個人掛了他的電話。
那還是發(fā)生在1971年的事。事實上,新技術就等于新觀念,在當下,電子郵件、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設備和社交網(wǎng)絡讓拜爾斯的宏大設計得到了真正執(zhí)行。雖然地點變成了線上,這些驅(qū)動熱門觀點的反復爭論,卻讓現(xiàn)實俱樂部的精神得到了延續(xù)。
正如拜爾斯所說:要做成非凡的事情,你必須找到非凡的人物。每一個Edge年度問題的中心都是卓越的人物和偉大的頭腦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技術專家和企業(yè)家,他們都是當今各自領域的執(zhí)牛耳者。我在1991年發(fā)表的《第三種文化的興起》(The Emerging Third Culture)一文和1995年出版的《第三種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徑》(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中,都寫到了第三種文化,而上述那些人,他們正是第三種文化的代表。
第三種文化
經(jīng)驗世界中的那些科學家和思想家,通過他們的工作和著作構筑起了第三種文化。在渲染我們生活的更深層意義以及重新定義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等方面,他們正在取代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
第三種文化是一把巨大的傘,它可以把計算機專家、行動者、思想家和作家都聚于傘下。在圍繞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絡興起的傳播革命中,他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Edge是網(wǎng)絡中一個動態(tài)的文本,它展示著行動中的第三種文化,以這種方式連接了一大群人。Edge是一場對話。
這里有一套新的隱喻來描述我們自己、我們的心靈、整個宇宙以及我們知道的所有事物。這些擁有新觀念的知識分子、科學家,還有那些著書立說的人,正是他們推動了我們的時代。
這些年來,Edge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選擇合作者的簡單標準。我們尋找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能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來擴展關于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的看法。其中,一些人是暢銷書作家,或在大眾文化方面名滿天下,而大多數(shù)人不是。我們鼓勵探索文化前沿,鼓勵研究那些還沒有被普遍揭示的真理。我們對聰明地思考頗有興趣,但對標準化智慧意興闌珊。在傳播理論中,信息并非被定義為數(shù)據(jù)或輸入,信息是產(chǎn)生差異的差異(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這才是我們期望中合作者要達到的水平。
Edge鼓勵那些能夠在藝術、文學和科學中擷取文化素材,并以各自獨有的方式將這些素材融于一體的人。我們處在一個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文化環(huán)境當中,很多人都把自己束縛在二手的觀念、思想與意見之中,甚至一些公認的文化權威也是如此。Edge由一些與眾不同的人組成,他們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真實,不接受虛假的或盜用的真實。Edge的社區(qū)由實干家而不是那些談論和分析實干家的人組成。
Edge與17世紀早期的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十分相似。無形學院是英國皇家學會的前身,其成員包括物理學家羅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數(shù)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博物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等。這個學會的主旨就是通過實驗調(diào)查獲得知識。另一個靈感來自伯明翰月光社(The 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一個新工業(yè)時代文化領袖的非正式俱樂部,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都是其成員?傊珽dge提供的是一次智識上的探險。
用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話來說:Edge心態(tài)開放、自由散漫,并且博識有趣。它是一份好奇之中不加修飾的樂趣,是這個或生動或單調(diào)的世界的集體表達,它是一場持續(xù)的、令人興奮的討論。
約翰·布羅克曼
[目錄]
總序
Edge年度問題
1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復制基因之間的競爭
2 蘇珊·布萊克莫爾(Susan
Blackmore)
自然選擇的進化之路
3 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生命是一組數(shù)字代碼
4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冗余度壓縮和模式識別
5 斯科特·阿特蘭(Scott
Atran)
荒謬的力量
6 卡爾羅·羅威利(Carlo
Rovelli)
何以水落石出
7 維多利亞·斯托登(Victoria
Stodden)
事實,虛幻,與我們的概率性世界
8 麗貝卡·紐伯格·戈爾茨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什么是美的闡釋?
9 喬爾·戈爾德(Joel
Gold)
心靈暗物質(zhì)
10 馬丁·里斯(Martin
J.Rees)
雪花和多重宇宙
11 保羅·斯泰恩哈特(Paul Steinhardt)
晶體的優(yōu)雅
12 艾倫·阿爾達(Alan Alda)
天地之大,萬物生長,遠非你的智慧所能想象
13 丘成桐(Shing-TungYau)
數(shù)學對象還是自然物體?
14 阿曼德·馬里·勒盧瓦(Armand Marie Leroi)
普賴斯方程式
15 托馬斯·梅青格爾(Thomas Metzinger)
簡單的本質(zhì)
16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
愛因斯坦理論闡明了為什么引力是萬有的
17 喬納森·戈特沙爾(Jonathan Gottschall)
論福萊-雷蒙德假設說
18 戴維·邁爾斯(David G.Myers)
群體極化
19 格爾德·吉仁澤(Gerd Gigerenzer)
無意識推論
20 李奧納特·蘇士侃 (Leonard Susskind)
熵永遠不會衰減
21 詹姆斯·奧唐奈(James J.ODonnell)
托勒密的宇宙
22 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
論簡單
23 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
愛因斯坦的光子學
24 杰瑞米·伯恩斯坦(Jeremy Bernstein)
見微知著
25 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
為什么我們的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26 喬治·戴森(George
Dyson)
阿爾文的宇宙
27 邁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
我們的宇宙曾如嬰兒一般生長
28 吉諾·塞格雷(Gino Segrè)
開普勒之流和非存在問題
29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相克能否相生
30 薩特雅吉特·達斯(Satyajit Das)
無法實現(xiàn)的不精確性
31 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
基礎物質(zhì)的下一個層級?
32 羅伯特·普羅文(Robert Provine)
觀者之觀
33 基思·德夫林(Keith Devlin)
語言與自然選擇學說
34 理查德·泰勒(Richard H.Thaler)
承諾
35 珍妮弗·雅凱(Jennifer Jacquet)
以牙還牙
36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
是非題:美即是真
37 克萊·舍基 (Clay Shirky)
文化是人類種群中關于認知與交流的沉淀
38 丹·斯珀伯(Dan
Sperber)
埃拉托色尼和模塊化思維
39 雨果·梅西耶(Hugo Mercier)
元表征學闡釋人類獨特性
40 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
即便空空如也,何以人類心智追求至雅解釋?
41 維拉亞納爾·拉馬錢德蘭(Vilayanur Ramachandran)
基因、屏狀核和意識
42 大衛(wèi)·伊格曼(David M.Eagleman)
重疊的解決方案
43 馬扎林·貝納基(Mahzarin Banaji)
我們的有限理性
44 羅伯特·薩波爾斯基(Robert Sapolsky)
群體智能
45 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
適應度景觀
46 凱文·漢德(Kevin
P.Hand)
論海洋與機場安保
47 保羅·薩夫(Paul
Saffo)
大陸漂移之謎
48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Dennett)
海龜遷徙的秘密
49 卡爾·齊默(Carl
Zimmer)
地球年齡之謎
50 戴維·巴斯(David
M.Buss)
性沖突理論
51 戴維·皮薩羅(David Pizarro)
歷史統(tǒng)治的果實
52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論個體的重要性
53 安德里安·克雷耶(Andrian Kreye)
主觀環(huán)境
54 拉斐爾·鮑索(Raphael Bousso)
量子理論
55 埃里克·溫斯坦(Eric R.Weinstein)
愛因斯坦的復仇: 新幾何量子學
56 迪米特爾·薩塞洛夫(Dimitar D.Sasselov)
參照系
57 戴夫·維納(Dave
Winer)
請問,幾點了?
58 塔尼亞·倫布羅佐(Tania Lombrozo)
現(xiàn)實主義和其他形而上學的半個真理
59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
表觀遺傳學:進化缺失的一環(huán)
60 塞利安·薩姆納(Seirian Sumner)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幫助
61 海倫娜·克羅寧(Helena Cronin)
開端即理
62 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湯普森的發(fā)展論
63 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
龍蝦如何進化成了貓?
64 格雷戈里·科克倫(Gregory Cochran)
病從細菌來
65 克里斯蒂娜·芬恩(Christine Finn)
污穢與骯臟
66 酈安治(Andrew
Lih)
信息來自不確定性的分辨率
67 保羅·邁爾斯(P.Z.Myers)
萬物如此,皆因其本
68 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涌現(xiàn)的想法
69 約翰·諾頓(John
Naughton)
鳥類群聚行為
70 巴里·史密斯(Barry C.Smith)
飛快檸檬
71 約翰·托比(John
Tooby)
水到渠成:熵與博大精深、同心致遠
72 彼得·阿特金斯(Peter Atkins)
天地何以生萬物
73 伊麗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
緣何感受時間緊迫
74 麗莎·蘭道爾 (Lisa Randall)
希格斯機制
75 巴特·卡斯科(Bart Kosko)
為何金色太陽永不落
76 查爾斯·希莫尼(Charles Simonyi)
博斯科維克的原子力理論
77 蒂莫·漢內(nèi)(Timo
Hannay)
費曼的救生員
78 塞思·勞埃德(Seth Lloyd)
真實的空間旋轉(zhuǎn)對稱
79 格雷戈里·保羅(Gregory S.Paul)
鳥類是恐龍的直接后裔
80 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
因簡單,而復雜
81 A.C.格雷林(A.C.Grayling)
羅素的摹狀詞理論
82 喬恩·克萊因伯格(Jon Kleinberg)
鴿巢原理
83 查爾斯·塞費(Charles Seife)
重返鴿巢原理
84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
直覺的局限性
85 西蒙娜·舒納爾(Simone Schnall)
心智通過具象化隱喻進行思考
86 本杰明·伯根(Benjamin K.Bergen)
隱喻在我心
87 馬蒂·赫斯特(Marti Hearst)
程序為什么會出錯
88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牢籠模式
89 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A.Brooks)
摩爾定律
90 約翰·馬瑟(John
C.Mather)
紛繁復雜的宇宙
91 斯科特·桑普森(Scott Sampson)
蓋亞假說
92 勞倫斯·史密斯(Laurence C.Smith)
連續(xù)性方程式
93 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
帕斯卡的賭注
94 阿巴斯·拉扎(S.Abbas Raza)
堅如磐石的進化策略
95 葉夫根尼·莫羅佐夫(Evgeny Morozov)
科林格里奇困境
96 恩斯特·波佩爾(Ernst Pppel)
信則有
97 布魯斯·帕克(Bruce Parker)
本來如此?
98 帕特里克·貝特森(Patrick Bateson)
顛覆生物學
99 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
指尖上的性別
100 匠白光(Alvy
Ray Smith)
為什么電影會移動?
101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您喜歡配上藍芝士嗎?
102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Nicholas A.Christakis)
童言稚語: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103 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
瑰麗日出
104 斯圖爾特·皮莫(Stuart Pimm)
大自然的法則
105 卡爾·薩巴格(Karl Sabbagh)
奧克洛金字塔
106 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
吉蒂·吉維斯案件與群體冷漠
107 杰拉爾德·斯莫爾伯格(Gerald Smallberg)
說謊的意識
108 道格拉斯·庫普蘭(Douglas Coupland)
一次機緣巧合,兩次似曾相識
109 阿倫·安德森(Alun Anderson)
深度時空
110 李·斯莫林(Lee
Smolin)
慣性原理:我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地球在運動?
111 埃里克·坎德爾(Eric R.Kandel)
基于科學的心理療法:五步法
112 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
過渡性對象
113 倫道夫·尼斯(Randolph Nesse)
自然選擇看似淺顯易懂,實則博大精深
114 馬塞爾·金斯波蘭尼(Marcel Kinsbourne)
奇思妙想從何而來
115 迪倫·埃文斯(Dylan Evans)
貨幣的起源
116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
模擬物的先行
117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時間洞察力理論
118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發(fā)育時機闡釋青春期的煩惱
119 史蒂芬·科斯林、羅賓·羅森堡(Stephen M.Kosslyn, Robin Rosenberg)
伊萬·巴甫洛夫偉大發(fā)現(xiàn)的啟示
120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
毒物興奮效應是一種冗余
121 特倫斯·謝諾沃斯基(Terrence J.Sejnowski)
大自然遠比人類更智慧
122 邁克爾·諾頓(Michael I.Norton)
無與倫比的隨機性
123 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M.Krauss)
電力與磁力的統(tǒng)一
124 尼爾·格申斐爾德(Neil Gershenfeld)
毛皮摩擦索線
125 埃里克·托普(Eric J.Topol)
眼見為實:從安慰劑到大腦中的電影
126 杰拉爾德·霍爾頓(Gerald Holton)
科學與文化的非連續(xù)性
127 羅伯特·庫爾茨班(Robert Kurzban)
非預期效應的美麗法則
128 蒂莫西·威爾遜(Timothy D.Wilson)
我行故我在
129 塞繆爾·巴倫德斯(Samuel Barondes)
個性差異:機遇的重要性
130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生物電的起源
131 比阿特麗斯·戈洛姆(Beatrice Golomb)
代謝綜合征:毒性環(huán)境里的細胞能量適應性
132 伊曼紐爾·德曼(Emanuel Derman)
死亡是終期清償
133 戴維·蓋勒特(David Gelernter)
可數(shù)的無窮數(shù)和心境
134 魯?shù)?middot;拉克(Rudy
Rucker)
逆冪律
135 塞繆爾·阿貝斯曼(Samuel Arbesman)
美洲豹的斑點從何而來
136 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納(Stanislas Dehaene)
供人類決策的通用算法
137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祟D公爵的僵局
138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吾為星辰
139 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
優(yōu)雅=繁復
140 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
廷貝亨的提問
141 格洛麗亞·奧里吉(Gloria Origgi)
通用圖靈機
142 理查德·福爾曼(Richard Foreman)
詩歌的問題
143 蒂莫西·泰勒(Timothy Taylor)
古希臘人為什么在黑色陶器上使用紅繪風格
144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語言是一種自適應系統(tǒng)
145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G.Carr)
中庸之道
146 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
經(jīng)驗主義原理,抑或眼見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