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電力均衡化 多學科視野的儲能、需求側管理和網絡擴展
定 價:79 元
叢書名:新能源開發(fā)與利用叢書
- 作者:Droste-Franke, B., Paal, B.P., Rehtanz, C., Sauer, D.U., S
- 出版時間:2018/11/1
- ISBN:9787111609896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M60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16開
本書以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為線索,從歐盟的角度系統(tǒng)闡述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目標、戰(zhàn)略和技術現狀以及電網擴展的需求和實現技術,并且在經濟、政策和法律方面分析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總結可再生能源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和應對措施。
書中融合能源工程、電力工程、技術評估、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等相關學科的觀點,適合可再生能源相關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參考書籍,還可供可再生能源發(fā)電技術開發(fā)、工程規(guī)劃管理和建設的相關人員參考閱讀,對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布局中涉及的政策影響、經濟學和法學觀點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在書中找到相關跨學科角度的說明。
關于本書
整合可再生能源接入電力系統(tǒng)這個重大的決策伴隨著風能和太陽能發(fā)電產生暫時性的波動問題。因此為平衡電能以及降低CO2排放的長遠目標就需要長期實施可行的低碳方案。
本書跨學科地研究分析未來能源系統(tǒng)發(fā)展的方案,目標是使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在電網中平衡并提出所需的框架條件。為保障實現目標,發(fā)展方案仍需不斷改進。作者融合了能源工程、技術評估、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政策、相關人士演講演說和能源部門工作人員以及相關民眾的觀點。
本書特色
德國作為一個對減輕溫室氣體排放有著強烈使命感的大國,書中分析了這個國家需要平衡能源系統(tǒng)的原因。此外,書中也提出了*優(yōu)化整個歐洲電力系統(tǒng)相應均衡技術的設計概要。同時,本書展望了未來電力能源系統(tǒng)中所面對的挑戰(zhàn),預言將會普遍應用互為補充的混合電力存儲技術。此外,本書指明應該改進許多資助辦法和法律、法規(guī)以充分滿足和培養(yǎng)技術創(chuàng)新。*后,針對技術基礎設施發(fā)展中的關鍵挑戰(zhàn)、市場邊界條件的設計和電力均衡技術應用中特別的支持方案,作者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
對抗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是目前正在進行電力供應大規(guī)模重組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達到普遍共識的措施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電力系統(tǒng)中相應可再生能源的份額不斷持續(xù)增加。在許多國家風能和太陽能成為前景大好主力開發(fā)的能源,但其可用性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劇烈變化。為了避免由于短期波動和長期電力供應不足導致的需求方電力短缺,必須發(fā)展低碳技術平衡電力供需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如下問題:在電網中平衡傳統(tǒng)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導發(fā)電的電力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是什么?有哪些已經存在的技術方案前景大好、低碳并長期可行或者哪些技術方案前瞻性地能在未來幾年內開發(fā)?現在預測在哪些方面進行充分革新會存在什么障礙?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消除或避免這些障礙?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Europische Akademie公司成立跨學科項目工作組執(zhí)行項目“儲能和集成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的虛擬發(fā)電廠:潛力、創(chuàng)新壁壘和實現策略”。項目組包括技術工程、環(huán)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法理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先從各個獨立的學科研討開始,進一步討論其研討結果然后對工作進行全面的綜合形成持續(xù)性的研究組織。大部分跨學科的討論在大概每2個月一次的項目組會議中進行,主要的成果最終提煉成為政策建議。
在舉辦的兩次研討會和一次會議中獲得了本項目組之外專家們的更多意見。第一次研討會集中討論在此領域中的其他研究結果。項目組要感謝在第一次研討會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外部專家:Frieder Borggrefe(科隆大學)、Lueder von Bremen博士(奧爾登堡大學)、Clemens Hoffmann博士(西門子公司)、Cornelius Pieper博士(波士頓咨詢公司)和Detlef F Sprinz博士(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學院)。此外,項目組還要感謝Clemens Hoffmann博士和西門子公司提供的數據。正是在第一次研討會中產生靈感,在亞琛工業(yè)大學這個項目中建立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fā)電,存儲電能和以并聯的方式接入電網的泛歐洲優(yōu)化模型的第1版。為了全面檢查項目中期業(yè)績并且為學科進一步的工作提出寶貴建議,項目組還要感謝參加第二次研討會的人員: Erik Hauptmeier博士(RWE公司,埃森)、Wolfgang Woyke博士(EO(jiān)N公司,慕尼黑)、Michael Ritzau博士[能源工業(yè)和技術規(guī)劃辦公公司(BET),亞。荨errit Volk博士(聯邦網絡局,波恩)、Ulla Bde(聯邦網絡局,波恩)、Thomas Klaus(聯邦環(huán)境局,德紹)、Uwe Leprich教授(薩爾應用科學大學,薩爾布呂肯)和Joh-Christian Pielow教授(波鴻魯爾大學)。特別感謝非項目組成員做出的貢獻,特別是2010年3月在歐洲科學院舉辦的春季會議中進行大會發(fā)言的專家,他們建議進一步深入理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并對其研究進行整合,他們是Kornelis Blok教授(烏得勒支大學)、Andreas Brabeck(RWE公司,埃森)、Vera Brenzel(EO(jiān)N,杜塞爾多夫)、Jrg-Werner Haug(citiworks公司,慕尼黑)、Wolfram Krause博士(EWE公司,奧爾登堡)、Hans Müller-Steinhagen教授[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和Joachim Nitsch博士(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斯圖加特)。
另外還要感謝獲得特許任教資格的Dietmar Lindenberger博士(科隆大學)在項目組會議討論中的貢獻。此外要感謝Frieder Borggrefe和Matthias Leuthold博士的深入探討,特別感謝他們在能源系統(tǒng)建模方面的意見。還要感謝Stephan Lingner博士(Europische Akademie公司)領導第一次研討會并給予的寶貴意見和貢獻。最后感謝Friederike Wütscher(Europische Akademie公司)對于出版的支持和Wortschleife Augsburg高效的文本校對。
Bert Droste-Franke
Bert Droste-Franke,工學博士,物理學學士,在哥延根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物理學,輔修經濟學第二學位。1996年在海德堡的馬克思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以“上層對流層中基于航天器的微量氣體測量”為題完成學士論文,2004年在斯圖加特大學以“環(huán)境計量貢獻中的環(huán)境破壞質量評估”為題完成工學博士論文。1996~2006年在斯圖加特大學能源產業(yè)與應用研究所(IER)擔任助理研究員。參加并主持項目及研討會,其中包括歐盟、國家研究所、世界銀行項目,主要研究內容為研究世界經濟活動對環(huán)境造成的沖擊與破壞,并開發(fā)廣泛適用的集成軟件工具“EcoSense”,進行模型整合。2006年起,作為歐洲科學院的合作者與研究者參與多學科研究,內容為能源技術在未來能源系統(tǒng)中的應用,其中就包括電力供應問題。研究領域為基于能源系統(tǒng)的技術評估、環(huán)境物理學、環(huán)境經濟學。
Boris PPaal,教授,博士,弗萊堡大學媒體與信息法研究所主任,民法、經濟法、媒體與信息法首席科學家。在康斯坦茨大學1999年獲私法學士學位,2001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起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進行歐洲法學和比較法學的博士后研究,并于當年獲得牛津大學法律碩士學位。在杜塞爾多夫高級地區(qū)法院擔任法律書記員職位時,主要服務于一些大公司,例如Hoelters&Elsing、Hengeler Mueller等公司。2003年他完成了第二法學國家考試。之后,他作為研究助理工作于康斯坦茨大學(2004年)和海德堡大學(2004~2008年),并準備他的比較法和媒體法教師資格論文。2009年他獲得了海德堡大學的“民法、商法、經濟法、國際私法和媒體法”特許任教資格。同年被邀請擔任弗萊堡大學的民法、經濟法、媒體法和信息法的全職法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法、經濟法、媒體法和國際私法。
Christian Rehtanz,工學博士,教授,1994年在德國多特蒙德科技大學獲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97年獲博士學位,2003年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獲大學教師資格證書,從2000年開始工作于瑞士ABB聯合研究所,2003年成為ABB全球電力系統(tǒng)商業(yè)領域的技術領導者并于2005年成為ABB中國聯合研究所主任。從2007年開始擔任多特蒙德科技大學電力系統(tǒng)與電力經濟研究所主任。此外,自2007年起,他還擔任ef Ruhr公司的技術顧問,這是一家由3所大學(波鴻大學、多特蒙德大學、杜伊思堡-埃森大學)聯合成立的研究型公司。他同時還是位于中國長沙的湖南大學客座教授。Rehtanz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力系統(tǒng)及電力經濟,包括電網強化及擁護減輕等技術,比如穩(wěn)定性評估、寬領域監(jiān)測、保護和電網聯合控制以及分布式產能和儲能的整合與控制技術等。他于200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MIT)世界青年發(fā)明家百強獎。他發(fā)表了150篇學術論文,出版了3本專著,擁有17項發(fā)明專利。
Dirk Uwe Sauer,博士,教授,1969年出生于曼海姆,1989~1994于達姆施塔特大學學習物理學,1992~1994年于弗萊堡布列斯高的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ISE)以“獨立光伏供電系統(tǒng)的組件與整體系統(tǒng)的建模與仿真”為學位論文獲得其學士學位。之后以研究員和科學家的身份工作于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直到2003年,其中在2000~2003年擔任“儲能系統(tǒng)”小組負責人。同期,在2001~2003年,他還擔任跨學科工作組“離網和農村電力化”的負責人和“農村電力化”管理主任之職。2003年他于烏拉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為“基于光伏系統(tǒng)強化電池老化的鉛酸蓄電池優(yōu)化使用研究”。2003年10月,Sauer獲得教師資格并于2009年在亞琛工業(yè)大學“電化學能源轉換和儲能系統(tǒng)”課題組獲得大學教授職位(屬于電力系統(tǒng)和信息技術學院職員)。他的研究領域主要為電化學儲能(電池)和獨立能源供應系統(tǒng)。
Jens-Peter Schneider,博士,教授,弗萊堡大學公法、歐洲信息與基礎建設法主席,弗萊堡大學媒體與信息法研究所聯合主任。至2010年止,就任德國奧森納布呂克大學德國與歐洲行政法教授,同時擔任該校歐洲法律研究所聯合主任。1993~2003年,他為漢堡大學環(huán)境法研究中心和法律研究與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此外,他還分別獲得了比勒菲爾德大學(1999年)、愛爾福特大學(1999年)和斯派爾大學(2009年)的教授職位。他于德國馬爾堡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研究學習法律(和經濟學),并于弗萊堡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曾于美國舊金山州和聯邦政府部門任職初級律師,類似于律師代理人,并獲得漢堡大學資格證。
Miranda Schreurs,博士,教授,2007年起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huán)境政策研究中主任和比較政治學教授,之前擔任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比較政治學副教授。她于1996年于密歇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她擔任環(huán)境咨詢委員會委員,這是德國聯邦政府的咨詢委員會。2011年,她擔任歐洲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咨詢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包括歐洲各地近25名委員。同年,她接受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邀請進入安全能源供應道德委員會,負責給德國政府提供福島事件后能源問題的建議。她是2009~2010年富布賴特新世紀學者計劃的杰出領導者,并擔任“大學在知識中心與創(chuàng)新驅動中的作用”項目的執(zhí)行者。
Thomas Ziesemer博士,教授,1996年12月起擔任經濟學副教授,他分別于1974~1975年在基爾大學、1975~1978年在雷根斯堡大學學習經濟學,1982~1989年就職于雷根斯堡大學,并在此于1985年完成了他的經濟學博士論文。1989年12月后,他在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先后擔任國際經濟學副教授、微觀經濟學副教授(1994~1997年),目前在該校擔任商學院與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副教授。1996年他獲得了柏林自由大學的教授資格。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發(fā)展學、國際和環(huán)境經濟學、經濟增長、技術變革等。
譯者序
原書序
原書前言
作者簡介
縮略語
緒論1
第1章 導論9
1.1背景9
1.2歐洲能源結構中的可再生能源10
1.3研究的目的和結構13
第2章 未來電力供應的遠景分析15
2.1可再生電力系統(tǒng)長期可行的發(fā)展目標15
2.1.1有效配置和公平分配15
2.1.2一個有效的操作規(guī)則16
2.2平衡策略的評估指標17
2.2.1環(huán)境影響指標17
2.2.2資源可用性指標19
2.2.3能源供應系統(tǒng)的設計指標20
2.3歐洲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tǒng)的政策性治理20
2.3.1歐洲能源系統(tǒng)的歷史背景、現狀及發(fā)展21
2.3.2管理未來能源系統(tǒng)的政策性治理行動22
2.3.3面臨的挑戰(zhàn)31
2.4存儲價值經濟學32
2.4.1能源經濟背景32
2.4.2存儲價值理論33
2.5小結和結論35
第3章 現有能源系統(tǒng)研究37
3.1作為框架條件下分析現有未來能源策略的適用性37
3.1.1能源系統(tǒng)建模:一個理論化的視角37
3.1.2研究能源系統(tǒng)分析采取的基本方法及數據要求39
3.1.3根據一般特征比較相關能源系統(tǒng)42
3.2未來電能供應參數作為均衡策略分析的輸入參數47
3.2.1政治的RES方案假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48
3.2.2根據2009年主導方案的假設48
3.2.3對常規(guī)發(fā)電站的影響48
3.2.4發(fā)展路線評估52
3.3小結和結論53
第4章 均衡電能和電力的需求54
4.1根據德國方案評估需求和儲電量的均衡54
4.1.1評估均衡電量與電力需求54
4.1.2估計儲電量60
4.2評估基于優(yōu)化的泛歐低碳電力能源供應戰(zhàn)略的儲能需求63
4.2.1一般性質和邊界條件63
4.2.2潮流計算64
4.2.3系統(tǒng)優(yōu)化64
4.2.4成本數據及其他假設65
4.2.5第一次模型結果67
4.2.6結果討論69
4.3小結和結論69
第5章 電能與電力均衡化技術71
5.1電力儲能系統(tǒng)的分類以及系統(tǒng)提供的正向和反向的電力控制71
5.2用于電力均衡和電力供應的“電能至電能”儲能技術的技術說明75
5.2.1“機械能”電能儲能系統(tǒng)75
5.2.2“電力類”電能儲能系統(tǒng)77
5.2.3電力“化學”儲能系統(tǒng)78
5.3為負載均衡和電能供應的“電能至其他形式”儲能技術的技術說明和儲能潛力82
5.3.1工業(yè)部分需求側管理82
5.3.2移動電力提供的均衡83
5.3.3家用部分需求側管理84
5.3.4可再生能源的停機89
5.3.5化學燃料如氫氣、甲烷或甲醇的發(fā)電89
5.4電力均衡和電能供應的“其他形式至電能”的儲能技術描述90
5.4.1帶熱儲能的熱電聯產供電廠90
5.4.2使用化石燃料、原子能、水力或生物燃料的傳統(tǒng)發(fā)電廠92
5.5對需求響應和需求側管理選擇的結論92
5.6儲能技術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93
5.7未來技術的環(huán)境問題、資源利用和系統(tǒng)特性的可行性評估98
5.7.1定量評估的方法和數據應用98
5.7.2環(huán)境影響99
5.7.3資源利用104
5.7.4社會的相關系統(tǒng)特性111
5.7.5各種儲能方法未來可行性的結論113
5.8小結和結論114
第6章 電網技術和經濟影響117
6.1包括電網需求的整體系統(tǒng)技術壁壘評估117
6.1.1配電網負載控制的接口117
6.1.2擴展輸電網121
6.2日常及季節(jié)性范圍內均衡活動的經濟影響127
6.2.1為了避免限制的配電網需求127
6.2.2輸電網的擴展方式影響128
6.2.3均衡方式對經濟影響的結論130
6.3小結和結論130
第7章 經濟分析和政策132
7.1缺乏經濟政策的市場經濟的問題:基于天氣情況進行供給,文化引起需求波動132
7.1.1市場的保險功能132
7.1.2波動和電能需求的緩解:節(jié)約電能和減少儲能設備的需求133
7.1.3供應的波動和平緩134
7.1.4供需協(xié)調134
7.1.5長遠發(fā)展方面135
7.1.6面向儲能設備的位置理論135
7.2經濟架構條件分析136
7.2.1簡介:經濟政策理論136
7.2.2在環(huán)境和科技問題方面的經濟政策理論137
7.2.3政府支持的現有慣例139
7.2.4經濟政策的程式化觀點:最好觀點、較好觀點、歷史沿革和轉折140
7.2.5經濟政策建議142
7.3小結和結論143
第8章 均衡策略的合法分析144
8.1要點介紹144
8.2儲能145
8.2.1集中儲能系統(tǒng)145
8.2.2分散儲能系統(tǒng),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領域149
8.3配電網中的均衡策略152
8.3.1智能電表152
8.3.2智能電網/需求側管理156
8.4輸電網擴展157
8.4.1電網擴展的規(guī)劃與許可證發(fā)放的現狀157
8.4.2作為經濟能源管理規(guī)定的一部分,投資管理規(guī)定的現狀160
8.4.3 一個關于電網擴展中的規(guī)劃、許可證發(fā)放及調節(jié)的改革觀念166
8.4.4小結與結論169
第9章 結論和建議171
9.1總體目標和結果171
9.2挑戰(zhàn)和建議172
9.2.1技術基礎設施的發(fā)展172
9.2.2框架條件和組織引導174
附錄177
附錄A術語177
附錄B基于減排約束的最優(yōu)增長模型中排放與勞動力節(jié)約技術變革之間的關系182
參考文獻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