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制定的大學各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均強調學生要有廣博的文化與科學知識,可以說,大學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必須具有社會責任感,能夠承擔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當前,大學人才培養(yǎng)存在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與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嚴重矛盾。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感到陌生、不了解。例如,有的學生在解釋《論語》中的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時,把《關雎》說成一本書、一篇散文;有的學生把《論語》中的吾自衛(wèi)反魯一句解釋為孔子為了自衛(wèi)而攻打魯國。二是對文化經典的含義不清楚。例如,有的學生把《詩經》中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句解釋為在自己的妻子身上用刑,至于我的兄弟應當怎樣處置,就讓他們來保衛(wèi)家園吧。三是不能領會、理解文化經典的深層意義和精神實質。許多學生不清楚繪事后素厚德載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的內在意蘊。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境地。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加趨于功利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束縛。20世紀中國教育的重大失誤就是背離人文主義的教育傳統(tǒng),使教育目的、職能、功用、方法日趨單面化。教育絕不只是工具理性的,不應該只服從或服務于某種淺在的直接的目的,甚至只服從或服務于某種需要或福利。教育是人類、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yè),自然有它豐厚多重的價值理性的層面。教育在文化傳承方面,特別是對我們悠久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方面,有著獨特的價值。教育絕不只是知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一代代素養(yǎng)極jia的人才,在于發(fā)展全面的人格,在于重建理想,在于活化民族的精神資源。只有通過人文精神的熏陶,才可能幫助社會和學生解決文化資源薄弱、價值領域稀少的問題。
在大學過分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今天,我們在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倡導閱讀文化經典,就是要把學生從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教育中解放出來。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化經典來觸摸中華民族文化的深沉積淀,深入古代圣賢的心靈世界,破譯中華民族崛起的密碼,尋回中華民族的深層智慧。20世紀中國教育的大失誤莫過于使我們幾代人離開了傳統(tǒng)精神家園,失去了東方人生智慧和德行的陶冶。學習文化經典可以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找到文化創(chuàng)新的沃土,二是建構精神家園。正如曹順慶先生所說:在我看來,首先,學習古典文化能夠使我們擺脫失語的狀態(tài),因為傳統(tǒng)文化蘊涵著中國獨有的話語和學術思維方式,只有深入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借鑒西方資源的時候才能立足于本民族的話語和學術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將西方文化為我所用,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學術創(chuàng)新。其次,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西方有自己的《圣jing》,印度也有自己本民族獨特的信仰,但是,中國在五四之后陷入了文化的迷茫之中,人們發(fā)現(xiàn)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了,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出了問題,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
當代文化建設正面臨從中國西方化到西方中國化的重要轉折以五四運動為標志,中國文化出現(xiàn)了一次重要的轉折,即否定傳統(tǒng)文化,向西方文化靠攏,在打倒孔家店的同時,倡導民主與科學,這是時勢所不可避免的。今天,我們仍然要大力提倡增強國民的科學與民主素養(yǎng),仍然要批判當年五四先驅們批判過的國民劣根性等陰暗面。但我們又不能不看到,僅僅以西方近代的科學觀與民主觀作為尺度,是不可能正確衡估現(xiàn)代文明中的民俗、宗教、藝術、哲學、倫理、道德等豐富多彩、深長久遠的價值的。我們也必須看到,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包括傳統(tǒng)道德在內的一切文化遺產所帶來的巨大的民族性的損傷。它使中國的學術研究、高等教育嚴重西方化,失去了民族文化特色,失去了民族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種情況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失語癥。失語并不是說我們不會說話,而是我們的話語內容與話語言說方式都是西方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曹順慶先生提出:五四之后的中國文化和學術走上了西化的不歸路,使得我們處于嚴重的失語狀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永遠都是跟在西方后面而且永遠超不過他們。這種大河改道的結果是今天我們不僅忘記了自己的傳統(tǒng),而且被世界學術拋在了后面。曹順慶、朱利民:《比較文學與學術創(chuàng)新曹順慶教授訪談》,《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例如,楊樸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就是典型的西化體現(xiàn)。在楊樸看來,《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潛意識愿望的象征。潛意識愿望就是性欲望,荷花也就自然成了性欲望的象征,他認為,在朱自清的潛意識中,荷花也就是他美人愛欲的象征。為什么荷花成為美人愛欲的象征?這是因為蓮的花形似女陰,蓮蓬的產籽似女性的生產,蓮的形體又如女性的形體的美。經過這樣牽強附會的比擬,楊樸先生照搬弗洛伊德的理論,把《荷塘月色》解釋成朱自清潛意識愿望的象征,即性欲望的象征楊樸:《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這與顏元叔把李益《江南曲》中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中的信誤讀為性的諧音,把李商隱《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的蠟炬誤讀為男性象征是一樣的,都是生搬硬套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現(xiàn)代經典散文或古典詩詞。其文化心態(tài)也是一樣的,即首先設定西方文化的真理性、普適性價值,然后用中國的作品來證實西方理論的正確性。中國文學成為詮釋西方理論的材料與工具,由于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看似新穎的解釋卻并不能夠得到學界的認同,反而為學界所詬病。但是,在文明沖突與差異性研究的背景下,重視文化差異與民族文化傳統(tǒng)迫在眉睫。國人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文化西方化的嚴重危害,從而提出了文化重建、文化振興的宏偉構想;貧w傳統(tǒng)文化、重建民族文化之根成為當代文化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轉折從中國西方化轉向西方中國化,即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來吸收、改造西方文化,從而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中國西方化與西方中國化本質的區(qū)別就是以誰為主的問題,以中國文化為主體來吸收、融合西方文化就是西方中國化,以西方文化為主來拆解中國文化就是中國西方化。要從中國西方化轉向西方中國化,就必須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認識與理解。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是典型的例證。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志就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huán)境。……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突出成就。當代文化建設必須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之中,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在凸現(xiàn)文化差異性背景下,強調對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學習,正是固本強體的歷史抉擇。三、大學人才培養(yǎng)存在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與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嚴重矛盾教育部制定的大學各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均強調學生要有廣博的文化與科學知識,可以說,大學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必須具有社會責任感,能夠承擔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當前,大學人才培養(yǎng)存在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與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嚴重矛盾。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感到陌生、不了解。例如,有的學生在解釋《論語》中的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時,把《關雎》說成一本書、一篇散文;有的學生把《論語》中的吾自衛(wèi)反魯一句解釋為孔子為了自衛(wèi)而攻打魯國。二是對文化經典的含義不清楚。例如,有的學生把《詩經》中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句解釋為在自己的妻子身上用刑,至于我的兄弟應當怎樣處置,就讓他們來保衛(wèi)家園吧。三是不能領會、理解文化經典的深層意義和精神實質。許多學生不清楚繪事后素厚德載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的內在意蘊。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已經到了令人震驚的境地。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加趨于功利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束縛。20世紀中國教育的重大失誤就是背離人文主義的教育傳統(tǒng),使教育目的、職能、功用、方法日趨單面化。教育絕不只是工具理性的,不應該只服從或服務于某種淺在的直接的目的,甚至只服從或服務于某種需要或福利。教育是人類、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yè),自然有它豐厚多重的價值理性的層面。教育在文化傳承方面,特別是對我們悠久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方面,有著獨特的價值。教育絕不只是知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文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一代代素養(yǎng)極jia的人才,在于發(fā)展全面的人格,在于重建理想,在于活化民族的精神資源。只有通過人文精神的熏陶,才可能幫助社會和學生解決文化資源薄弱、價值領域稀少的問題。在大學過分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今天,我們在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倡導閱讀文化經典,就是要把學生從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教育中解放出來。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化經典來觸摸中華民族文化的深沉積淀,深入古代圣賢的心靈世界,破譯中華民族崛起的密碼,尋回中華民族的深層智慧。20世紀中國教育的大失誤莫過于使我們幾代人離開了傳統(tǒng)精神家園,失去了東方人生智慧和德行的陶冶。學習文化經典可以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找到文化創(chuàng)新的沃土,二是建構精神家園。正如曹順慶先生所說:在我看來,首先,學習古典文化能夠使我們擺脫失語的狀態(tài),因為傳統(tǒng)文化蘊涵著中國獨有的話語和學術思維方式,只有深入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借鑒西方資源的時候才能立足于本民族的話語和學術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將西方文化為我所用,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學術創(chuàng)新。其次,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西方有自己的《圣jing》,印度也有自己本民族獨特的信仰,但是,中國在五四之后陷入了文化的迷茫之中,人們發(fā)現(xiàn)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了,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出了問題,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曹順慶、朱利民:《比較文學與學術創(chuàng)新曹順慶教授訪談》,《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四、閱讀文化經典是重建民族文化之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文化沖突與文化差異凸顯的當今世界,我們如果不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很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成為文化上的流浪民族的危險。在1995年3月全國政協(xié)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xié)常委以016號正式提案的形式,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憂思: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xù)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傳統(tǒng)經典)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的紐帶。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序》中就說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朱自清:《經典常談·序》,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北京新1版。20世紀80年代,葉圣陶先生提出,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文史哲的學生就必須有計劃地直接跟經典接觸,閱讀某些經典的全部和另外一些經典的一部分。那一定認認真真地讀,得到比較深入的理解。葉先生還認為,經典訓練不限于學校教育的范圍而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很有必要的。歷史不能割斷,文化遺產跟當今各條戰(zhàn)線上的工作有直接或者間接的牽連,所以誰都一樣,能夠跟經典有所接觸總比完全不接觸好。葉圣陶:《重印〈經典常談〉序》,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北京新1版。21世紀是一個文化交往與文化對話的時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對話已經全面展開!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在文化對話的時代,中國既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對話原則,要全面認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fā),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會、天下為公、協(xié)和萬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繼承。中華文明能夠延續(xù)5000多年而不中斷,以天人合一等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維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個中國人都緊密地連接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和而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倫理網絡之中,形成了超強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轉化力,培養(yǎng)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個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實質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就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想的堅持與自信。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個人與社會健康互動之道,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與時俱進之道,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人文關懷。所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也是我們今天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創(chuàng)新教育的源頭活水。孫中山先生曾在《民族主義》的講稿中提到:中國有一段有系統(tǒng)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把一個人從內發(fā)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洞髮W》能夠把個人內在德行的修養(yǎng),以至外在事業(yè)的完成,一貫連續(xù),包羅無遺,而且本末先后,有條不紊。有志之士,循序漸進,自能修己安人,成己成物。這就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強的內聚力、滲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經典的根本精神也蘊涵著原創(chuàng)力,它必將根據(jù)系統(tǒng)進化的功能而不斷形成新的結構,并依靠自身的活力,向異彩紛呈的現(xiàn)代化形式轉化發(fā)展。東方西方匯通、傳統(tǒng)現(xiàn)代結合、科技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的復活,這樣的中華文化的復興是可以期待的。那樣的中國將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是一個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會真正仁者無敵。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就應該培養(yǎng)這種仁者無敵的人才。五、誦讀文化經典是有效的教育途徑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人窮其畢生精力,也不可能完全精讀全部典籍!肚f子·養(yǎng)生主》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就要求我們講究閱讀經典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找到閱讀經典的有效途徑。誦讀作為一種學習掌握母語的方法,已在中華大地和華夏子孫間廣泛而長久地流行,在世界各國、各民族母語教育歷史上堪稱一種獨特現(xiàn)象,它是我們聰明的先人在長期的母語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對漢語漢字獨特性的領悟和體認而總結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數(shù)千年來漢語教學經驗的結晶,是教學漢語規(guī)律的反映,F(xiàn)代教育心理科學告訴我們,熟讀記誦能加深我們對讀物的感受,可以為思維想象積累材料,為作文提供語言范式,對口語中不規(guī)范動型起改造、規(guī)范化作用,還可以鍛煉發(fā)展和提高記憶力,使我們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聰明的先人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說明了誦讀在感受、理解、記憶所讀文章,以及培養(yǎng)提高閱讀寫作能力、鍛煉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鬃犹岢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思結合法和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復習鞏固法。歐陽修提出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計字日誦讀書法。韓愈提出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的提要鉤玄讀書法。先人這些豐富的誦讀經驗,深刻地印證了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原理。在中國古代,誦讀是普遍的教育方法,誦讀即高聲朗讀背誦,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書本中。古人叫讀書,書是讀出來,讀的方法有默念和朗誦,朗誦就是開口念,這叫讀書。北方叫讀書,南方叫念書,通過讀書、念書,記憶就會深刻,心情也會很愉快,情緒自然得到調節(jié),這是夯實傳統(tǒng)文化根基的有效途徑。但是20世紀以來,在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后,我們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讀、背誦方法,而是注重知識的灌輸與理解。這是非?杀摹罱{先生曾說: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我生在舊時代的末端,雖然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里都有國文課,國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數(shù)學、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讀的經典太多了,只能在課余自己補讀些。楊絳:《走到人生邊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135頁。尤其在五四運動這個階段,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老師和學生徹底推翻了誦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教育方式,把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變成讀一個大,一個;一個西瓜,一個棗,這種只學語言不學文化的教育方法造成中國一代人沒有文化,錢鐘書、季羨林謝世之后,一個時代就結束了,這是十分危險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變成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國家,就會淪落到萬劫不復、永遠翻不了身的境地。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靠背誦流傳下來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就包含著傳承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教育思想。自秦代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開始重新恢復經典文化,四書五經都是靠老先生背誦出來的,是口口相傳的。今文尚書的二十八篇就是由年過九十的濟南伏生以口傳的方式傳給了漢初的晁錯,晁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通過抄錄和記載而流傳下來的。漢初傳授《詩經》的共有四家:齊人轅固生所傳的叫齊詩,魯人申培所傳的叫魯詩,燕人韓嬰所傳的叫韓詩,魯人毛萇所傳的叫毛詩。為什么傳授《詩經》有四家?因為大家背誦、記憶的版本不同。當時大家都是依靠背誦來記憶的,背誦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即使到了宋朝以后,發(fā)明了印刷術,還是要背誦的,因為當時印刷不是很普及,印刷的成本也是比較高的,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夠印刷成書,還是要依靠背誦來傳播的。為什么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一直不清楚在唐代,究竟是李白勝于杜甫(李優(yōu)杜劣)還是杜甫勝于李白(杜優(yōu)李劣)?有專家從傳播學的角度論證,在唐代,人們主要依靠手抄本的方式傳播文學作品,杜甫身居京城長安,作品在長安傳播的范圍廣,影響力大,李白環(huán)游四方,待作品傳到長安時,與杜甫相比,已是黃花,所以在唐代應是杜甫勝于李白,至于后世如何看待,應另當別論了。當年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培養(yǎng)錢鐘書,就是從誦讀文化經典開始的,為錢鐘書看小說不讀經典,錢基博不惜飽以老拳教育他。錢鐘書、季羨林這些大學問家都是通過背誦來讀書的。背誦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智力、記憶力和思考力,背誦的方法不但不妨礙社會的發(fā)展,反而使社會文化發(fā)展更發(fā)達、更精詳。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我們建議先由學生課前預習文化典籍原文,教師課堂抽學生朗讀、解釋原文,然后由教師精講原文,在學生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再深入講解與原文相關的文化知識和問題,擴展學生文化傳統(tǒng)的知識面,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也才能夠培養(yǎng)嚴謹扎實的學風。這就要求我們:一要組織專家,選編適宜于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文化經典誦讀課本。二是要做到課堂教學的點面結合,重在培養(yǎng)學生浸潤文化經典的良好習慣。三是要拓展教育,在學習型社會中,倡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誦讀文化經典的社會氛圍。
靳義增 文學博士,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古代文論、比較詩學。編寫《廣播電視編輯應用教程》《文學原理教程》《影視藝術基礎教程》等教材多部。出版《文學的星群南陽作家群論》《中國文法理論》等著作多部。主持和參與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研究、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中外文論比較研究、二月河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等科研項目多項。先后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輯刊》、《中州學刊》、《江西社會科學》、《云南社會科學》、《鄭州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廣西師范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目錄
第yi章五經要略/1
第yi節(jié)《周易》/1
一、《周易》簡介/1
二、乾/4
三、坤/10
四、系辭上/13
五、系辭下/23
第二節(jié)《尚書》/33
一、《尚書》簡介/33
二、虞書·舜典(節(jié)選)/37
三、周書·洪范/37
四、尚書序/42
第三節(jié)《詩經》/44
一、《詩經》簡介/44
二、周南·關雎/47
三、衛(wèi)風·氓/47
四、小雅·鹿鳴/49
五、商頌·玄鳥/49
六、毛詩序/50
第四節(jié)三禮/53
一、三禮
簡介/53
二、周禮·天官冢宰·大宰(節(jié)選)/54
三、儀禮·士昏禮[1]/57
四、禮記·樂記[1](節(jié)選)/64
第五節(jié)《春秋》/70
一、《春秋》三傳簡介/70
二、春秋·隱公元年/76
三、子產不毀鄉(xiāng)校(《左傳·襄公三十一年》)/78
四、春秋左氏傳序(《春秋序》《春秋經傳集解序》)/79
第二章四書精華/84
第yi節(jié)《論語》/84
一、《論語》簡介/84
二、學而第yi/86
三、為政第二/88
四、八佾第三/88
五、里仁第四/89
六、公冶長第五/91
七、雍也第六/91
八、述而第七/92
九、泰伯第八/93
十、子罕第九/94
十一、先進第十一/95
十二、顏淵第十二/95
十三、子路第十三/96
十四、憲問第十四/97
十五、衛(wèi)靈公第十五/98
十六、季氏第十六/100
十七、陽貨第十七/100
目錄第二節(jié)《孟子》/101
一、《孟子》簡介/101
二、梁惠王章句上/103
三、梁惠王章句下/104
四、公孫丑章句上/104
五、公孫丑章句下/104
六、滕文公章句上/105
七、滕文公章句下/105
八、離婁章句上/105
九、離婁章句下/106
十、萬章章句上/107
十一、萬章章句下/107
十二、告子章句上/108
十三、告子章句下/108
十四、盡心章句上/109
十五、盡心章句下/109
第三節(jié)《中庸》/110
一、《中庸》簡介/110
二、《中庸》(節(jié)選)/110
第四節(jié)《大學》/120
一、《大學》簡介/120
二、《大學》(節(jié)選)/120
第三章孝經爾雅/128
第yi節(jié)《孝經》/128
一、《孝經》簡介/128
二、開宗明義章/129
三、天子章/129
四、諸侯章/129
五、卿大夫章/130
六、士章/130
七、庶人章/131
八、紀孝行章/131
九、諫諍章/131
十、感應章/132
第二節(jié)《爾雅》/132
一、《爾雅》簡介/132
二、釋親/133
三、釋地/136
第四章道家經典/139
第yi節(jié)《老子》/139
一、《老子》簡介/139
二、《老子》(節(jié)選)/140
第二節(jié)《莊子》/146
一、《莊子》簡介/146
二、《莊子》(節(jié)選)/148
附錄一《弟子規(guī)》[1]/158
附錄二《朱子家訓》/166
附錄三諸葛亮《誡子書》/169
參考文獻/171
后記/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