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二百余首,這些詩歌有敘事,有抒情。心有所思,詩有所寫。清澈的溪水,綿綿的青山;留戀不舍的繾綣之情,何當(dāng)報(bào)得三春暉的對父母的深情等等。作者用細(xì)膩的文筆,真摯的情懷,把對自然、人生、社會(huì)、親情等的感懷傾注于筆端,撥動(dòng)著讀者的心弦。其詩清新流暢,淳樸自然,那清幽的詩意,讀來回味雋永。
詩歌出版是北岳文藝出版社的重要傳統(tǒng)。前有黑皮詩叢,后有天星詩庫,皆為中國當(dāng)代詩歌杰出詩人之重要出發(fā)地。更有外國名詩珍藏,如今依然為廣大詩歌愛好者所珍賞。
北岳詩庫賡續(xù)如此光榮傳統(tǒng),其目光聚焦山西詩歌這一繁盛沃土,其旨在于不間斷展示山西詩歌創(chuàng)作實(shí)績,更矚望為山西詩人造一清靜小園。
北岳詩庫,是我們探求共建共享出版模式的開端。大風(fēng)吹宇宙,紅日照高山。祈愿北岳詩庫,如恒山一般,巍然聳立。
策劃人 續(xù)小強(qiáng)
合心,女,本名呂建芳。籍貫山西省汾州市,現(xiàn)居于山西省太原市。業(yè)余喜歡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表詩歌作品數(shù)百首,作品散見于《星星》《詩選刊》《中國詩歌》《山西日報(bào)》《都市》《山西文學(xué)年度作品選》等刊物。
第一輯 途中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 3
卡布其諾 / 4
寒枝揀盡 / 5
琉璃白 / 6
低處的表達(dá) / 7
可以 / 8
從出生開始 / 9
前方,有座城 / 10
冰雪的裂紋 / 11
途中 / 12
倒退的風(fēng)景 / 13
街道口 / 14
平遙·城墻 / 15
平遙·凝視 / 16
平遙·古陶 / 17
碎石 / 18
河流 / 19
秋風(fēng) / 20
凡·高 / 21
以詩的形式 / 22
言說 / 23
消逝或存在 / 25
自言自語 / 26
偶然 / 27
返鄉(xiāng)者 / 28
喜悅者 / 29
神圣者 / 30
路途 / 31
持存 / 32
冰雪覆蓋的河流 / 33
其實(shí) / 35
秋天之上 / 36
九月 / 37
葫蘆 / 39
一個(gè)女子的江心洲 / 40
我看到的官道梁 / 42
放逐 / 44
第二輯 那一縷光
遮蔽的容顏 / 49
那一縷光 / 50
燈 / 51
一首詩,容不下任何虛假 / 52
初夏,遺落一地光影(組詩) / 53
距離 / 55
仰臉,觸到了你眼中的荒涼 / 56
我熟知這里的每一道小坡 / 57
我看見詞語在心底燃燒 / 58
你的笨拙,如芒 / 59
行走或者安靜 / 60
落雪 / 61
句點(diǎn) / 62
晨 / 63
緊貼山坡的積雪 / 64
薄薄的白霜 / 65
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懂得了物之哀 / 66
秋天的心事是被風(fēng)吹起的 / 67
疾風(fēng)中的馬(組詩) / 68
我的村莊(組詩) / 70
多年以前 / 73
光 / 74
選擇,或被選擇 / 75
光影 / 76
中年 / 77
有些事情,你只能安靜地等 / 78
碰撞(組詩) / 79
當(dāng)一切平靜下來 / 81
夜 / 82
第三輯 失語者
黝黑的緘默 / 85
一切只是獨(dú)白 / 86
失語者 / 87
浮世 / 88
沉默 / 89
無題 / 90
時(shí)光是白色的 / 91
末 / 92
門 / 93
此心安處 / 94
思鄉(xiāng)曲 / 95
沉思曲 / 96
欲望 / 97
孤獨(dú)之上 / 98
鹽;蛘哐骸 / 99
密碼 / 100
單行線 / 101
第四輯 詞語的邊緣
詞語的邊緣(組詩) / 105
度 / 108
現(xiàn)場(組詩) / 109
平安扣 / 113
存在 / 114
封面上的女人 / 115
秋風(fēng)起 / 116
具有風(fēng)骨的事物(組詩) / 117
放大的空白 / 119
蒹葭心 / 120
曦 / 122
暮色 / 123
斷弦的耳朵(組詩) / 124
多,或者少 / 127
日光之下 / 128
春初 / 129
邊緣 / 130
鏡子 / 131
佛·人間 / 132
包裹 / 133
風(fēng)景 / 134
人間最赤裸的風(fēng)景莫過于冬天 / 135
靠近 / 136
遙想山櫻之時(shí) / 137
蔦蘿 / 138
荒蕪中的茅屋 / 139
背景 / 140
良景 / 141
漫步者 / 142
包括 / 143
夢或現(xiàn)實(shí) / 144
冬日隨記 / 145
想象著 / 146
1950 / 147
一個(gè)人的好天氣 / 148
春逝 / 149
寒露 / 150
雨水 / 151
我喜歡你是明亮的 / 152
小對話(代后記) /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