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被夸示為“知識爆炸”的時代,忙不迭的人們在對裂變中的“信息”作財富折算時正被調(diào)動起持續(xù)亢奮的攫取欲。在牟利的韁繩把“知識”牽給人、又把人牽給“知識”的當下,我們從良知的淵默處開始“問道”。
這里所謂“問道”,即是在中國先哲及西方先哲的啟迪下再度返回到人生之原始真切處,探詢那對于人說來可以應(yīng)然相期的虛靈之真際。新的“問道”者的一個執(zhí)著的信念在于:運思之靈韻猶如藝術(shù)之匠心,可認同的精神傳承當在永不重復的富于生命個性的創(chuàng)造中。
《問道》為“問道”者而設(shè),它的初衷和歸趣只在于“問道”。與所“問”之“道”相應(yīng),《問道》相信,“道”敞開著,它息息相通于情態(tài)各異的學人的真切生命。為此,《問道》也為自己留住了一份希望,一份即使在某個時刻不免失望卻也決不至于絕望的那種希望。
專題一 紀念王元化先生
“向著真實”——我思慕中的王元化先生
附一 與王元化先生的一次交談(王永年根據(jù)所作筆記整理)
附二 唁函
專題二 “信仰:危機與重建”學術(shù)研討會
“信仰:危機與重建”學術(shù)研討會致辭
論文選載
論當代中華民族哲學信仰的問題與重建——對20世紀中華民族精神狀態(tài)及其趨向的一個哲學反思
問題提法:信仰昭示維度
我們必須小心區(qū)分的三個問題
論馬爾庫塞學術(shù)研究的價值訴求
“軸心時代”及其啟示——一種對雅斯貝斯“軸心時代”觀念的讀解
述議一
重看休謨問題(論綱)
存在之外的上帝——讓-呂克·馬利翁與現(xiàn)象學神學轉(zhuǎn)向
現(xiàn)象學的“紛爭”——從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分歧說起
海德格爾的真理與信仰?
論康德道德神學的“希望”之維
述議二
“軸心時代”理論視野下的儒學與道學——從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說起
道德形而上學的價值主體及其自身完備性的本體論貞認——先秦儒家“仁義”論
辨正
“悲”從何來?——就悲劇之“悲”對中、西文學人文趣向的一個比較
藝術(shù)體制與藝術(shù)境界——兼及對中國當代藝術(shù)境況之反思
考釋
孫村:一個共時態(tài)社區(qū)——“后革命時代”的人、鬼、神
生成意識·道·教·語言自覺——先秦語言自覺考略
隨筆
在綠色的原野上吃枯草
特稿
“人道主義”學案——對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人道主義”爭論的一種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