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懂色彩不看電影》中,帕蒂貝蘭托尼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學經驗,向讀者展示了色彩的強大力量。她以60多部經典電影為例,極富趣味地探討了色彩世界帶給人們的情感效應。她喚起人們注意身邊的色彩,闡釋了不同色彩怎樣影響人們的感覺、行為和反應,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視覺化敘事中的力量。
《不懂色彩不看電影》教會電影從業(yè)者選擇正確的色彩;幫助電影愛好者明白為什么他們看到某種色彩出現(xiàn)在電影中時,會產生歡欣、憤怒、平靜或焦慮不安等感受;幫助影迷們更深入地理解電影,理解電影制作者想要通過電影色彩傳達的意義,并帶領讀者體會色彩之于生活的力量。
這是一本電影制從業(yè)者、電影專業(yè)學生和電影愛好者的必讀書。同時,對于藝術家、作家、設計師、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醫(yī)生,以及所有想要深入理解視覺體驗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無價之寶。
閉上眼睛,感受一下:
紅色,會讓你心跳加速嗎?
黃色,會讓你心生戒備,還是回想起溫暖的記憶?
為什么一想到藍色,我們總會感到憂傷,可橙色卻讓人感到親切愉快?
為什么我們總想坐在綠色的草坪上,卻對綠色液體敬而遠之?
紫色,真的預示死亡嗎?
像麥基的故事課一樣,
貝蘭托尼的電影色彩課,
讓我們重新審視并欣賞我們與電影之間的浪漫關系。
別再單純用眼睛觀看色彩!
與貝蘭托尼一起,全身心地感受色彩,
在斑斕的世界中,讀懂電影,讀懂自己。
本書緣起
本書的起源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一天。當時我在紐約視覺藝術學校任教。我觀察到,在設計班的作業(yè)中,學生們做出了一些隨意的色彩選擇。為了研究色彩在概念上的種種可能性,以指導學生該怎樣對色彩做出選擇,我讓他們在下次上課時帶來在他們看來是紅色的東西。除此之外,我沒有做出任何指示,也沒有就此進行更多討論。
之后在我們約定的那節(jié)課上,學生穿著紅色的衣服來到課堂,同時,不出我所料,他們也帶來了這樣一些物品:紅色油漆色彩樣片、紅色色卡、紅色包裝紙和紅色織物。他們甚至用紅色燈光籠罩了整個教室。然而,課堂上也出現(xiàn)了我未曾預料到的東西:辣椒、使皮膚出現(xiàn)灼熱感的肌肉涂膏、安裝著警鈴和警示燈的玩具消防車、火辣的肉桂球,以及搖滾歌曲CD。所有人那天在課堂上的經歷,永遠地改變了我們關于人們如何看待色彩的認識。
就在那天,我們漸漸意識到,課堂上正在出現(xiàn)紅色的行為。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大口吞食著洋蔥番茄辣醬,大聲講話,并放大音量聽搖滾樂。其中,男生們尤其興奮,他們汗流浹背,騷動不止。(在一年后的紅色之日中,我甚至不得不出面叫停了兩個男生之間的尖叫比賽,而他們平時是很好的朋友。)在這個紅色環(huán)境中待了二十分鐘后,學生們已經準備逃離教室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全體同學都同意下周在課堂上用另一種顏色再做一次實驗。這一次,他們選的是藍色。
關于這一實驗的消息在學校中不脛而走,其他班級的學生也請求參與到實驗中。最后,大約二十五人組成的學生團體被分成七個小組。我們設定的唯一規(guī)則是:在實驗日之前,每個小組要對他們就那個色彩所提出的概念和做出的決定保密。
藍色之日讓我們確信此實驗是有價值的。在這次課上,學生們帶來的東西與上次完全不同。他們帶來了淺藍色的大枕頭、冰涼的薄荷,以及新世紀音樂。幾分鐘過后,這些上周還喧鬧狂躁的學生停止了交談,靠在座椅上,變得倦怠甚至低落。一種平靜的感覺彌漫整間教室。與上次他們急著要跑出教室不同,這一次,他們根本不愿移動半步。顯然,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需要被進一步研究。
在之后的一年中,我把色彩實驗并入我的課程安排,并詳細完善了實驗計劃。在這個學年的每次實驗中,全班同學會圍繞著某種顏色營造出一個環(huán)境,以便研究這種顏色與人的五種感覺之間的關聯(lián)。學生們被分成四組,每組由四至五人組成。我建議在實驗日之前,每組成員都不要把本組的實驗方案透露出去。在實驗任務變得更加明確之后,大家給出的解決方案也更具有啟迪效果。當學生們開始探究某種顏色的聲音、味道、氣味、質地……當然還有它的形象時,他們發(fā)現(xiàn),聞起來、觸摸起來或是嘗起來像是某種顏色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某種顏色的(比如,草莓嘗起來并不紅)。因此,學生在探究某種色彩的氣味、觸感或味道時,會相互蒙住對方的眼睛。盡管他們身處的環(huán)境充斥著那種顏色,可他們在被蒙住眼睛的幾分鐘里無法看到自己正在嗅聞、觸摸或是品嘗的東西,這讓他們對自己的感官反應有了更強烈的自覺。這也讓他們擺脫了視覺的束縛,尋求發(fā)掘除視覺之外的感覺聯(lián)系,最終更深刻地理解這種顏色對感知的影響。比如說,在提起紅色的味道時,學生們想到的是白色的大蒜而不是紅色的草莓,這就說明在浮于表面的觀察之外,我們還要考慮更多東西。例如,人們一直認為肉桂的味道是紅的,但肉桂桿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棕色的。即便如此,被人稱作紅辣糖的肉桂味糖果卻仍被制造者人工地涂上了紅色。與此相類似,被人工上色的薄荷味糖果和止咳藥片常常是藍色的,這似乎是因為薄荷的味道很藍。這些產品營銷人員曾經探索過的事情,似乎正是我們的實驗所要驗證的事情。
在這之后的二十五年間,解決色彩問題的方案和模式漸漸在我們面前浮現(xiàn)。每次紅色實驗中,幾乎總是少不了墨西哥胡椒的味道、辣醬的氣味、肌肉涂膏帶來的發(fā)燙的感覺、玩具槍的響聲,以及玩具子彈落地時刺耳的噪音。在這些實驗中,我聽到的最紅的聲音,是用長鞭擊打半球形銅鼓發(fā)出的響聲。紅色確實常常激發(fā)人們喧鬧的、強迫性的、侵略性的舉動。下面這段文字由我曾經的學生彼得·科爾曼所寫,是他為紅色實驗日所寫的論文作業(yè)的片段,相似的見解在每年都會出現(xiàn)。
我必須聲明,本人并不是一個紅色的人。如果讓我猜測的話,我會說我的性格更偏向藍色或紫羅蘭色,但絕非紅色。這就讓我當時強烈請求將紅色作為實驗對象的舉動更顯奇怪。當我游說別人選擇紅色的時候,我的聲音變大了,我的行為舉止變得更富侵略性。簡而言之,和平日的自己相比,我變得更夸張,更像個卡通角色,也更討人厭。我向同學們提出要痛擊那些選擇了其他顏色的落水狗,并且質疑他們夠不夠膽挑選紅色。確實,在選擇紅色時,我表現(xiàn)出的勇氣出乎我的意料。
緊接著,科爾曼描述了紅色實驗日給他帶來的感受:
在紅色之日那天,我們著魔一般的怪異舉動介于色情與荒唐之間。紅色主動向你發(fā)起攻擊,它撲面而來。紅色的特性似乎控制了實驗小組的每一位成員,從實驗參與者的反應中,我感受到了腎上腺素的能量……整間教室都籠罩在狂熱之中,而我猜自己只是被這種氛圍淹沒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單純的實驗逐漸演變成對色彩力量的揭示,這力量超出我們的想象,或者可以說,我們曾忽視了它。我將在下文中提到的藍色之日的無精打采和紫色之日的超然氛圍,更強化了我的認識,即色彩影響著我們的選擇、看法和情感狀態(tài)。我們歡欣、憤怒、平靜或焦慮不安,這些感受會被環(huán)境中的色彩所強化或抑制,而電影導演則可以強有力地利用好這個原理。
帕蒂·貝蘭托尼(Patti Bellantoni)
任教于洛杉磯美國電影協(xié)會學院,為導演、攝影師、編劇、設計師等人群教授色彩與視覺化敘事課程。她曾作為傳播學教師任職于紐約州立教育學院,并從事電影顧問工作。也曾在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色彩與視覺交流課程,并在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從事設計工作。
她曾作為藝術顧問,指導電影《林肯鼻子上的人》拍攝。這部電影是她送給導師羅伯特·博伊爾的禮物,曾獲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紀錄短片提名。
背景故事
Part1 紅色:刺激色
有力之紅
《綠野仙蹤》
《上班女郎》
情欲之紅
《莎翁情史》
《午夜驚情》
挑釁之紅
《無因的反叛》
《黑潮》
焦慮之紅
《第六感》
《羅拉快跑》
憤怒之紅
《費城故事》
《辛德勒的名單》
《美國麗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
浪漫之紅
《純真年代》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愛的召集令》
Part 2 黃色:矛盾色
活力之黃
《美國風情畫》
《跳出我天地》
執(zhí)迷之黃
《出租車司機》
《英國病人》
放肆之黃
《龍鳳斗智》
《至尊神探》
純真之黃
《唐人街》
《羅絲瑪麗的嬰兒》
警示之黃
《迷離感應》
田園之黃
《無事生非》
《天才瑞普利》
Part 3 藍色:疏離色
無力之藍
《窈窕淑男》
《理智與情感》
《肖申克的救贖》
理性之藍
《放大》
溫暖之藍
《濃情巧克力》
憂郁之藍
《航運新聞》
《關于施密特》
冰冷之藍
《落在香杉樹的雪花》
被動之藍
《總有驕陽》
Part 4 橙色:苦樂參半之色
溫暖之橙
《教父》
《玉米田的天空》
《大出意外》
天真之橙
《伊麗莎白》
《末路狂花》
浪漫之橙
《百萬金臂》
《遠離天堂》
異國之橙
《季風婚宴》
毒性之橙
《銀翼殺手》
《現(xiàn)代啟示錄》
《千鈞一發(fā)》
大地之橙
《不可饒恕》
Part 5 綠色:分裂色
健康之綠
《證人》
《迷霧深林十八年》
曖昧之綠
《蚊子海岸》
生機之綠
《拯救大兵瑞恩》
《細細的紅線》
惡毒之綠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不祥之綠
《小公主》
破敗之綠
《處女之死》
《遠大前程》
Part 6 紫色:虛無縹緲之色
無性之紫
《大開眼戒》
虛幻之紫
《青春年少》
奇異之紫
《歌廳》
《芝加哥》
神秘之紫
《仲夏夜玫瑰》
不祥之紫
《角斗士》
縹緲之紫
《情欲亂碼》
《臥虎藏龍》
后記 色彩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