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坪》是斯坦貝克的早期作品,出版于1935年,描寫了一群流浪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享受生活的故事。這是斯坦貝克第一部大獲成功的作品,自此他開始為評論界所關(guān)注。也是從這部作品起,斯坦貝克堅定地用細膩的筆調(diào)忠實反映生活、刻畫人物,描寫社會中下層人民的生活。
《煎餅坪》突出流浪漢們無憂無慮的心情,贊揚他們在極端貧苦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單純和質(zhì)樸,他們不向往財富,討厭“背上有財產(chǎn)的壓力”。這一切與貪婪傾軋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部分讀者抨擊這些流浪漢是古怪的一群人時,斯坦貝克這樣回擊:“他們是我認識和喜歡的人,善良、誠實!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翰·斯坦貝克作品系列”(7種)
在已經(jīng)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現(xiàn)代美國文學大師中,從辛克萊·路易斯到海明威,斯坦貝克更加堅守自己的寫作立場。他的同情心始終賦予被壓迫者,賦予不合時宜者和不幸者。他的作品在我國讀者中曾引起強烈的共鳴。
為紀念約翰·斯坦貝克逝世50周年特別推出的“約翰·斯坦貝克作品系列”收錄了斯坦貝克的七部作品,包括《憤怒的葡萄》《人鼠之間》《罐頭廠街》《煎餅坪》《小紅馬》《月亮下去了》《憤怒的冬天》,其中《憤怒的葡萄》是斯坦貝克著名的代表作,是一部史詩式的敘事作品,獲得1939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和1940年的普利策獎;《人鼠之間》和《罐頭廠街》是他的另外兩部代表作;《煎餅坪》是斯坦貝克第一部大獲成功的作品,自此他開始為評論界所關(guān)注;《小紅馬》則是一部散發(fā)著鄉(xiāng)野泥土氣息的短篇集,清新可喜;《月亮下去了》充滿理想主義光輝,是一部反法西斯主義的佳作;《煩惱的冬天》給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斯坦貝克于次年(即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序
這個故事講的是丹尼、丹尼的朋友和丹尼的房子。故事里講了這三者怎么會成了一回事。結(jié)果在煎餅坪,只要提及丹尼的房子,人們所指的就并不是那座古老的卡斯蒂玫瑰肆意纏繞、白漆剝落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絕對不是,只要你說起丹尼的房子,人們就明白你指的是一群生活在那座房子里的人,他們快樂友好,仁慈大度,但是不知怎么回事結(jié)局悲慘。因為丹尼的房子和亞瑟王的圓桌沒啥不一樣,丹尼的朋友和圓桌旁的騎士也沒啥不一樣。這個故事就是講這群人如何聚集到一起,如何興旺發(fā)達,后來成了一個團體,美好且智慧。故事講述了丹尼朋友們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講了他們做的好事,講了他們的想法和付出的努力。最后,故事講了這群人如何丟失了護身符,大家如何四分五裂,最終各行其是。
蒙特雷是個古老的城市,就在加利福尼亞的海岸線上,在這個城市里,上面這些事人盡皆知,人們說了又說,有時候還有點添油加醋。所以最好是把這段故事的來龍去脈寫下來,免得將來學者們聽到這些傳說的時候,就像他們說亞瑟王、羅蘭和羅賓漢一樣,說“根本沒有丹尼或者丹尼的那伙朋友,根本沒有什么房子。丹尼不過是個自然之神,丹尼的朋友只是風、天空、太陽的原始象征”。記錄這段歷史的目的就是讓酸文假醋的學者們現(xiàn)在和將來都張不開口來發(fā)出譏笑。
蒙特雷城坐落在一面山坡上,俯瞰蔚藍的海灣,背靠著一片森林,那里全是高大陰暗的松樹。城區(qū)里地勢比較低的地方住著美國人、意大利人、捕魚的人和做魚罐頭的人。但是在城區(qū)和森林交錯的山坡上,街道沒有鋪瀝青,街角也沒有路燈,蒙特雷的老居民就在這一帶筑屋建房,就像古代的不列顛人在威爾士建造城堡一樣。這些老居民就是帕沙諾人。
帕沙諾人居住在破敗的木屋里,庭院雜草叢生;木屋掩映在森林的松樹間。帕沙諾人不知道什么是商業(yè),對美國商業(yè)的繁復機制一無所知;他們一無所有,無一物可以盜竊、可以剝削或者可以抵押,因此商業(yè)機制沒有對他們發(fā)起猛攻。
帕沙諾人是什么人呢?他們是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和各色高加索血統(tǒng)族人的混血兒。他們的祖先在加利福尼亞生活一兩百年了。他們說英語有帕沙諾人的口音,說西班牙語也有帕沙諾人的口音。若是要追問他們的種族,他們會氣憤地宣稱自己是純正的西班牙人,同時擼起袖子讓你看,他們胳膊內(nèi)側(cè)柔軟的部分幾乎就是白色的。他們的膚色就是海泡石煙斗那種褐色,他們說這是太陽曬的。他們是帕沙諾人,住在俯瞰著蒙特雷城區(qū)的山上,那地方叫煎餅坪,雖然地一點兒也不平。
丹尼是帕沙諾人,在煎餅坪長大,人人都喜歡他,不過在煎餅坪尖聲叫嚷的一眾孩子里,丹尼并不特別地出眾;蛘呤且驗檠壍年P(guān)系或者因為祖先的風流情史,丹尼差不多和坪里的人都有點沾親帶故。丹尼的祖父是個大人物,在煎餅坪擁有兩座小房子,他因為這份財產(chǎn)而倍受尊敬。漸漸長成的丹尼喜歡睡在森林里,到各個牧場打工謀生,從這個吝嗇的世界討點吃的和喝的,這么做可不是因為他沒有有權(quán)有勢的親戚。丹尼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生活目標明確。二十五歲時,他雙腿已經(jīng)彎彎的了,正好和馬肚子的曲線相吻合。
正是丹尼二十五歲那年,美國對德國宣戰(zhàn)了。丹尼和朋友皮倫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jīng)喝了兩加侖紅酒了(順便提一句,皮倫是正好趕上了有酒喝,那會兒買賣剛結(jié)束——用了一只靴子呢)。大喬·波特吉看見松林間有酒瓶子閃著亮光,于是湊到了丹尼和皮倫的身邊。
幾個瓶子里的酒下去了,三個男人的愛國熱情上來了。酒喝完了,三個男人手挽著手走下山坡,既為了友情,也為了不摔跤,就這么走進了蒙特雷。在征兵站前,他們高叫著為美國加油,同時向德國人挑戰(zhàn),叫他們有什么狠招全都使出來。他們怒吼著威脅德意志帝國,最后把征兵的軍士吵醒了,他穿上軍服,跑到街上,讓他們別吵了。然后他開始給他們登記。
軍士讓他們在桌前排好隊。除了頭腦不太清醒,他們完全符合征兵要求,于是軍士首先問皮倫。
“你想當什么兵呢?”
皮倫輕松愉快地說:“我隨便。”
“我想步兵需要你這樣的小伙子。”于是皮倫的名字就登記在了步兵名冊上。
然后他轉(zhuǎn)向大喬,波特吉清醒過來了。“你想去哪兒?”
“我想回家!贝髥屉y過地說。
軍士把他的名字也登記在步兵名冊上。最后他直視著丹尼,丹尼站著睡著了。“你想去哪兒?”
“啥?”
“我說,什么兵種?”
“‘兵種’,是什么意思?”
“你會干什么?”
“我嗎?我什么都會!
“你以前是干什么的?”
“我?我是趕騾子的!
“哦,趕騾子的?你能趕多少頭騾子?”
丹尼俯下身來,含糊不清但是很內(nèi)行地問:“你有多少?”
軍士說:“大概三萬頭吧。”
丹尼一擺手,說:“都拴起來!”
于是丹尼去了得克薩斯,戰(zhàn)爭期間他一直在馴騾子。皮倫跟著步兵去了俄勒岡,大喬呢,后來才搞清楚,他進了監(jiān)獄。
附 錄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約翰·斯坦貝克,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出生在加利福尼亞的薩利納斯市,鄰近肥沃的薩利納斯谷地,離太平洋海岸只有幾里遠。這個地點成為他的許多描寫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作品背景。他是在中等的生活環(huán)境中長大的,但他仍與這個多種經(jīng)營地區(qū)里的工人家庭處于平等地位。在斯坦福大學念書時,他必須經(jīng)常去農(nóng)場做工掙錢。他沒有畢業(yè)就離開了斯坦福大學,于1925年前往紐約當一名自由作家。經(jīng)歷了幾年痛苦的奮斗,他返回加利福尼亞,在海邊一幢孤獨的小屋里安了家。在那里,他繼續(xù)寫作。
在1935年以前,他已經(jīng)寫了幾本書,但他是以這年的《煎餅坪》一炮打響而出名的。他向讀者提供一群珀薩諾斯人(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兒)的有趣好笑的故事。他們是些游離社會的人,在狂歡宴樂時,簡直是亞瑟王圓桌騎士的漫畫化。據(jù)說,美國當時彌漫著陰郁的沮喪情緒,這部作品成了一帖受人歡迎的解毒劑。這回輪到斯坦貝克笑了。
但他無意成為一個不得罪人的安慰者和逗樂者。他選擇的主題是嚴肅的和揭露性的,例如他在長篇小說《勝負未決》(1936)中刻畫加利福尼亞果樹和棉花種植園里艱苦的罷工斗爭。在這些年中,他的文學風格的力量穩(wěn)步增長!度耸笾g》(1937)是一部中篇杰作,講述萊尼的故事:這位力大無比的低能兒,完全是出于柔情,卻掐死一切落入他手中的生物。接著是那些無與倫比的短篇小說,匯集在《長谷》(1938)中。這一切為他的偉大作品《憤怒的葡萄》(1939)鋪平了道路。這是一部史詩式的敘事作品,斯坦貝克的名聲主要與它相連。這部作品講述一群人由于失業(yè)和當局濫用權(quán)力,被迫從俄克拉荷馬向加利福尼亞遷徙。美國社會史上這段悲劇性插曲激發(fā)斯坦貝克的靈感。他生動地描寫一個農(nóng)民及其家庭為了尋找一個新家經(jīng)歷的漫長而傷心的流浪生活。
在這篇簡短的授獎詞里,不可能充分介紹斯坦貝克此后產(chǎn)生的每部作品。如果批評家時不時地似乎注意到某些力量減弱的跡象,某些可能表明生命力衰退的重復的跡象,斯坦貝克以去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煩惱的冬天》(1961),徹底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在這部作品中,他達到《憤怒的葡萄》樹立的同樣標準。他再次堅持他的作為一個獨立的真理闡釋者的立場,以一種不偏不倚的直覺,面對真正的美國,無論是好是壞。
在這部新近的小說中,主人公是一位每況愈下的家庭主人。他從戰(zhàn)場退役后,事事遭逢挫折,最后在他先輩的新英格蘭鎮(zhèn)上當了一名雜貨店店員。他為人誠實,從不無故抱怨。他不斷受到那些發(fā)財致富手段的誘惑。然而,這些手段既要求精明頭腦,又要求冷酷心腸,他無法將這些匯集一身而不喪失他的完整人格。他的敏感的良心像一塊閃爍的多棱鏡,生動地呈現(xiàn)出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guān)的全部問題。這部作品沒有為此進行任何理論推斷,而是運用具體的,甚至是瑣屑的日常生活場面。盡管如此,這些描寫令人信服,具有斯坦貝克生動活潑的現(xiàn)實主義筆觸的全部魅力。即使他注重事實,仍然有一種圍繞生和死這個永恒主題進行幻想和思索的和聲。
斯坦貝克最近的一部作品記敘他三個月里漫游美國四十個州的經(jīng)歷(《查利偕游記》,1962)。他駕駛一輛小卡車旅行。車上配有一間小房子,他在里面睡覺和存放生活必需品。他微服而行,唯一的伙伴是一頭黑毛獅子狗。我們在這里看到他是一位富有經(jīng)驗的觀察家和說理者。他令人欽佩地對地方風貌作了系列考察,重新發(fā)現(xiàn)他的國家和人民。這部作品采用靈活自由的筆法,也是一部有力的社會批評著作。這位駕駛“駑骍難得”(他給他的卡車起的名字)的旅行家略微顯示出頌古非今的傾向,雖然十分明顯,他警惕墮入魔道。當他看到推土機鏟平西雅圖蔥翠的森林,以便瘋狂地擴建住宅區(qū)和摩天樓時,他說道:“我感到驚訝,為什么進步常常看似毀滅。”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最切合時勢的思考,在美國之外也完全適用。
在已經(jīng)獲得這個獎金的現(xiàn)代美國文學大師中——從辛克萊·路易斯到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斯坦貝克更加堅守自己的立場,在地位和成就上獨立不羈。他具有一種冷峻的幽默氣質(zhì),這在一定程度上補救了他的經(jīng)常是殘酷的和粗野的主題。他的同情心始終賦予被壓迫者,賦予不合時宜者和不幸者。他喜歡將純樸的生活歡樂與殘忍的、玩世不恭的金錢欲相對 照。但是,我們也從他身上,從他對自然,對耕地、荒地、山嶺和海岸的熾烈感情,發(fā)現(xiàn)美國人的性格。人類世界里里外外的這一切是斯坦貝克取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瑞典學院授予約翰·斯坦貝克這份獎金,以表彰他“通過現(xiàn)實主義的富于想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銳的觀察。”
親愛的斯坦貝克先生,你對瑞典公眾,一如你對你本國和全世界的公眾,不是陌生人。你以你的最杰出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友善和博愛的導師,人類價值的衛(wèi)士。這完全符合諾貝爾獎的本意。為表達瑞典學院的祝賀,我現(xiàn)在請你從國王陛下手中接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金。
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美國作家,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共創(chuàng)作27部作品,代表作包括《煎餅坪》(1935)、《人鼠之間》(1937)、《小紅馬》(1937)、《憤怒的葡萄》(1939)、《罐頭廠街》(1945)、《伊甸園之東》(1952)、《我們不滿的冬天》(1961)等。其中《憤怒的葡萄》還獲得1939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和1940年的普利策獎。
斯坦貝克既是文學大師,也是受美國民眾喜愛的暢銷作家之一,迄今為止其作品累計銷售近一億冊,其中超過半數(shù)是《憤怒的葡萄》《人鼠之間》這兩部代表作。
斯坦貝克的作品多描寫底層的社會大眾,替窮苦人說話,為被壓迫者申辯,展現(xiàn)他們廣闊壯麗的生活圖景,刻畫他們面對困境時所展現(xiàn)出的人性光輝——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為生存而奮斗的勇氣。
序 / 1
1. 解甲歸鄉(xiāng)獲房產(chǎn),丹尼發(fā)誓護窮人 / 1
2. 皮倫貪圖地位,拒絕丹尼好意 / 8
3. 貪欲毒害皮倫,邪惡暫居上風 / 14
4. 好人耶穌·瑪利亞,違心作惡事有因 / 22
5. 圣方濟各挽狂瀾,懲罰三人不留情 / 35
6. 三人懺悔得心平,丹尼眾友誓相守 / 46
7. 丹尼眾友欲行善,拯救海盜脫苦難 / 52
8. 眾人探寶碰運氣,皮倫悲喜海盜知 / 70
9. 丹尼落入圈套,朋友出手相救 / 91
10. 朋友安慰士兵,初學為父之道 / 104
11. 大喬身處險境,愛情悄然降臨 / 113
12. 海盜得助守諾言,狗狗得福見圣靈 / 119
13. 丹尼眾友相助,貧困婦人解憂 / 134
14. 大家聊天講故事,糗事苦事同唏噓 / 144
15. 丹尼憂郁發(fā)瘋,魔鬼化身來襲 / 159
16. 眾友歡會解憂愁,丹尼神秘升天去 / 175
17. 挑戰(zhàn)陳規(guī)燒房子,眾友四散各自飛 / 189
附錄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 198
約翰·斯坦貝克受獎演說 / 202
生平年表 /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