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的影響機制,為準確認識森林經營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機理提供理論基礎;用長期監(jiān)測數據改進森林斑塊混合模型(PICUSv1.4),用以模擬和預測100年內4種不同森林經營模式對木材生產、固碳、生物多樣性等經營目標的長期動態(tài)影響機理,為東北過伐林區(qū)天然次生林的多目標經營提供科學的模擬預測工具;通過市場調查法,用生態(tài)經濟學方法比較分析在不同森林經營模式下實現各種經營目標的經濟績效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1章 森林可持續(xù)經營概述 1
1.1 森林經營研究概況 1
1.2 森林群落結構和功能研究概況 7
1.3 森林效益評估研究概況 18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23
2.1 研究區(qū)概況 23
2.2 研究方法 25
2.3 數據處理 40
第3章 植物群落結構與生物多樣性影響 42
3.1 群落結構 42
3.2 生物多樣性 51
3.3 結論與討論 53
第4章 林木競爭與天然更新影響 56
4.1 林木競爭 56
4.2 天然更新 58
4.3 結論與討論 61
第5章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影響 62
5.1 喬木層碳儲量 62
5.2 灌木層碳儲量 62
5.3 草本層碳儲量 63
5.4 凋落物層碳儲量 64
5.5 土壤層碳儲量 64
5.6 不同森林經營模式總碳儲量 66
5.7 結論與討論 67
第6章 土壤理化性質影響 69
6.1 土壤物理性質 69
6.2 土壤化學性質 71
6.3 土壤有機質與各理化性質的相關性 74
6.4 結論與討論 75
第7章 土壤酶活性影響 77
7.1 土壤酶活性的差異 77
7.2 土壤化學性質與土壤酶活性的關系 79
7.3 結論與討論 82
第8章 土壤微生物影響 84
8.1 土壤微生物數量 84
8.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87
8.3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 91
8.4 結論與討論 96
第9章 木材收獲和木質林產品碳儲量影響 100
9.1 蓄積量與收獲量 100
9.2 喬木層地上碳儲量 103
9.3 木質林產品碳儲量 105
9.4 不同森林經營模式對多目標經營的影響 105
9.5 結論與討論 106
第10章 木材和碳匯價值影響與模擬預測 108
10.1 靜態(tài)結果分析 108
10.2 一個經營周期動態(tài)綜合價值分析 113
10.3 結論與討論 115
第11章 靈敏度分析 117
11.1 木材價格靈敏度 118
11.2 采伐成本靈敏度 119
11.3 碳匯價格靈敏度 120
11.4 折現率靈敏度 120
11.5 結論與討論 121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44
附表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