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研究的生命在于其建構(gòu)性與批判性,對于我國學者來說這是需要學術(shù)勇氣的。唯有如此,我國刑事政策研究才能登堂入室,與外國學者平等對話。作者在本書中對刑事政策的研究立足于反思與建構(gòu),為我國刑事政策研究帶來一股清新之風氣,令人鼓舞。期望嚴勵在刑事政策領(lǐng)域辛勤耕耘,收獲更多的學術(shù)成果。
閻立(嚴勵)男,1954年生,吉林省長春市人。1998年,2002年在吉林大學法學院分獲碩士、博士學位,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任吉林省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1989年)、研究員(1992年),F(xiàn)為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上海政法學院副院長
總序
序
問題意識與立場方法(代自序)
第一章 刑事政策的概念分析
一、刑事政策研究者視野中的一般概念
二、刑事政策概念的簡要歸類
三、刑事政策與刑事政策學、公共政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四、刑事政策的基本內(nèi)涵和概念
第二章 刑事政策的歷史分析
一、刑事政策的理性批判
二、刑事政策的批判理性
第三章 刑事政策的建構(gòu)機制
一、刑事政策的機制概述
二、刑事政策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三、刑事政策的外部條件
四、刑事政策的功能
第四章 刑事政策的運行機制
一、刑事政策運行機制的一般原理
二、刑事政策的制定
三、刑事政策的執(zhí)行
四、刑事政策的評估
五、刑事政策的調(diào)整
第五章 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則
一、刑事政策基本原則的確立
二、法治原則
三、民主原則
四、人道原則
五、科學原則
六、國際原則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
一、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
二、刑事政策價值目標的追問
三、我國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
第七章 刑事政策的模式分析
一、刑事政策模式釋義
二、國家本位型刑事政策
三、國家·社會雙本位型刑事政策
四、社會本位型刑事政策
第八章 刑事政策的模式轉(zhuǎn)換
一、刑事政策模式轉(zhuǎn)換中的基本形態(tài)
二、國家本位型刑事政策的歷史合理性
三、刑事政策模式轉(zhuǎn)換的理性抉擇
四、國家·社會雙本位型刑事政策的初步確立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