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長天王勃傳》是一部洋溢著熱情和才華的傳記作品。作者互文視角不僅全面溢出了傳記寫作的藩籬,使之得以在虛構與寫實之間,在歷史與當代之間,在事件與內(nèi)涵之間穿行、跳切,由多樣性的敘事實現(xiàn)超越性的意義表達,賦予讀者洞悉傳主和著者雙重內(nèi)心世界的特權。它喚醒了讀者對于傳記中任何一個場景中的多重認知,暗示出存在于事件表面之下的潛臺詞,促使讀者尋找并開掘這座巨大的文字富礦,并因此而得到一個更加豐富而形象的人物印象?梢哉f,是這種傳記寫作的復調(diào)結構,*終成就了這部著作。
文學專家劉彥君
由于作者在史料上下了較大的功夫,并較好地把各種史料化為文學素材,作品整體上看,主線清晰,人物飽滿,尤其是王勃的命運轉承、文學貢獻等,描述得充分而扎實。敘述文字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作者對于王勃的紉佩與敬畏,以及為其哀不幸,鳴不平的強烈情感。
著名評論家白燁
跋以六經(jīng)注六經(jīng)
體會《王勃傳》寫作
有仙翁,采七色稻草扎一人形,之后,輕輕靠近稻草人,先喚一聲王勃,歸來!隨之噗地吹一口仙氣,千年英才王子安,便微笑著站在面前……夢醒,窗玻璃上長滿金色的陽光草。
因敬畏古人,敬畏王勃,敬畏歷史文化人物傳記寫作,遂遲遲不敢命筆。自搜集史料、田野調(diào)查,至開筆,至殺青,晃然便是六載矣,遂戲言:敬畏決定寫作速度。
傳記主要以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為遵循,原真史實乃傳記之基石與柱礎。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對這樣的命題我保留警惕的態(tài)度。秦漢史就是秦漢史,明清史就是明清史。一百個讀者可以心畫一百個王勃肖像,但歷史的王勃、真相的王勃只有一個,且只能是一個。傳記作者為歷史執(zhí)筆,是歷史的眼睛。劉知幾《史通》:夫《春秋》者,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xù),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于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為長也。又引子夏云:《書》之論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揚雄云:說事者莫辨乎《書》,說理者莫辨乎《春秋》。然則《春秋》既為經(jīng)書,亦可謂傳記。其春秋筆法,簡言大義,每個句子皆彈性有褒貶之意,遂有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為之闡釋!洞呵铩贰蹲髠鳌贰秶Z》,史耶?傳耶?記耶?《史記》如史道來,史情并茂,故有史家之絕唱評贊;以詩記史,化史為詩,遂有無韻之離騷美譽。傳記不是解說詞,作者不是講解員。復活所傳人物,讓其穿越時空,走近讀者,綻放音容笑貌,是傳記文學的金標準。曹丕《典論·論文》: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段男牡颀·總術》:經(jīng)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當為所有傳記作品所悟鑒。
如果說楊炯所撰《王勃集序》是一篇王勃評傳,那么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即為關于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的文學傳記。獨具神采的是,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之姓名,王勃不僅隱而不云,甚至將平原郡開國公何年授職于何地,皆作淡化模糊處理:某州縣某年某月日某年授某州刺史。而積聚筆墨述說平原公的功業(yè),刻畫傳主的人物形象。王勃為我們?nèi)绾螌懞脗饔浳膶W,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
時間是最偉大的讀者。王力先生解惑學生道:對于古人,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語言去了解他的思想;我們不能反過來,先主觀地認為他必然有這種思想,從而引出結論說,他既然有這種思想,他這一句話也只能作這種解釋了。后一種做法有陷于主觀臆測的危險。上海大學中文教授楊逢彬(祖父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堂伯父是語言學家楊伯峻):進行任何一種東西研究,不管是數(shù)理化也好,總要在系統(tǒng)內(nèi)部找程序,語言內(nèi)部的證據(jù)是主要的,自足的;語言外部的證據(jù),是次要的,非自足的。語言外部的證據(jù)決不能作為主要的唯一的證據(jù)。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三不朽追求。王勃以作品立命,以文章傳世,好像是,王勃就是為寫作而生,王勃就是一支筆,受上帝之托來書寫人間奇跡。干脆說,王勃就是一本書,以年為頁,薄薄二十七頁寫滿了神妙與奇美,其創(chuàng)作之豐,令人驚疑,令人嘆異。我注六經(jīng),屬我之讀書心得;六經(jīng)注我,證我之見,屬學術論作;以六經(jīng)注六經(jīng),可謂因史見史,還原歷史。王勃在哪里?就在他的作品中。作品是王勃生命與情感繹動的坐標,是王勃復活的靈魂。月光下,拾起一枚枚歷史碎片,夜深人靜時分,聆弦外之音,摩象影之形,艱辛作一番拼風接月的勞作,讓遠逝的歷史氤氳然復活生機,冰冷脈搏跳動溫暖與激情。本書所有文學合理想象,均以王勃作品為藍本為生發(fā)源。沉潛入王勃作品里面,觸摸王勃豐富多變的內(nèi)心世界,千年王子安模糊不清的影子漸漸清晰,聲息吐納的質(zhì)感層次分明起來。
孔子: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史通》: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zhì)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復忘返,百遍無致。北周庾信《燕射歌辭·角調(diào)曲》: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義而無立,勤則無成。詞采美韻,是傳記文學的性靈。乘著文學的翅膀,傳記作品飛棲讀者期待的梅枝竹梢。
清末著名學者蔣清翊,春秋十二載,三易其稿,完成王勃別集《王子安集箋注》權威之著,其箋注有云:唐燕太公(宰相張說)讀到王勃《夫子學堂碑頌》帝車南指,遁七曜于中階;華蓋西臨,藏五云于太甲,去求教于一行(張遂,僧一行),一行只解釋了上句,下句卒不可悉。燕太公與一行乃飽學之士,雖古人不盡知,亦不諱其不知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謙君子,治學嚴謹;胸襟敞亮,若萬里山河!锻醪獋鳌冯m非嚴格的學術研究文獻,卻也常在學術湖邊步履,管窺蠡測,淺陋之見,還望讀者糾錯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