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絕命詩中的頓悟之悟
陳璠是宋代的一名官員,曾任宿州太守,因貪婪成性,大肆索賄、受賄受到了查處,被判處極刑。臨刑前,他向監(jiān)斬官索要紙筆,寫下了絕命詩一首: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詩中頓悟:搜刮了那么多錢財,做著那么風光的官兒,一旦事發(fā),這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五年來的榮華富貴,不就是一場夢嗎?大貪官和珅臨死前也寫了絕命詩,而且寫了兩首,第一首是死前三天寫的:星辰環(huán)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世,懷才誤此身。 時下,一些貪官的懺悔書中也有一些發(fā)自肺腑的感嘆:如果組織上早點提醒我,也許不會到今天的地步;領導如能及時拉拉袖子,我也就懸崖勒馬了……古代貪官的絕命詩與現(xiàn)在貪官的懺悔錄,體例形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實質(zhì)內(nèi)容異曲同工,這不得不令我們沉思。陳璠、和珅都是才子,難道不知道索賄受賄是犯罪嗎?對于現(xiàn)在一些貪官來說,組織上真的沒有提醒過他嗎?筆者看未必。關鍵是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警醒,甚至把別人的提醒當成了耳邊風;而有的上級領導或普通群眾看到其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樣子,懶得與他講話,更不用說善意提醒了。就這樣,價值觀扭曲了,加上他們又手握大權(quán),東窗事發(fā)、鋃鐺入獄是早晚的事情。這也就是哲學里所講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xiàn)出來。
這里有一個心理對稱問題,就是提醒者與被提醒者之間有個相互信任:如果被提醒者認為這是與自己過不去,那只能越來越多地聽到恭維話、馬屁話,結(jié)果使自己越來越膨脹;而提醒者感到自己好心得不到好報,那只能奉行少說為佳的信條,遇事三緘其口。如此對干部隊伍建設不負責任,有的人就有可能成為脫韁的野馬,違法亂紀、自毀前程,同時對政治生態(tài)的凈化也極為不利,正能量得不到發(fā)揮,歪門邪道就可能浮出水面,成為大行其道的顯規(guī)則。
黨和人民把領導干部放在一定位置、賦予一定權(quán)力,這本身就是最大的信任,為領導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造了廣闊舞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用人信條;關心同志、信任同志,也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信任不是無條件的。一些同志希望組織上信任有加,把善意提醒與不信任畫等號,似乎對他說點不同看法就是對其不信任、不尊重。個別黨組織只重選拔任命不重教育告誡,任由干部自由生長;有時即使完成了一些規(guī)定動作,但只注重面上空洞乏味的集體提醒、無的放矢的告誡、只栽花不栽刺的談話,這不僅不起任何作用,而且把思想工作庸俗化,讓人嗤之以鼻。
善于給領導干部提個醒與領導干部虛心接受提醒,是政治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歷史上這樣的史實舉不勝舉。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善于納諫,才有了貞觀之治,而他與魏征這對君臣之間的事跡,也傳為千古佳話。而項羽不善納諫,造成后來劉邦坐大,不得不上演了霸王別姬 的千古悲劇,讓人唏噓。這不僅僅是李世民和項羽的個人好惡,更能反映出當時各自的政治生態(tài),這些都事關事業(yè)的興衰成敗。
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shù),而這個關鍵少數(shù)恰恰是決定性的因素。
因此,對領導干部既要充分信任,又要時刻提醒。如果用形象的話來說,信任是油門,讓領導干部放開手腳,大膽工作,施展才能;而提醒是剎車,提醒領導干部堅定信仰、遵規(guī)守紀,不走偏、不撞墻。性能再好的車,剎車不靈肯定會出事;再值得信任的人,沒有規(guī)范與約束,都有出格的概率與可能。這就是信任和提醒的辯證統(tǒng)一,也是新時代為官之道的必然選擇。
從一定意義上講,信任建立在人們的思想覺悟、政治品質(zhì)、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上,離不開被信任者虛懷若谷的胸懷與雅量。何況,黨內(nèi)不允許有不受制約的權(quán)力,也不允許有不受監(jiān)督的特殊黨員。提醒是一種愛護,也是一種警示,只有警鐘長鳴,提醒常在,才能讓領導干部多一分清醒,多一分保險。對組織或群眾而言,提醒也有個藝術性與有效性的問題,有人總結(jié)了坦誠、精練、私下、委婉、認可十字法,值得很好地學習研究。至于領導能接受什么程度的意見、在什么場合提出、意見如何表達,就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了。
對領導干部如何接受提醒,大家都可以從政治、歷史、哲學、文化等維度,提供許多有益的借鑒。不過,最重要的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提高自己、激勵自己。為此,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有關金句、箴言為主軸,從與領導干部工作和生活中緊密相關的十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曾經(jīng)琢磨過多次的想法與見解,并且力求達到視野開闊、內(nèi)涵深刻、文風活潑。至于能否起到這個效果,只能有賴各位讀者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評說了。
是為序。
顧伯沖
2019 年7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