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愛情婚姻的文化理想,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愛情與性之間確立了新的關系。這一新傳統(tǒng)被新中國繼承過來并發(fā)揚光大。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性革命使愛情與性的既定關系發(fā)生了斷裂。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自然態(tài)度被打破,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書借助對深度訪談資料的分析,試圖考察當代知識青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應這個問題。
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集中體現(xiàn)在從主體建構的視角考察性革命的主體層面。具體可從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性與愛情之關系的變遷是性革命的重要方面。目前,性愛觀的定量調查已有很多,但它們在探究性和愛情的意義以及性愛實踐的復雜性方面存在很大局限。基于深度訪談的定性研究有助于突破這些限制。
其次,目前關于性革命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宏觀層面,少有研究考察性革命的主體效果。通過借鑒中國的本土概念放開(以及放得開、放不開;與之相關的還有想開、想得開、想不開),本書有助于回答,在社會開放與性開放的整體背景下,為什么有些主體能夠放得開,有些則仍然放不開?促使主體趨附特定秩序的力量是什么?這些力量在主體層面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后,在文化全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時代,布爾迪厄所說的習性發(fā)揮作用的方式會發(fā)生變化。借助對放開這一主體過程的分析,本書有助于回答習性在全球化與個體化時代將如何重塑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如何處理愛情與性的關系日益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書借助對深度訪談資料的分析,試圖考察當代青年如何理解和利用新出現(xiàn)的各種可能性空間。情感在性的社會關系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但一些青年開始程度不同地偏離以婚姻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性秩序,積極追求性的快樂并努力解決性的煩惱。借鑒斯威德勒、阿帕杜萊和布爾迪厄等人的理論資源,本書分析了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主體的放開何以可能或不可能。
序 性革命的主體層面
潘綏銘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發(fā)生了一場性的革命。關于這一點,我已經說過無數(shù)次。對于性革命的各種表現(xiàn)、歷史背景和社會動力等關鍵問題,我也在多種場合以多種形式展開過系統(tǒng)論述�?傮w而言,我的相關論述可以概括為三大類:(1)實證主義的論述,主要結合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2)建構主義的論述,主要通過社區(qū)考察和深度訪談來探究問題;(3)歷史主義的論述,試圖用社會史和歷史社會學相結合的視角來勾勒性革命的歷史脈絡。當然,這只是理想類型意義上的劃分,具體的分析有可能結合了幾種不同的取向。
進入21世紀以來,我一直在倡導主體建構的視角。這一努力源自我長期以來和數(shù)字打交道的感受:數(shù)字盡管很重要,但并不能說明所有問題,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數(shù)字背后的、與人生意義和體驗密切相關的問題。性常常被認為是非理性的。對此,我盡管無法完全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性的確能夠激發(fā)強烈的情感,并和人生的終極意義問題存在密切關聯(lián)。對于這個意義上的性,僅僅靠冷冰冰的數(shù)字和理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是無法深刻把握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傾聽過日子的普通人發(fā)出的聲音,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的邊緣角落、常常被人們忽視甚至有意看不起的人的聲音。只有透過這些聲音、這些聲音嵌入其中的實踐以及它們所裹挾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意義,我們才能深刻地理解活生生的人、性以及人性。
從主體建構視角反觀我自己對性革命所做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性革命的主體層面仍然存在很多空白。性革命既是一個社會過程,也是一個主體過程。我所主持的四次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大型問卷調查以及歷史主義的論述有助于分析和呈現(xiàn)作為社會過程的性革命。但是,對于日常生活主體如何感受、體驗和回應這個社會過程,以及他們在這個社會過程中為何及如何走向開放或堅持保守,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的論述則力有不逮。盡管通過建構主義脈絡下的相關研究,我在刻畫性革命的主體過程方面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但更多的研究工作仍然有待后人來完成。
為了啟發(fā)將來的研究,我曾多次概括目前中國的真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性和愛情的關系。自古以來,性和愛情各自早已具有傾倒眾生的魅力,但二者的關系變成一個引發(fā)普遍關注的問題,則還是當代的事情。性革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性和愛情的關系可以成為考察性革命及其影響的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角度。正是這個原因,我在2006年的時候,便建議我的學生,即本書作者王文卿把它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
當時,文卿已經進入博士二年級,確定這個題目確實有些晚了。之前,他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申請了一個國際基金會資助的小課題,考察性教育的文本。在博士期間的第一個學期,他已經完成了英文調查報告,若翻譯過來將有差不多八萬字。若再深化一下,便足以結題畢業(yè)了。
但是,一方面由于他那完美主義的性格傾向,一方面由于他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去試錯,他走上了一條折騰之路:先是準備徹底改變理論視角,以全新的思路重新分析性教育的文本,后來又放棄;之后,他對其師姐黃盈盈的性和身體研究產生了興趣,準備借鑒埃利亞斯的文明化分析框架,考察性的文明化對青少年所產生的身體效果,但對高中生開展訪談之后卻發(fā)現(xiàn)困難重重,很難深入下去;再后來,就是幾經討論之后,決定把研究主題從性和情緒的關系調整到性和愛情的關系。從而,也就有了今天這本書的前身。
文卿博士畢業(yè)時,我正好有一個福特基金會資助的系列圖書出版計劃,當時提議把他的博士論文交由我國臺灣高雄的萬有出版社出版。同樣是由于完美主義的性格,他婉拒了這個提議。他覺得,臨時改變研究方向以及畢業(yè)的壓力使得他沒能對訪談材料進行足夠深入的分析,所以希望在認真修改之后再出版。誰承想,這一等便是十年。
我曾當面對文卿說:性格決定命運。一方面,這是我作為老師對自己學生的善意提醒。在這個功利的時代,如果過于追求完美,可能會失去很多發(fā)展的機會。學術界是一個遵循不發(fā)表,就死亡(Publish or Perish)的職業(yè)領域。沒有發(fā)表的學術成果,職稱、課題就都無從談起。另一方面,人生難有完美,我們要努力,但也要學會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不能因為不完美就覺得自己努力的結果沒有價值。
我不知道,對于我的提醒,文卿在多大程度上聽了進去。但是,我清楚的是,無論如何提醒,年輕人不可能避免所有的彎路,而這些彎路是成長和成熟的必由之路。在進入北京理工大學執(zhí)教的頭幾年,文卿一直苦惱于無法寫出自己滿意的東西。繁重的課業(yè)壓力自然有一些影響,但我認為,他的性格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盡管對此心知肚明,我沒有指點太多,因為這個坎他必須要通過自己的感悟和努力才能邁過。
我絲毫不懷疑文卿的研究能力。事實上,在我的學生中,文卿是理論素養(yǎng)最好的學生之一。2001年,在跟著我讀碩士的第一個學期,我讓他整理我國臺灣學者何春蕤和卡維波關于妓權的論述。他整理的內容不僅邏輯清晰,而且文采飛揚,讓我有點兒不相信這是一個研一學生能做到的。后來,他的碩士論文的縮減版發(fā)表在《社會學研究》上,亦是他研究能力的一個體現(xiàn)。我聽說,他的碩士論文是一個星期寫成的,三萬六千字,后來沒做什么修改就提交了,可以說是一氣呵成。可能是太容易成功了,他沒怎么經歷過反復修改這種常規(guī)風格的寫作體驗。這一方面可能助長了他的完美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又讓他對通常寫作過程中的煎熬缺乏準備。
令人欣慰的是,文卿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之前的低谷中走出來,找到寫作的感覺,并能夠寫出令自己滿意的東西。據(jù)我對他的了解,他對自己的要求依然很高,他自己滿意的東西往往確實是好東西。更令人欣慰的是,這本書的出版表明,他從博士畢業(yè)時就確定的論文修改計劃如今終于完成,或者說,至少階段性地完成。
如同書的題目所示,這本書是沿著我所倡導的主體建構視角對性革命的主體層面所做的一個考察。盡管出版延宕了十年之久,該書在相關研究文獻中仍屬少見。我不敢說,他對性革命的主體過程的復雜性做出了充分的呈現(xiàn),但是,毫無疑問,就性和愛情這個特定的主題而言,這是我近年來所見的相關研究中較為深入的一個。如果對比這本書和他之前所寫的博士論文,就能發(fā)現(xiàn),深度的達成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本書幾乎是徹底地重寫,而不能簡單地稱之為修改。
我很高興地看到,在放棄完美主義的執(zhí)拗之后,文卿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如果他能夠很好地協(xié)調和平衡二者,那么將可能成長為一個有作為、有擔當?shù)膶W者。
我已經開始期待文卿的下一部作品。
第一章 性與愛的斷裂及問題的誕生
第一節(jié) 從性愛到性/愛:社會歷史的斷裂
第二節(jié) 從日常問題到學術問題
第三節(jié) 性與愛之關系的學術研究:本質取向與實踐取向
第四節(jié) 本書:日常實踐取向
第二章 愛情的日常概念與文化庫存
第一節(jié) 愛情體驗與愛情關系
第二節(jié) 感覺、喜歡與一見鐘情
第三節(jié) 親情、感情與愛
第四節(jié) 浪漫愛情與夫妻恩愛
第五節(jié) 愛情中的理性與理想
第三章 性的日常概念與文化庫存
第一節(jié) 性本能:生殖、動物、原始、自然
第二節(jié) 核心與邊緣、狹義與廣義
第三節(jié) 交往邊界與戰(zhàn)爭攻防
第四節(jié) 性資本:喪失與積累
第四章 無形的圍城:傳統(tǒng)性秩序的主體效果
第一節(jié) 內化的傳統(tǒng)性秩序及其情感機制
第二節(jié) 理性的外表與傳統(tǒng)的內里
第三節(jié) 個體的偏好與傳統(tǒng)的傾向
第五章 以愛之名:對傳統(tǒng)性秩序的趨附與偏離
第一節(jié) 婚前性行為
第二節(jié) 情外情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道德的個體化:理性與偏好
第六章 愛情之外的性探索:矛盾的主體性
第一節(jié) 曖昧關系
第二節(jié) 開放式關系
第三節(jié) 一夜情
第四節(jié) 放開與主體位置的矛盾性
第七章 性的快樂
第一節(jié) 性快樂的體驗
第二節(jié) 性快樂的來源
第三節(jié) 性快樂的地位
第八章 性的煩惱
第一節(jié) 自慰的罪惡感
第二節(jié) 意外懷孕與墮胎
第三節(jié) 性暴力
第九章 開放與放開:社會轉型中的主體重塑
第一節(jié) 開放:文化庫存的擴張激發(fā)想象實踐
第二節(jié) 放開:社會轉型的主體層面
第三節(jié) 想到、想開與放開
附錄 關于方法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