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學通論》是清末學者皮錫瑞(字鹿門)先生的經(jīng)學代表作之一。該書自出版至今一百一十二年中,多次印行,聲譽極高!督(jīng)學通論》又稱《五經(jīng)通論》,論述了二百零九篇經(jīng)學專題,分別為《易經(jīng)通論》三十篇,《書經(jīng)通論》三十三篇,《詩經(jīng)通論》三十八篇,《三禮通論》五十二篇,《春秋通論》五十六篇,涉及經(jīng)學史中的主要人物、著作和觀點等!督(jīng)學通論校注》與皮錫瑞所撰《經(jīng)學歷史》經(jīng)緯參照,其學術(shù)價值獨具特色,澤被學林歷久孺新。本次校注所做的工作有:一是對皮錫瑞的引文盡量地注明出處,并詳加核對。二是分清書中注語為皮錫瑞所為還是皮錫瑞引文原有。三是對皮錫瑞論及的經(jīng)學人物作出簡略介紹。
張金平,男,一九六八年生,山東省禹城市倫鎮(zhèn)河南宋村人。文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德州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從事文史文獻、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出版成果有《考古發(fā)現(xiàn)與易學溯源研究》《南朝學者任防研究》《蘇頌所撰碑銘題跋選集》(與楊效雷師合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六講》(與昝風華合作)等。
自序
卷一 《易經(jīng)通論》
01.論變易、不易皆《易》之大義
02.論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03.論重卦之人當從史遷、揚雄、班固、王充,以為文王
04.論《連山》《歸藏》
05.論卦辭文王作、爻辭周公作皆無明據(jù),當為孑L子所作
06.論《易》至孔子始著,于是學士大夫尊信其書
07.論卦辭、爻辭即是系辭,《十翼》之說于古無徵
08.論孔子作卦辭、爻辭,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
09.論傳經(jīng)之人惟《易》最詳,經(jīng)義之亡惟《易》最早
10.論漢初說《易》皆主義理、切人事,不言陰陽術(shù)數(shù)
11.論陰陽災(zāi)變?yōu)椤兑住分畡e傳
12.論孟氏為京氏所托,虞氏傳孟學亦間出道家
13.論鄭、荀、虞三家之義,鄭據(jù)《禮》以證《易》,學者可以推補,不必推補爻辰
14.論費氏《易》傳于馬、鄭、荀、王而其說不同,王弼以十篇說經(jīng),頗得費氏之旨
15.論王弼多清言而能一埽術(shù)數(shù),瑕瑜不掩,是其定評
16.論以傳附經(jīng)始于費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鄭君
17.論宋人圖書之學亦出于漢人而不足據(jù)
18.論《先天圖》不可信,朱子答《袁機仲書》乃未定之說
19.論胡?胃之辨甚確,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
20.論黃宗羲論《易》取王《注》與程《傳》,漢之焦、京
宋之陳、邵皆所不取,說極平允,近人復理焦、
京之緒,又生一障
21.論近人說《易》,張惠言為顓門,焦循為通學,學者
當先觀二家之書-
22.論象數(shù)已具于《易》,求象數(shù)者不當求象于《易》
之外,更不當求數(shù)于《易》之先
23.論焦循易學深于王弼,故論王弼得失極允
24.論焦循以假借說《易》本于《韓詩》,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25.論假借說《易》并非穿鑿,學者當援例推補
26.論《易》說多依托,不當崇信偽書
27.論《易》為卜筮作,實為義理作,孔子作卦爻辭純以理言,實即羲、文本意
28.論說《易》之書最多,可取者少
29.論漢人古義多不傳,漢碑可以引證
30.論筮《易》之法,今人以錢代蓍,亦古法之遺
卷二 《書經(jīng)通論》
01.論《尚書》分今古文最先,而《尚書》之今古文最糾紛難辨
02.論漢時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譯語各異
03.論伏生傅經(jīng)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當分《顧命》
《康王之誥》為二,不當數(shù)《書序》與《大誓》
04.論古文增多十六篇見《漢志》,增二十四篇為十六卷見孔《疏》,篇數(shù)分合增減皆有明文
05.論《尚書》偽中作偽,屢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則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偽;一則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偽
……
卷三 《詩經(jīng)通論》
卷四 《三禮通論》
卷五 《春秋通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