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山上的告別》是青年作家章泥*新創(chuàng)作的,全國首批反映脫貧攻堅戰(zhàn)役的長篇小說。中央黨校博導范玉剛、魯迅文學院副院長胡平、《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顧建平、四川省作協(xié)副主席伍立楊等人高度評價,《中國作家》全文發(fā)表,是四川省文學扶貧“萬千百十”工程重點扶持項目,是2018年中國作協(xié)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該部小說取材于涼山等地真實的農戶家庭,以非凡的視角,獨辟蹊徑,從非常獨特而新穎的視角深情講述了精準扶貧偉大實踐中一段不同凡常的故事——貧困程度*深的農村家庭中的殘障孩子,*后怎樣一個都不少地告別貧困;駐村第yi書記、眾多扶貧干部和各方面社會力量一起努力,將習總書記心心念念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從設想變成現實。
作品通過兒童的眼睛和心靈,把他自身經歷的今非昔比的變遷置之于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之中,著重刻畫了殘障弱勢群體的自身努力和心路歷程,其間真摯的友情、親情、師生情與質樸的干群關系密密交織。
序:朝向未來的告別
顧建平
《迎風山上的告別》呈示了我們這個物質過剩時代的貧與困,也描述了走出困境之路的崎嶇與堅韌。這是關乎小人物與大時代的一部輝芒閃耀的協(xié)奏曲,讓讀者身臨其境沉浸其中,心緒由同情、哀傷轉而振奮、喜悅,一次次感受到周身血液的蕩滌和盈眶的熱淚滾滾。
貧富差距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世界性的存在;在古老中國人口眾多的今天,又是一個無法回避亟須解決的社會難題。幾千年來人類設想了各式各樣的沒有貧富之別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烏托邦……都已被實踐證明只是沙盤推演,不具有實際操作性。但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執(zhí)政者又有道義上的責任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平等公正。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近些年大力實行的精準扶貧,其行動目的和深遠意義之所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社會一方面是物質極大的豐富甚至過!承┬袠I(yè)的產能過剩,以致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網絡時代傳播方式的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知識和信息驟然大爆炸,又導致了知識過剩、信息過剩;而另一方面那些主要生活在邊遠地區(qū)的貧困百姓,卻依舊面臨著雙重的貧乏:物質生活的貧乏,精神世界的貧乏。
在小說中,迎風山雖然說不上壯麗秀美,但有大風吹拂,有雨水滋潤,草木茂盛生機盎然。作者章泥以別致而抒情的筆調細密鋪陳出小主人翁對這座山林的懷想與告別。
我們以往讀到的文學作品習慣從全知的視角去審視貧困與落后,由外到內去觀察去介入,《迎風山上的告別》獨辟蹊徑,用第一人稱——一個特困家庭孩子的眼光去記錄,去敘述,從貧困的內核寫起。沒有了第三人稱(俗稱“上帝視角”)的同情、憐憫與施舍,只有在泥水草叢中、頹墻破瓦下生長的身體,長著一雙困惑、懵懂、好奇的眼睛,漸漸地,這雙眼睛流露出喜悅、期待,閃耀著求知和探索的神采!队L山上的告別》難能可貴的是對小主人翁與貧寒物質生活形成反差的豐富內心活動的捕捉,隨著這個貧困少年對周遭世界認知的逐漸喚醒,讀者的同理心不由層層推進,當我們一次次打量這座山林突兀的貧與困時一次次作別往昔,其實我們也在一次次審視沉潛于自身的貧與困一次次邁向未來。正因為此,整部小說帶給我們鮮有的既疼痛又有分明振奮的閱讀體驗。
《迎風山上的告別》通過兒童的眼睛和心靈,把小主人翁自身經歷的今非昔比的變遷置之于精準扶貧,這一場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生著深刻影響的大背景之中,作品可以看作小主人翁在當今時代的一段人生際遇和心靈成長史。這個全縣全鄉(xiāng)全村最“老火”的貧困戶兒子陳又木,十歲時身量瘦弱,語言遲鈍仿佛弱智,家里有獨眼的父親,又憨又啞的母親和弟弟。后來,陳又木遇到年近二十歲的身殘志堅的癱子,癱子教他數數和識字,他們結下珍貴的友誼;再后來,陳又木遇到駐村第一書記小武,這個從省城來到鄉(xiāng)村、基層工作,經驗還不豐富,卻對扶貧幫困真抓實干的年輕人,待他如兄長。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眾多扶貧干部一次次進村入戶搞幫扶、做調查、添措施……迎風山上貧困青少年的命運終于一步一步改變。
迎風山上的百姓,不只柴米油鹽房屋被服這些物質嚴重匱乏,不只是身體患有各式各樣的病痛殘疾,更尷尬的是知識的匱乏、精神的虛空和人性的愚昧。貧與困,物質之貧容易解決,難在精神之困。特困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家庭,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依靠外界持續(xù)輸血才能維持正常生活。房屋可以蓋好,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送來,甚至疾病也可以治療,但精神上的貧困、智力上的障礙,是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huán)。扶貧不僅僅是濟貧,要把貧困戶扶起來,讓他們自身站立,需要讓他們在精神上充實,在理念上與現代社會接軌。
扶貧干部小武和他的同事們,打破了這個魔性怪圈,幫助鄉(xiāng)親們告別迎風山,告別物質的貧乏和精神的困窘,讓貧困青少年——癱子鄭華、盲童亮亮、一度又憨又啞的“我”和有自閉癥的弟弟……有了敞亮寬闊的未來道路,開啟了比父祖輩更充實幸福的人生,這就像在沙漠上澆灌出了一片綠洲。滴水輝映太陽的光芒,這個小小山村的滄桑變遷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鏗鏘步伐。
作為長篇小說,《迎風山上的告別》不僅內在張力飽滿,而且經驗真切、層次多元。作者別致、生動、富有表情的小說語言,既聚焦眾多貧困戶在國家、省、縣、鄉(xiāng)、村各方面積極外力作用下的改觀,又注目貧困戶鄉(xiāng)親與鄉(xiāng)親之間的相互幫扶,特別刻畫了殘障弱勢群體的自身努力和心路歷程。與經典相遇,和科技攜手,“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方略,正讓陳又木和更多跟陳又木一樣曾經貧寒困苦的青少年與時代共奮進!队L山上的告別》既有對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客觀呈現、理性思考,又有對夢想的詩意撫慰和對希望的溫暖傳遞,作者以卑微者細小的悲歡,呈現精準扶貧具體實踐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以直叩人心的力量完成對脫貧攻堅飽含深情的文學表達。
《迎風山上的告別》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文學結合體,理想照亮了現實,并且正引導著現實。
2018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