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漢字起源新探》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運(yùn)用新的理論范疇和理論框架,以“二重證據(jù)法”為核心方法論,基于邏輯與認(rèn)知的嶄新向度,深入研究中華漢字起源的內(nèi)在歷程,進(jìn)而深刻揭示中華漢字的邏輯構(gòu)造與認(rèn)知體系。這對(duì)深入理解中華古典文化的根基與中國文化的精神實(shí)質(zhì)提供了新的視野,并對(du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dāng)代復(fù)興提供了學(xué)術(shù)借鑒。
更多科學(xué)出版社服務(wù),請(qǐng)掃碼獲取。
漢語,字源,研究
目錄
第一章 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 1
第一節(jié) 文明的曙光 2
第二節(jié) 漢字結(jié)構(gòu)的統(tǒng)一 7
第二章 從痕跡到符號(hào)(上) 19
第一節(jié) 中華人類文化的根基與創(chuàng)造機(jī)理 19
第二節(jié) 舊石器時(shí)代文化的痕跡符號(hào)系統(tǒng) 24
第三章 從痕跡到符號(hào)(下) 43
第一節(jié) 新石器時(shí)代中期邏輯認(rèn)知與符號(hào)制作的突破 49
第二節(jié) 新石器時(shí)代晚期邏輯認(rèn)知與符號(hào)系統(tǒng)的延續(xù) 85
第四章 從“圖”到“書” 131
第一節(jié) 兩種年代學(xué) 132
第二節(jié) 圖符與書符 135
第三節(jié) 符形與判斷 139
第四節(jié) 延續(xù)的圖符 143
第五節(jié) 原創(chuàng)的書符 164
結(jié)語 232
參考文獻(xiàn) 234
后記 237
插圖目錄
圖1-1 仰韶文化廟底溝遺址玫瑰花卉圖案彩陶盆 3
圖1-2 紅山文化玉熊龍 4
圖1-3 何尊 5
圖1-4 何尊銘文拓片 6
圖1-5 倉頡像 8
圖1-6 遤鼎拓片 9
圖1-7 秦泰山石刻拓片 9
圖1-8 許慎像 10
圖1-9 唐寫本《說文解字》殘卷 11
圖2-1 劉勰的大符號(hào)觀 21
圖2-2 舊石器時(shí)代正尖尖狀器 28
圖2-3 舊石器時(shí)代長尖石錐 29
圖2-4 人工打制的石片及其特征 34
圖2-5 興隆洞遺址象牙刻畫照片 35
圖2-6 興隆洞遺址象牙刻畫線圖 35
圖2-7 峙峪遺址骨器刻畫摹本 36
圖2-8 峙峪遺址出土的骨器刻畫 36
圖2-9 王府井遺址骨片刻畫 37
圖2-10 水洞溝遺址石核刻畫 38
圖2-11 水洞溝遺址石核刻畫局部放大圖 38
圖3-1 石器刻符 50
圖3-2 柄形器頂面刻符 50
圖3-3 M344內(nèi)出土龜甲及石子 51
圖3-4 M363﹕13龜甲及內(nèi)裝石子 52
圖3-5 賈湖遺址出土骨笛(1) 53
圖3-6 賈湖遺址出土骨笛(2) 53
圖3-7 賈湖遺址出土骨笛(3) 54
圖3-8 賈湖遺址出土骨笛局部放大圖 54
圖3-9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片(1) 58
圖3-10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片(2) 59
圖3-11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片(3) 59
圖3-12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片(4) 60
圖3-13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片(5) 61
圖3-14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片(6) 61
圖3-15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彩陶泥塑人面頭像 61
圖3-16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紋面陶塑人頭像 62
圖3-17 祖形陶支架(1) 65
圖3-18 祖形陶支架(2) 65
圖3-19 雙墩遺址的刻畫符號(hào)(1) 67
圖3-20 雙墩遺址的刻畫符號(hào)(2) 68
圖3-21 雙墩遺址的刻畫符號(hào)(3) 68
圖3-22 十字形刻畫符號(hào)(1) 69
圖3-23 十字形刻畫符號(hào)(2) 69
圖3-24 十字形刻畫符號(hào)(3) 70
圖3-25 圓形刻畫符號(hào)(1) 70
圖3-26 圓形刻畫符號(hào)(2) 71
圖3-27 圓形刻畫符號(hào)(3) 71
圖3-28 圓圈形刻畫符號(hào)(1) 72
圖3-29 圓圈形刻畫符號(hào)(2) 72
圖3-30 圓圈形刻畫符號(hào)(3) 73
圖3-31 三角形刻畫符號(hào)(1) 73
圖3-32 三角形刻畫符號(hào)(2) 74
圖3-33 三角形刻畫符號(hào)(3) 74
圖3-34 八字形刻畫符號(hào)(1) 75
圖3-35 八字形刻畫符號(hào)(2) 75
圖3-36 八字形刻畫符號(hào)(3) 76
圖3-37 植物形刻畫符號(hào)(1) 76
圖3-38 植物形刻畫符號(hào)(2) 77
圖3-39 植物形刻畫符號(hào)(3) 77
圖3-40 魚形刻畫符號(hào)(1) 78
圖3-41 魚形刻畫符號(hào)(2) 78
圖3-42 魚形刻畫符號(hào)(3) 79
圖3-43 豬形刻畫符號(hào)(1) 79
圖3-44 豬形刻畫符號(hào)(2) 80
圖3-45 豬形刻畫符號(hào)(3) 80
圖3-46 高形刻畫符號(hào)(1) 81
圖3-47 高形刻畫符號(hào)(2) 81
圖3-48 高形刻畫符號(hào)(3) 82
圖3-49 十字形刻畫符號(hào)(1) 82
圖3-50 十字形刻畫符號(hào)(2) 83
圖3-51 十字形刻畫符號(hào)(3) 83
圖3-52 半坡彩陶盆 88
圖3-53 元君廟陶缽 89
圖3-54 北首嶺彩陶罐 89
圖3-55 馬家窯彩陶 90
圖3-56 柳灣彩陶罐 90
圖3-57 魚身紋演變推測(cè)圖 91
圖3-58 人面紋演變推測(cè)圖 92
圖3-59 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演變發(fā)展圖 93
圖3-60 仰韶文化魚身紋演變推測(cè)圖 94
圖3-61 廟底溝類型正面鳥紋彩陶盆演變推測(cè)圖 96
圖3-62 廟底溝類型彩陶側(cè)面鳥紋演變圖 97
圖3-63 大河村、秦王寨類型鳥紋演變推測(cè)圖 98
圖3-64 馬家窖類型彩陶鳥紋演變圖 99
圖3-65 火燒溝蜥蜴紋演變圖 100
圖3-66 辛店文化鳥紋演變圖(1) 101
圖3-67 辛店文化鳥紋演變圖(2) 102
圖3-68 廟底溝、石嶺下類型彩陶?qǐng)A形內(nèi)花紋 103
圖3-69 馬廠類型彩陶?qǐng)A形內(nèi)花紋 104
圖3-70 紡輪(1) 111
圖3-71 紡輪(2) 112
圖3-72 紡輪(3) 112
圖3-73 玉人 113
圖3-74 人頭冠形飾 114
圖3-75 玉龍 115
圖3-76 玉鷹 116
圖3-77 雙虎玉璜 116
圖3-78 玉版 117
圖3-79 玉背龜甲 118
圖3-80 彩陶甕(殘)刻畫拓片 119
圖3-81 彩陶甕(殘)刻畫拓片局部截圖 120
圖3-82 石雕人像(正面) 121
圖3-83 石雕人像(側(cè)面) 122
圖3-84 石雕人像(背面) 123
圖3-85 紅陶法器(A面) 124
圖3-86 紅陶法器(B面) 125
圖3-87 陶支座頂部(1) 126
圖3-88 陶支座頂部(2) 127
圖3-89 陶支座頂部(3) 127
圖3-90 陶支座頂部原件 128
圖3-91 陶支座頂部拓片 129
圖3-92 陶支座頂部摹本 129
圖4-1 賈湖文化刻畫符號(hào) 144
圖4-2 雙墩文化陶器符號(hào) 144
圖4-3 仰韶文化陶器符號(hào) 145
圖4-4 大溪文化(附屈家?guī)X文化)陶器符號(hào) 145
圖4-5 崧澤文化陶器符號(hào) 145
圖4-6 小河沿文化陶器符號(hào) 146
圖4-7 汝州洪山廟陶器符號(hào) 146
圖4-8 馬家窯文化陶器符號(hào)(1) 149
圖4-9 馬家窯文化陶器符號(hào)(2) 149
圖4-10 馬家窯文化陶器符號(hào)(3) 150
圖4-11 馬家窯文化陶器符號(hào)(4) 150
圖4-12 龍山文化陶器符號(hào) 150
圖4-13 西樵山文化陶器符號(hào) 151
圖4-14 石家河文化陶器符號(hào)(1) 151
圖4-15 石家河文化陶器符號(hào)(2) 152
圖4-16 二里頭文化陶器符號(hào) 154
圖4-17 鄭州商代遺址陶器符號(hào) 155
圖4-18 河北藁城臺(tái)西陶器符號(hào) 155
圖4-19 江西清江吳城陶器符號(hào) 155
圖4-20 新疆察吾乎溝口文化彩陶?qǐng)D案符號(hào) 155
圖4-21 山西侯馬東周陶器符號(hào)(1) 156
圖4-22 山西侯馬東周陶器符號(hào)(2) 156
圖4-23 越王勾踐劍銘文照片及拓片 158
圖4-24 攻吾王光劍拓片及摹本 159
圖4-25 玉璧(1) 169
圖4-26 玉璧(2) 170
圖4-27 玉璧(3) 170
圖4-28 玉璧(4) 171
圖4-29 鉞形玉璧 171
圖4-30 玉扁平琮形器 172
圖4-31 玉雙聯(lián)璧 173
圖4-32 玉鳥面紋琮 173
圖4-33 玉獸面紋琮 174
圖4-34 牛河梁遺址祭壇 178
圖4-35 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全景 179
圖4-36 牛河梁遺址積石冢 179
圖4-37 牛河梁遺址積石冢墓室 180
圖4-38 牛河梁遺址遺契刻符形(1) 182
圖4-39 牛河梁遺址遺契刻符形(2) 183
圖4-40 牛河梁遺址直線彩繪符形 183
圖4-41 牛河梁遺址三角塊彩繪符形 184
圖4-42 牛河梁遺址圓圈線彩繪符形 184
圖4-43 牛河梁遺址回弧線彩繪符形 185
圖4-44 牛河梁遺址幾何形彩繪符形 185
圖4-45 牛河梁遺址復(fù)合彩繪符形(1) 186
圖4-46 牛河梁遺址復(fù)合彩繪符形(2) 187
圖4-47 牛河梁遺址復(fù)合彩繪符形(3) 187
圖4-48 牛河梁遺址復(fù)合彩繪帶蓋彩陶罐 188
圖4-49 牛河梁壇與冢 189
圖4-50 牛河梁彩陶罐蓋摹本 190
圖4-51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190
圖4-52 大威德金剛壇城 191
圖4-53 十一面觀音壇城 192
圖4-54 上樂金剛壇城 192
圖4-55 牛河梁遺址彩陶罐蓋(1) 193
圖4-56 牛河梁遺址彩陶罐蓋(2) 193
圖4-57 牛河梁遺址塔形器殘片摹本 194
圖4-58 牛河梁遺址彩陶魚龍刻紋陶片 195
圖4-59 牛河梁遺址彩陶魚龍刻紋摹本 195
圖4-60 胡頭溝遺址魚形耳墜與三聯(lián)玉璧 197
圖4-61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彩繪壁畫 198
圖4-62 東山嘴遺址彩塑人像上部殘片 200
圖4-63 東山嘴遺址彩塑人像腿部殘片 201
圖4-64 興隆溝遺址紅山文化陶塑人像 202
圖4-65 牛河梁遺址中華共祖女神像 203
圖4-66 藏傳佛教葉綠佛母唐卡像 203
圖4-67 藏傳佛教光明佛母唐卡像 204
圖4-68 大汶口陶尊刻畫符號(hào) 206
圖4-69 尉遲寺陶尊刻畫符號(hào) 207
圖4-70 良渚文化玉鐲刻畫符號(hào) 207
圖4-71 大汶口文化陶器符號(hào) 208
圖4-72 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畫符號(hào) 209
圖4-73 良渚文化陶壺刻畫符號(hào) 210
圖4-74 甲骨文與青銅器圖形文字的同一性和差異性(1) 213
圖4-75 甲骨文與青銅器圖形文字的同一性和差異性(2) 213
圖4-76 石棚山遺址陶罐符形 214
圖4-77 石棚山遺址陶罐符形摹本 214
圖4-78 丁公村陶書 216
圖4-79 丁公村陶書摹本 216
圖4-80 周原甲骨文(1) 216
圖4-81 周原甲骨文(2) 217
圖4-82 戰(zhàn)國行氣玉佩銘 217
圖4-83 高郵龍虬莊南蕩文化陶書 218
圖4-84 高郵龍虬莊南蕩文化陶書摹本 219
圖4-85 城子崖陶文摹本 220
圖4-86 良渚文化陶器刻畫符號(hào)(1) 221
圖4-87 良渚文化陶器刻畫符號(hào)(2) 221
圖4-88 良渚文化陶器刻畫符號(hào)(3) 222
圖4-89 良渚文化陶器刻畫符號(hào)(4) 222
圖4-90 吳江澄湖貫耳壺(1) 223
圖4-91 吳江澄湖貫耳壺(2) 224
圖4-92 吳江澄湖貫耳壺書符展開圖 225
圖4-93 吳江澄湖貫耳壺書符摹本 225
圖4-94 虢季子白盤拓片(局部) 226
圖4-95 師克盨蓋拓片(局部) 227
圖4-96 余杭南湖文字畫摹本 227
圖4-97 馬橋遺址陶杯陶文 228
圖4-98 陶寺文化朱書陶文 228
圖4-99 陶寺遺址朱書陶文扁陶壺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