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為《國家地理》創(chuàng)刊115周年,以全球合作出版的形式推出的一部該學會迄今為止內(nèi)容最為廣泛,也最為重要的大型攝影專集。全書在地理區(qū)域分六個部分:歐洲、亞洲、非洲與中東、南北美洲、海洋與島嶼、太空。書中231幅壯觀、精彩的畫面是115年來,1000萬張珍藏圖片中的精粹,展示了110位世界杰出攝影師的最杰出作品。包括本書在內(nèi)的20種文本統(tǒng)一在西班牙精印,全球同步發(fā)行。開創(chuàng)了國際合作的新模式。
作為的非贏利性科學與教育組織之一,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自1888年創(chuàng)建以來,始終引導著自然攝影、文化攝影和動物攝影的潮流!锻高^鏡頭》是國家地理學會迄今為止內(nèi)容廣泛、也是重要的一本出版物,它秉承了《國家地理》一以貫之的融科學與知識、新聞與藝術為一體的風格和“整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探索的主題”的宗旨,及“人性化的地理學”理念,在驚嘆與永恒之間,展示著不同區(qū)域自然與文化生動真實的狀態(tài),用圖片傳達出《國家地理》攝影師對我們這個多樣化世界的理解與感受。
打開這本書,就是打開一個奇異的世界,擁有者《透過鏡頭》,擁有者《透過鏡頭》,就是擁有一份激情與夢想。
美國《國家地理》115年來大的攝影作品集,1000萬張珍藏圖片中的精粹
百余位杰出攝影師的世紀佳作,用凝固的瞬間寫就活的世界歷史
20種文本同步發(fā)行,海外精印,共創(chuàng)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模式
導論:
保羅·馬丁
《國家地理》讀者4000萬,相互差異之大難以想象;分布之廣竟包括世界上每一國家。如此眾多的讀者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觀也不同,可謂一個地道的聯(lián)合國。而盡管千差萬別,我們的眾多讀者卻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欣賞攝影,并樂此不疲。確實,無論曼哈頓人或莫斯科人,都能理解攝影圖片中形象的意味深長的訴說。《國家地理》的老編輯約翰·奧利弗·拉·戈爾斯曾謂,圖片憑借其交流能力,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語言。而在過去的113年中,很少有什么出版物曾像這本刊物那樣,對攝影語言做出如此之大的貢獻;它封面上的黃色框邊是人人都熟悉的。
今天,國家地理學會檔案館收藏的攝影圖片,或已發(fā)表,或未發(fā)表,總數(shù)達10500萬幅,數(shù)量之大,令人瞠目結舌。這份館藏涵蓋了攝影媒介的全部歷史,從罕見的玻璃質(zhì)奧托克羅姆微粒彩屏干版,到膠卷底片和透明正片,再到先進的數(shù)碼照片,無所不包。它們形象地記錄了上一個世紀的世界-它在醫(yī)學、科學和探險方面的成就,它在文化方面的富于戲劇性的變化,以及它的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
所以,請試著設想一下吧:要把國家地理學會所曾生產(chǎn)的、藝術無價的最佳攝影通盤加以檢索,精中取精,從中選擇出最具代表性的樣板-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挑戰(zhàn)?而這恰恰是本書的編輯們給自己設定的崇高目標。
閱讀本書,讀者將能透過諸如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和詹姆斯·E·斯坦菲爾德那樣地名聲有如傳奇的《國家地理》攝影師的鏡頭,閱讀我們的世界。你將會見識歷史里程碑式的圖片,例如海軍少將理查·E·伯德極地遠征的形象記錄;你還會看到由非職業(yè)攝影師抓拍的照片,例如宇航員們對機艙外神奇景色的注視;那時,宇宙飛船正沿著遠離地面的軌道或圍繞更加遙遠的月球飛行。
本書中的圖片把生活中的親密時刻與宏觀偉景結合起來。如同一張張魔毯,這些照片忽而把你投入沙漠、森林和叢莽,忽而帶你深入海底,甚至送你直達星球。許多圖片關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這也屬于《國家地理》攝影師們致力報道的方方面面!敖邮芪汕巴臄z,使你和人們接近,”《國家地理》攝影師喬治·斯坦梅茨曾如此談及自己的感受!八粌H給予你深入的切入點,為一般的游客所不能有,而且使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更多地分析而不僅僅是體驗。它迫使你延伸自我,進入種種場景!
本書的結構以地理為主線索,反映著《國家地理》的工作方法和使命,以及國家地理學會豐富的圖片收藏。全書六章,均冠以引言,藉以使得分隨其后的圖片各得其所。引言作者的背景互不相同,從文學家到科學家,都是本行的專家里手,而文章則反映著他們各自的獨特觀點和興趣。
第一章聚焦歐洲。這是學會館藏圖片主題最為豐富的領域之一。這些圖片涵蓋20世紀之初直到當代的漫長時期,從鄉(xiāng)村直到城市的廣大范圍的生活情景,為多個民族留下了一幅又一幅文化肖像。其中的精彩之作包括婦女和兒童的形象,把當代和久遠年代之前的景觀作饒有興味的對照-從參加宴會而在泡沫間嬉戲的巴塞羅那孩子,到1929年拍攝的足蹬木鞋的荷蘭兒童。而經(jīng)典的田野景色和城市風光,以及勞作和游戲中的人們的剪影則使本章內(nèi)容臻于飽滿。
第二章以亞洲為題。這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陸,是38億人口的家園。一個又一個的國度傳統(tǒng)久而不衰,卻又發(fā)展迅猛:既擁抱上海市區(qū)未來派的天際線,也珍重不知歲月為何物的吳哥伽藍;攝影師約翰·斯科菲爾德拍攝了現(xiàn)代香港鬧市沸騰的街景,而奧·路易斯·馬扎滕塔的鏡頭則留下了雕塑于2200年之前、發(fā)掘自西安附近的地下戰(zhàn)士群像,二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布魯斯·戴爾攝于上海一家美容廳中的婦女,恰如約翰·克勞德·懷特在1920年為一群鮮衣華服的尼泊爾貴婦留下的肖像,無論當時或現(xiàn)在都令人難以忘卻。
第三章注目非洲和中東。精彩之作包括若干極其出色的野生動物照片,使得《國家地理》尤其聞名遐爾。其中包括約翰·克里斯捕捉住的景象:一群壯麗的獵豹和一頭長頸鹿正在穿越一片神秘的森林。透過勞動、日常生活以及傳統(tǒng)的五光十色的棱鏡,非洲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廣泛的掃描,一幅畫面接著另外一幅-南非:敏捷的獵人追逐一只蔗鼠;也門首都:等待投票的婦女身穿稱為“波卡”(burka) 的長袍,包裹全身、只露出兩眼;北非:烏萊德奈爾部族的一位姑娘,全身上下都用錢幣為裝飾;加蓬:明凱貝森林中的金礦,礦工正在辛勤勞作。
第四章把鏡頭對準南北美洲-地形地貌突出相似、文化構成卻迥然不同的兩片遼闊大陸。拉丁美洲由于深深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精神的影響,風貌大異于以盎格魯-法蘭西文化為主導的美國和加拿大。當?shù)鼐坝^之獨特,或如巴西的印第安卡亞波族三位青年婦女的穿著和神態(tài),或如匹茲堡一位工人之在住宅門廊上自豪地展示一面星條旗,從而體現(xiàn)著北美人的典型品格。至于美洲的野生動物,則有狼、灰熊、美洲豹和大咬鵑的精美攝影。
第五章探索海下的世界、島嶼和島嶼文化。長時期以來,國家地理學會一貫支持多位著名的海下探險家的活動。其中一位是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正是由于他所屬團隊的努力,人們才得以首次窺見泰坦尼克號遺留海底的殘骸。攝影師戴維·杜比萊-他的攝影作品也見于本集-說:“人類來自海洋,從事水下攝影因此予人以回歸本源的感覺!倍鴯u嶼-四外都是海水的一片片陸地同樣令人著迷,圖片所展示的景與物,從冰島各處熱氣蒸騰的熱泉到新西蘭的“活化石”斑點楔齒蜥,無不奇妙可觀。
第六章所呈為人類太空探索的概況。好幾張圖片均源于國家地理學會和美國航空航天局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其中包括阿波羅號登月之行以及這架航天飛機的照片!奥眯姓摺碧柡凸臻g望遠鏡捕捉到的富于戲劇性的形象,使我們得以見識極遠處的星球與星系的面目;這些多姿多彩的景觀,恰好構成本書攝影之旅的最后一程。
披閱這6個章節(jié)之際,你同時也將體會到許多圖片久而不衰的品質(zhì);盡管它們作為插圖而出現(xiàn)其中的特定文章之各種細節(jié)都已漸趨朦朧而淡出,它們本身的力量卻不稍減。在這個被電視、電影和錄相所淹沒和浸透的世界上,這些形象的魅力持久不衰,這就為靜態(tài)攝影之繼續(xù)發(fā)揚提供了最為確鑿的論據(jù)。喬爾·薩爾托雷,現(xiàn)代攝影的年輕大師之一,堅持謂“靜態(tài)攝影永不會過時,因為它具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能力,那就是使時間當真永遠停止。圖片中的孩子永遠稚氣,圖片中的飛鳥永遠凌虛御風。”
那么,是什么東西使得某張圖片令人一見難忘?
“在我看來,一幅偉大的照片具有三個要素,”薩爾托雷指出,“光線一定恰到好處。構圖一定要好,背景不能跟主題沖突。而且,必須捕捉住某個瞬間-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別的什么,它簡直要從場景中一躍而出!睍r機也是關鍵!笆聦嵤牵彼_爾托雷說,“最好的照片總是那些仿佛根本拍不下來的照片,根本沒有辦法。有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吉姆·勃蘭登堡拍的那一張:一頭白狼正從一塊浮冰跳到另一塊浮冰上去。背后照明美妙而柔和,構圖良好,而且恰好抓住了那個完美無缺的一瞬:那頭白狼仿佛懸在半空中!
有些照片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薩爾托雷就永遠難以忘記馬薩-最后一只旅鴿-在1913 年留下的形象。“我記得自己是怎樣地一邊注視著它一邊想、卻想不過來:怎么,這怎么可能就是最后一只了?從前可曾有過千百萬只旅鴿啊。直到今天我仍然思索那個形象。事實是,它引導我走上了保護野生動物的道路。它令我運用攝影努力搶救地球,為那些面臨種族滅絕之災、但卻沒有發(fā)言權的物種講話!
就我們多數(shù)人而言,攝影圖片可能并不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卻確實改變著我們的思維,促使我們打開頭腦面向廣闊的世界,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本書呈現(xiàn)給讀者的這些形象生動地提醒我們認識偉大圖片的訴說能力。一百多年過去了,這種訴說能力依然一月一度,在《國家地理》的冊頁上反復得到印證。
收起全部↑
人們越來越多地把歐元看成一種象征,認為它指點著歐洲前往的方向。情況既然如此,歐洲還給攝影者剩下些什么呢?如果說我們對這個大陸的共同的夢,乃是基于它那許許多多的文化之五方雜處、什錦交織,那么,當一切的一切都融合為一個同一的“歐洲國”之時,還剩下什么景物可供相機捕捉呢?
前景看來是黯淡的。有一種現(xiàn)代派的攝影手法,致力于鑄造千禧年的歐洲形象。意思是要拍攝嶄新的尋常男女、同歸一類的都市人群,要從空中俯瞰條條高速公路。也就如同這些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一樣,他們的鏡頭如此過于輕而易舉地掠過這個大陸,把所有的國家統(tǒng)統(tǒng)連成一片,但卻對它們五彩繽紛的文化視而不見;從德國到奧地利到意大利,風光景物全無差異。至于另一些其他攝影派別的作品——若非稀奇古怪,就是陳腐過時,總之意在重構業(yè)已消失的歐洲幻想——那就更加糟糕了:或是法國的一位棍形面包師,或是比利時的花邊編織者(這宗手工藝品其實是從香港進口的),或是舊世界的圣誕節(jié)市場,滿堆著來自第三世界的貨物;所有這些形象都無不空洞而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