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jù)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定的“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圍繞電路分析方法,全面介紹了電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主要內(nèi)容包括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電阻電路的分析方法、線性電路疊加與等效變換、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分析、三相電路、頻率響應與諧振電路、耦合電感、理想變壓器及雙口網(wǎng)絡、動態(tài)電路的時域分析。全書配有豐富的例題、思考題和習題,書后附有習題答案。本書的知識點注重以工程應用為背景,結構合理、內(nèi)容簡練、重點突出、可讀性強,便于自學。全書各章末附有學習拓展、應用實例和綜合實例等內(nèi)容,涉及了新電路理論知識和工程性強的實際應用案例,旨在拓展讀者的工程視野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工程觀點。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電子電氣信息類各專業(yè)電路課程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本書的第1版《工程電路分析基礎》于2013年出版。此次出版的教材為第2版。新版本內(nèi)容滿足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201 1年制定的“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全書共有8章和兩個附錄。
與第1版對比,主要的變動和調(diào)整有:(1)調(diào)整了部分內(nèi)容敘述,使其更規(guī)范、邏輯性更強;(2)刪除了第2章中自(互)電阻、自(互)電導、超級網(wǎng)孔和超級節(jié)點等技巧性的內(nèi)容;(3)刪除了一些過于復雜的例題,并增加了一些簡單、直觀、工程性較強的例題;(4)刪除了第2章儲能元件VCR曲線、第3章有源憶阻元件VCR曲線的研究性學習內(nèi)容;(5)增加了工程應用實例,加強了工程背景;(6)調(diào)整了全書的思考題,更多地保留了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等題型;(7)刪除了部分過于復雜的習題,使得總的習題數(shù)量有所減少。
由于電路分析課程的教學時數(shù)限制,本書除考慮到各部分內(nèi)容的分量恰當外,還刪減了一些較繁瑣的或過分強調(diào)技巧的內(nèi)容,而力圖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采用比較有效和精煉的方式把問題交代清楚。這樣做可能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能力。
書中標有星號(*)的小節(jié)均屬參考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和可能有所取舍,不一定都要講授。
參加本版修訂工作的有常州大學包伯成(第8章)、武花干(第1章)、吳志敏(第2、3章)、張希(第4章)、朱棟(第6章),以及江蘇理工學院喬曉華(第5章)、高倩(第7章)。全書最后由包伯成和喬曉華統(tǒng)稿。
在本書改版過程中,課程組的其他老師、參與使用的學生和參與修訂的研究生提出了寶貴的修改建議,合作院校愛爾蘭國立梅努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羅南·法瑞爾(RonanFarrell)教授也提供了部分工程應用范例,謹致以衷心謝意。
第1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1 電路與模型、集中參數(shù)電路
1.1.1 實際電路與電路模型
1.1.2 集中參數(shù)電路
1.2 電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1.2.1 電流及其參考方向
1.2.2 電壓及其參考極性
1.2.3 電位的概念
1.2.4 電功率
1.3 基爾霍夫定律
1.3.1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KCL)
1.3.2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KVL)
1.4 電阻元件
1.4.1 電阻元件的定義
1.4.2 電阻元件伏安關系
1.4.3 電阻元件的功率
1.5 電容元件
1.5.1 電容元件的定義
1.5.2 電容元件伏安關系
1.5.3 電容的儲能
1.6 電感元件
1.6.1 電感元件的定義
1.6.2 電感元件伏安關系
1.6.3 電感的儲能
1.7 電壓源、電流源及受控源
1.7.1 電壓源
1.7.2 電流源
1.7.3 受控源
1.8 研究性學習:憶阻元件
1.8.1 憶阻元件的定義
1.8.2 憶阻元件伏安關系
1.8.3 基本變量組合的完備性
習題
第2章 電阻電路的分析方法
2.1 兩類約束與電路方程
2.1.1 基爾霍夫定律與元件伏安關系
2.1.2 獨立的電路方程
2.2 支路電流法
2.3 網(wǎng)孔電流法
2.3.1 網(wǎng)孔電流方程列寫
2.3.2 含電流源支路的處理
2.3.3 含受控源支路的處理
2.4 節(jié)點電壓法
2.4.1 節(jié)點電壓方程的列寫
2.4.2 含電壓源支路的處理
2.4.3 含受控源支路的處理
2.5 理想運算放大器電路分析
2.5.1 運算放大器電路模型
2.5.2 理想運算放大器電路分析
2.6 電路的對偶性
習題
第3章 電路疊加與等效變換
3.1 線性電路疊加
3.1.1 線性電路的齊次性
3.1.2 疊加定理
3.2 單口網(wǎng)絡等效的概念
3.2.1 單口網(wǎng)絡等效的概念
3.2.2 單口網(wǎng)絡的伏安關系
3.3 單口電阻網(wǎng)絡的等效變換
3.3.1 電阻的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
3.3.2 電阻的星形聯(lián)結和三角形聯(lián)結
3.3.3 含受控源單口網(wǎng)絡的等效電阻
3.4 有源單口網(wǎng)絡的等效變換
3.4.1 理想電源的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
3.4.2 實際電源模型及其等效變換
3.5 替代定理
3.6 戴維寧定理和諾頓定理
3.6.1 戴維寧定理
3.6.2 諾頓定理
3.7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習題
第4章 正弦穩(wěn)態(tài)電路分析
4.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4.1.1 周期、頻率和角頻率
4.1.2 瞬時值、振幅和有效值
4.1.3 相位、初相位與相位差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2.1 復數(shù)與復數(shù)運算
4.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3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
……
第5章 三相電路
第6章 頻率特性與諧振電路
第7章 耦合電感、理想變壓器及雙口網(wǎng)絡
第8章 動態(tài)電路的時域分析
附錄A 國際單位制
附錄B 常用的標準元件值
部分習題答案
中英文名詞對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