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公共性與透明度的邏輯關聯作為基本理論框架,通過對公共財政進行考察與分析,驗證了公共財政公共性與透明度的內在聯系是這一理論框架的有力詮釋。
公共性是人類社會得以可能的本質屬性,是普遍聯系與相互依存的個體之間合作剩余的客觀體現。透明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外在顯現,其實質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與否定。公共性與透明之間具有密切的邏輯關系:公共性的內涵具有公開透明的要義,公共性的實現以透明為條件;透明是公共性本質的揭示與顯化,透明因公共性的界定得以可能。透明具有內在價值與外在工具的雙重屬性,這是由公共性的雙重內涵決定的,即公共性指涉公共利益和公共性本身具有公開透明的屬性。公共性作為現代財政的本質屬性,在實踐中具體體現為市場經濟契合性、民主性與法治性。本書以公共性與透明度的邏輯關聯作為基本理論框架,通過對現代財政進行考察與分析,驗證了現代財政公共性與透明度的內在聯系是這一理論框架的有力詮釋。
一方面,現代財政與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國家稅收依賴關系的形成與不斷加深,私人財產權利的確立與日益鞏固,矛盾的兩個方面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誕生與發(fā)展而不斷激化。建立在私人財產轉化為現代財政收入而滿足公共需要這一邏輯基礎之上的公民對政府的監(jiān)督制約和公民權利的根本保障,就是現代財政民主本質的內涵。法治是現代財政必須遵循的契約原則的規(guī)范化和固定化的最佳實現方式,財政權力既要受法律約束,財政行為又須有法律依據。這就是現代財政與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之間的邏輯。
另一方面,透明與市場經濟、民主和法治之間具有密切的邏輯關聯: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將市場主體的信息、資金、技術、才能及創(chuàng)造力匯集起來的制度安排。信息既是市場要素發(fā)揮作用的催化劑與黏合劑,又是市場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發(fā)揮資源最優(yōu)配置作用的基礎。事實上,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信息經濟,而信息是透明的物質載體,這就是透明與市場經濟的邏輯。民主的實質就是公民當家作主,即公民參與決策與實施監(jiān)督。參與決策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而公民要實踐主權者參與的權利,必須以取得足夠信息形成理性的判斷為基礎,即信息是民主之基。這就是透明與民主的邏輯。法治內在地要求將法律公之于眾,公開透明是法治的應有之義。正義是法治的靈魂,而正義來自公民的認同和尊崇,公民的認同和尊崇又來自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即正義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就是透明與法治的邏輯。
概而言之,家計財政是維護專治統(tǒng)治的財政,國家財政是實現國家職能的財政,而現代財政則是以滿足公共需要來實現國家治理的財政。可以說,現代財政是市場經濟財政、民主財政和法治財政的綜合體與統(tǒng)一體,F代財政的公共性與透明度之間的邏輯關聯在于:公共性是現代財政的本質,透明是對現代財政公共性本質的揭示與顯化,二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透明既是現代財政本質屬性的內在要求,又是衡量現代財政實現程度的外在標尺。
趙大全,經濟學博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在地市級市政府直屬部門工作10年,隨后在財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先后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2004年進入財政部科研所工作。
發(fā)表論文和研究報告60多篇,研究報告多次被《理論動態(tài)》《經濟要參》《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合著《穩(wěn)健財政政策研究》《大國財政》等10多部。主持或參加國家、省部級和地方委托課題50多項。
第1章 導論
1.1 假設與分析框架
1.2 現代財政的時代呼喚
1.3 信息時代的民主理財
第2章 公共性:現代財政的哲學導向
2.1 現代財政的哲學導向
2.2 財政公共性的緣起
2.3 現代財政的歷史考析
2.4 現代財政公共性的多維分析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透明度:現代財政的實踐基礎
3.1 透明度的界定與歷史演進
3.2 透明是現代財政本質的揭示與顯化
3.3 透明是推動現代財政建立的必要途徑
3.4 預算透明是財政透明度的核心指標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現代財政公共性的現實考析
4.1 市場經濟與現代財政公共性
4.2 民主政治與現代財政公共性
4.3 法治建設與現代財政公共性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現代財政透明度的實踐透視
5.1 財政透明度的國際經驗
5.2 財政透明度的中國實踐
5.3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
6.1 公共性與透明度的邏輯
6.2 公共性危機與公共風險
6.3 透明鑄就現代財政
參考文獻
《公共性與透明度的邏輯:基于現代財政的考察與探析》:
2.市場經濟與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分野
從市場的角度看,公共性與私人性是相互對應的一對范疇。私人性與作為自然人的個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但這并不意味著私人性范疇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典型的人的依賴社會,此時,個人沒有獨立的政治經濟地位,而是依附于他人而生存,個人的需要難以滿足,實質上是從屬于極少數人的個人需要。因而,在人的依賴社會,個人需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這種背景下不存在所謂的公共性與私人性的區(qū)分。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除國家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都被否定,所有主體的利益都被包容進了國家利益。可見,這一體制下的個人需要在相當程度上被異化為“國家需要”。由于缺失了私人性這一對立面的存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公共性自然也就不是《公共性與透明度的邏輯:基于現代財政的考察與探析》意義上的公共性了。正是市場經濟的產生和存在才使嚴格意義上的私人性范疇得以形成,進而才有了相應的公共性范疇。因為唯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個人具有獨立的政治經濟地位、個人的各項基本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和尊重才成為一種普遍狀態(tài),此時個人才有可能合法地擁有和追求自身利益。盡管個人獨立的利益和需要對市場經濟來說是重要的,但它并不否定公共需要,畢竟大多數的公共需要是無法通過市場活動解決的。公共需要以其共同消費的特性有別于私人需要,但現實生活中不存空洞的、超脫于私人需要的公共需要。公共需要實質上是私人需要的交集抑或是集合形式的私人需要,它的滿足最終要體現在每個個人身上。因此,雖然公共需要并不是直接意義上的私人需要,但它在實質上仍舊是私人需要。透過公共需要與私人需要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直觀上公共性是與私人性相互對立的,但實際上公共性是建立在私人性基礎之上的。從根本上說,公共性是私人性的派生物,它根源于私人性,所以私人性應該而且能夠從根本上決定和制約公共性,但公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必然凌駕于私人性之上。而要使這一切成為現實,市場經濟的確立是必要條件。
3.現代財政的市場邏輯
從市場經濟到“現代財政”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系,這種聯系淵源于個人的商品交換行為,以獲得比較利益,更好地滿足自己的私人消費需要。私人利益和個別需要有其自身的實現機制,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使私人利益和個別需要的實現具備了充足的微觀動力,因而政府不必直接介入其實現過程。同時,個別需要所體現出的千差萬別的個體偏好,使政府難以直接參與其實現過程。此外,個別需要的實現完全可以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個人之間進行,這種等價交換的過程一方面滿足了購買者對商品物質形態(tài)的個別需要,另一方面則滿足了售賣者對商品價值實現的追求。與此不同的是,由此而產生的公共需要,無法通過私人的市場活動來解決的。經濟學中的“市場失靈”理論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們身邊的一些實例也一再重復著“公地悲劇”,市場講究成本與報酬之間嚴格的對稱性,而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了公共產品由市場機制提供會導致供給不足或效率不高,因而必須由政府通過財政機制加以解決?梢姡鐣蓡T的個別需要的滿足和實現不必也不能由政府財政來實現,而社會公共需要則應該主要通過政府渠道得到滿足,政府財政實質上是為滿足公共需要而存在的現代財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公共領域的不斷變化,國家對公共產品的滿足程度有高有低,但政府所提供公共產品的特性并未發(fā)生變化。政府滿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務的經濟活動構成了一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財政類型即現代財政,政府為此而形成的財政活動,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財政的“公共性”概源于此類市場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