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本書采用量子化學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方法,構建了助劑La、Zr及載體ZrO2、Al2O3和MoS2改性的Ni催化劑模型,較準確地反映了Ni催化劑的Ni缺陷B5活性位以及La-NiZr-Ni和Ni-Mo-S活性位微環(huán)境。
② 研究了Ni晶粒暴露最多的Ni(111)平臺面、活性較高的Ni(211)階梯面、富有邊角棱的小微粒Ni4簇和粒徑中等的Ni13簇上CH4形成路徑,并與La摻雜的LaNi(111)面、Zr摻雜的ZrNi(211)面和ZrNi3-Al2O3(110)面上CO甲烷化活性和CH4選擇性進行了對比;通過比較不同Ni催化劑模型上各反應物種的吸附及產物CH4、CH3OH和表面C的生成,直觀地展現(xiàn)了不同Ni活性位微觀結構對CO甲烷化活性和CH4選擇性的影響。明確了Ni活性位微觀結構中助劑Zr的具體存在形式和作用,為描述Ni基催化劑微粒的尺寸、組成及晶面等影響因素提供理論指導。
③ 研究了合成氣中微量H2S存在下,耐硫MoS2(100)面Mo-edge和Ni摻雜與S吸附形成的Ni-Mo-S活性位上CH4生成機理。本著提高CO甲烷化活性和CH4生成選擇性,探討了各催化劑模型上C形成、C聚集和C消除對Ni催化劑穩(wěn)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