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者序言
《康德書信百封》于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關(guān)于版本的依據(jù)以及編譯的原則和體例,當(dāng)時(shí)的編譯后記寫道:
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康德書信大約有300余封。這本《康德書信百封》主要是從科學(xué)院版(第2版)《康德全集》第1013卷,即第二部分:書信往來(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sgegeben von der Kniglichen Preu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 BdⅩⅩⅢ, 2 Abteilung: Briefwechsel, Berlin und Leupzig 1922)選出,并根據(jù)該版本翻譯的。除此之外,編譯過程中還參考了下列書目:
1. J.蔡貝編選的《康德書信集》(Immanuel Kant: Briefe 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Jrgen Zehbe, Gttingen 1970)。本書中第1封、第50封即由此選譯出。
2. K.福蘭德編的《康德其人及其事業(yè)》(Immanuel Kant: Der Mann und das Werk, von Karl Vorlnder, Hamburg 1977)。
3. R.艾斯勒的《康德辭典》(KantLexikon, von Rudolf Eisler, Hildesheim 1961)。
4. 阿爾森·古留加的《康德傳》,中譯本,商務(wù)印書館1981年版。
另外,本書中有8封信曾由我的導(dǎo)師苗力田先生譯出,作為附錄載于龐景仁先生翻譯的康德《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商務(wù)印書館1978年版)之后,這里借鑒了先生原文的譯文。
康德書信是康德哲學(xué)思想體系的一個(gè)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包含了康德對自己思想體系的許多重要的說明和解釋,形成了康德哲學(xué)著作的一個(gè)重要補(bǔ)充,而且以動(dòng)態(tài)的方式再現(xiàn)了康德哲學(xué)思想形成的過程。同時(shí),它們也是康德生活與事業(yè)的忠實(shí)見證人。如何使這有限的百封書信成功地體現(xiàn)康德的思想和生平,是一項(xiàng)要求頗高的任務(wù)。在編選方面,編譯者所遵循的原則就是:一方面要盡可能挑選對研究康德思想和生平最有價(jià)值的書信,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康德生平各個(gè)時(shí)期的連續(xù)性,避免出現(xiàn)空白現(xiàn)象。為此,在體例上采取了編年史的方法,即按年代先后排列。
《康德書信百封》的編譯,是我尚在德國讀書的時(shí)候,苗力田先生給我布置的一項(xiàng)任務(wù),在我回國兩年之后才告完成。同時(shí),它也是我的第一部譯作,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盡管在出版上它遲于我的其他作品)?上攵,作為我這個(gè)后生的學(xué)術(shù)帶路人,苗力田先生為這本書要付出了多少心血。當(dāng)時(shí),先生在百忙中詳細(xì)審閱了全部譯稿,并作了校對。在編選、翻譯方面,先生都提出了極其珍貴的意見。此書得以完成,自然也是先生心血的結(jié)晶。
這里需要補(bǔ)充的是:1.苗力田先生譯出并作為附錄載于龐景仁先生翻譯的康德《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之后的康德書信共有9封,當(dāng)時(shí)我只準(zhǔn)備采納8封,先生欣然同意。但我本欲原文照搬,卻被先生否定,理由很簡單:先生認(rèn)為,我既然留學(xué)德國有年,在德文的理解上應(yīng)當(dāng)超過他,必須重譯。但這一重譯,不免也失去了先生的一些文采。2.在原稿的封面上,我曾寫上了苗力田校的字樣,但被先生抹去,理由為:老師為學(xué)生改稿乃天經(jīng)地義,不必署名。我提出署名以示負(fù)責(zé)。先生答曰:即使不署名,老師也要為學(xué)生的作品負(fù)責(zé)。這項(xiàng)原則,也是我今日的治學(xué)之道。3.苗力田先生已于2000年5月與世長辭,此書的再版,就只能是對先生的紀(jì)念了。
《康德書信百封》出版至今,已13年。出版后,此書得到了一些學(xué)界前輩和同仁的較高評(píng)價(jià),各種學(xué)術(shù)文獻(xiàn)亦曾廣泛引用。但出版日久,市面上早已見不到了。不斷有認(rèn)識(shí)的、不認(rèn)識(shí)的朋友來信、來電索書,令我難以應(yīng)對。就連我自己保存的一本,也未能保得住,最終被一位好友強(qiáng)行索去。我把這都看作對本書的不同方式的肯定。現(xiàn)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決定再版這本書,也可以說是遂了眾多讀者和我的一個(gè)心愿。此次再版,編選方面沒有任何改動(dòng),但由于我現(xiàn)在正在主編《康德著作全集》,其中康德著作的一些篇名和一些概念的譯法發(fā)生了變化,值此再版之際加以改動(dòng),以求統(tǒng)一,也更方便讀者的使用。
李秋零2005年8月25日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德國古典哲學(xué)創(chuàng)始人,其學(xué)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xué),并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yùn)動(dòng)時(shí)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學(xué)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diào)和了勒內(nèi)·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jīng)驗(yàn)主義,被認(rèn)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档掠衅渥猿梢慌傻乃枷胂到y(tǒng),并且有為數(shù)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shí)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分別系統(tǒng)地闡述他的知識(shí)學(xué)、倫理學(xué)和美學(xué)思想。
李秋零
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曾訪學(xué)于聯(lián)邦德國法蘭克福大學(xué)、雷根斯堡大學(xué)等,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領(lǐng)域?yàn)槲鞣街惺兰o(jì)哲學(xué)、德國古典哲學(xué)、基督教思想等。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歷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專著和《康德論人性根本惡及人的改惡向善》《康德論哲學(xué)與神學(xué)的關(guān)系》《中世紀(jì)神秘主義神學(xué)的難題與出路》等論文若干;譯有《康德著作全集》《基督教哲學(xué)》《從黑格爾到尼采》《神學(xué)與哲學(xué)》《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學(xué)術(shù)專著等。
目錄
1. 致萊昂哈德·歐拉(1749年8月23日)1
2. 致阿爾·布萊希特·馮·哈勒(1749年8月23日)3
3. 致國王弗里德利希二世(1756年4月8日)5
4. 致大學(xué)校長和評(píng)議會(huì)(1758年12月11日)7
5. 致約翰·戈特黑爾夫·林德耐(1759年10月28日)10
6. 致約翰·亨利希·薩姆埃爾·弗爾門(1763年6月28日)14
7. 致莎洛特·馮·克諾布洛赫小姐(1763年8月10日)16
8. 致約翰·亨利希·蘭貝特(1765年12月31日)22
9. 致莫色斯·門德爾松(1766年4月8日)26
10. 致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1768年5月9日)31
11. 致約翰·亨利希·蘭貝特(1770年9月2日)34
12. 致馬庫斯·赫茨(1771年6月7日)38
13. 致馬庫斯·赫茨(1772年2月21日)41
14. 致馬庫斯·赫茨(1773年底)49
15. 致約翰·卡斯帕爾·拉法特(1775年4月28日)53
16. 致克里斯蒂安·亨利希·沃爾克(1776年3月28日)58
17. 致馬庫斯·赫茨(1776年11月24日)62
18. 致馬庫斯·赫茨(1777年8月20日)65
19. 致約阿希姆·亨利希·卡姆佩(1777年10月31日)69
20. 致馬庫斯·赫茨(1778年4月初)72
21. 致威廉·克利希頓(1778年7月29日)75
22. 致克里斯蒂安·亨利希·沃爾克(1778年8月4日)78
23. 致馬庫斯·赫茨(1778年8月28日)81
24. 致馬庫斯·赫茨(1778年10月20日)83
25. 致馬庫斯·赫茨(1778年12月15日)85
26. 致馬庫斯·赫茨(1779年1月)87
27. 致約翰·雅可布·恩格爾(1779年7月4日)89
28. 致馬庫斯·赫茨(1781年5月1日)91
29. 致馬庫斯·赫茨[手稿](1781年5月11日后)93
30. 致約翰·埃利希·比斯特爾(1781年6月8日)96
31. 致約翰·貝爾諾利(1781年11月16日)100
32. 致克里斯蒂安·伽爾韋(1783年8月7日)103
33. 致莫色斯·門德爾松(1783年8月16日)110
34. 致約翰·舒爾茨(1783年8月26日)115
35. 致約翰·舒爾茨(1784年2月17日)118
36.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許茨(1785年9月13日)121
37.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許茨(1785年11月底)123
38. 致約翰·貝林(1786年4月7日)125
39.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許茨(1787年6月25日)128
40. 致路德維希·亨利希·雅可布(1787年9月11日)130
41. 致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1787年12月28日、31日)132
42. 致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1788年3月7日)136
43. 致約翰·舒爾茨(1788年11月25日)139
44. 致亨利希·容施蒂林(1789年3月1日之后)143
45. 致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1789年5月12日)146
46. 致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1789年5月19日)154
47. 致馬庫斯·赫茨(1789年5月26日)163
48. 致弗里德利希·亨利希·雅可比(1789年8月30日)170
49. 致路德維希·恩斯特·鮑羅夫斯基(1790年3月6日22日)174
50. 致約翰·戈特弗里德·卡爾·克里斯蒂安·基塞維特爾(1790年3月25日)177
51. 致弗蘭措斯·特奧多爾·德·拉伽爾德(1790年3月25日)179
52. 致約翰·戈特弗里德·卡爾·克里斯蒂安·基塞維特爾(1790年4月20日)182
53. 致約翰·弗里德利希·布盧門巴赫(1790年8月5日)185
54. 致奧古斯特·威廉·雷貝格(1790年9月25日之前)187
55. 致克里斯多夫·弗里德利希·赫爾瓦格(1791年1月3日)191
56.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1年5月9日)195
57. 致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1791年9月21日)198
58.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1年9月27日)201
59.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1年11月2日)205
60.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2年1月20日)208
61. 致約翰·哥特利布·費(fèi)希特(1792年2月2日)212
62. 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利布·賽勒(1792年2月24日)215
63. 致馬麗婭·馮·赫伯特小姐(1792年春)217
64.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2年7月3日)221
65. 致約翰·埃利希·比斯特爾(1792年7月30日)224
66. 致神學(xué)院(1792年8月底)226
67.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2年10月16日)228
68.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972年12月4日)231
69. 致約翰·本亞明·艾哈德(1792年12月21日)235
70. 致卡爾·施柏納(1793年3月22日)238
71. 致阿伯拉罕·戈特黑爾夫·凱斯特納(1793年5月)240
72. 致卡爾·弗里德利希·司徒林(1793年5月4日)242
73. 致約翰·哥特利布·費(fèi)希特(1793年5月12日)245
74. 致格奧爾格·亨利希·路德維希·尼科羅維(1793年8月16日)247
75. 致卡爾·萊昂哈德·萊因霍爾德(1794年3月28日)250
76. 致約翰·埃利希·比斯特爾(1794年5月18日)253
77.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貝克(1794年7月1日)255
78. 致約阿希姆·亨利希·卡姆佩(1794年7月16日)257
79. 致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草稿)(1794年10月12日后)259
80. 致弗蘭措斯·特奧多爾·德·拉伽爾德(1794年11月24日)262
81. 致卡爾·弗里德利希·司徒林(1794年12月4日)264
82. 致迪特利希·路德維希·古斯塔夫·卡斯滕(1795年3月16日)267
83. 致弗里德利希·席勒(1795年3月30日)269
84. 致約翰·戈特弗里德·卡爾·克里斯蒂安·基塞維特爾(1795年10月15日)271
85. 致克里斯多夫·威廉·胡弗蘭德(1797年4月19日)273
86.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許茨(1797年7月10日)275
87. 致雅可布·林德布羅姆(1797年10月13日)278
88. 致約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1797年10月13日)280
89. 致約翰·哥特利布·費(fèi)希特(1797年12月)282
90. 致約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1797年12月11日)284
91. 致約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1798年4月5日)288
92. 致弗里德利希·尼科羅維(1798年5月9日)291
93. 致格奧爾格·克里斯多夫·利希滕貝格(1798年7月1日)293
94. 致克里斯蒂安·伽爾韋(1798年9月21日)295
95. 致約翰·戈特弗里德·卡爾·克里斯蒂安·基塞維特爾(1798年10月19日)298
96. 關(guān)于與費(fèi)希特知識(shí)學(xué)關(guān)系的聲明(1799年8月7日)300
97. 致約翰·本亞明·艾哈德(1799年12月20日)303
98. 致卡爾·戈特弗里德·哈根(1800年4月2日)305
99. 致約翰·戈特弗里德·卡爾·克里斯蒂安·基塞維特爾(1800年7月8日)307
100. 致卡爾·克里斯多夫·許恩(1802年4月28日)309
附錄
關(guān)于一種出自世界公民意圖的普遍歷史的觀念311
回答一個(gè)問題:什么是啟蒙?328
重新提出的問題:人類是否在不斷地向善進(jìn)步?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