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 此 向 您 介 紹 約 翰· 戈 特 利 布· 費 希 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的思想,對于這位歷史中的作者生于
距 2014 年近 250 年前、卒于 200 年前,本書企圖對他的哲
學著作在其體系性意義中作當代化的呈現(xiàn)。位于這種呈現(xiàn)
之中心的是費希特關于人類精神基本狀態(tài)的、有實質性關
聯(lián)的各種洞見,對費希特而言,這種精神不僅通過自我關
聯(lián)、也通過世界性關聯(lián)被凸顯出來,并且如同通過個體性
一樣、也通過社群性被凸顯出來。本書也會特別關注費希
特哲學的原則性旨向,即使作為人類知識、意志和行動之
基本條件的自由成為可能以及成為現(xiàn) 實。
從結構上,引入性地介紹費希特哲學思想的特殊屬性(一)
之后,本書對費希特的精煉展示按照如下內(nèi)容逐
漸展開:對其生活史和著作史的簡述(二)他在康德和德
國觀念論之間的體系性位置(三)對早期哲學體系的概述
(四)以及由此發(fā)展形成和轉變而成的兩種形態(tài)一方面
深奧的、嚴格科學的理論(五)和公開的、有意而為的通
俗展示(六)。結尾部分對國際費希特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
未來作了簡要概述(七)。
本書的展示定位于引導讀者進入費希特的哲思,與
其他介紹性著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有限性只考察他不多的
主要著作不同,這里的展示是將費希特完整的哲學著
作(雖然是概要性地)收入視野之中。對費希特全部著作
的擴展性視角不僅包括了其哲學的奠基,而且包括了它的
展開說明;不僅包括了其嚴格的科學性的呈現(xiàn)方式,也包
括了其流行化的展示;不僅包括費希特早期的哲學體系,
而且包括了其成熟時期的進一步發(fā)展。這一展示的對象也
不僅僅是費希特已出版的著作(大多數(shù)是早期的),而且
也包括其晚期的大量遺作,這些遺作的其中一部分直至最
近才得以公開被收入巴伐利亞科學院編輯的《費希特
全 集》。
這里整體性視角是為了引導和激勵獨立地閱讀費希特。
為了這一目的,本書的寫作采用了一種長篇散文的形式,
略去了通行的、對一手和二手文獻的引用,試圖以自由的
形式傳達出一幅關于費希特哲學之方式、范圍和要求的圖
景。對費希特的引用完全限制在單個的、附帶插入的術語
和短語上,這些術語和短語不僅僅局限于證明的功能,而
是服務于這樣的目的形象地展現(xiàn)費希特持續(xù)性的創(chuàng)造
性言說方式和思維方式。按照簡明風格的構想,本書粗略
地介紹和評價了費希特的立場和論證。比如費希特自己將
基本概念我(Ich)語法上作為專有名詞使用,并在第二
格不加 S(des Ich)。
筆者三十年來關于費希特哲學的各種基本特征、模
式和細節(jié)的無數(shù)出版物為這里所展示的費希特思想的整
體意義奠定了基礎,出于論證和佐證的目的,這些出版
物會在七個主要章節(jié)末尾簡短地被列出,以供參閱。筆者
也對經(jīng)典的和晚近的費希特國際性研究文獻做了概括性的
介紹,但這種介紹只限于專著,它們也出現(xiàn)在七個主要章
節(jié)的末尾,并以關鍵詞的方式被提及。筆者早期的工作以
及現(xiàn)在的費希特研究都有負有這樣一種責任推進康德
批判的先驗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自由理論發(fā)展的歷史性系
統(tǒng)性計劃。因此,應該從康德出發(fā)來解讀費希特,并將
后者理解為謝林和黑格爾的后康德發(fā)展的真正的選項和
補 充。
本書的手稿是筆者在蒙特利爾(20122013)和在博
洛尼亞(2013)的兩次研究訪問中完成的,筆者前一次訪
學是源于獲得了加拿大議會約翰·喬治·迪凡巴克藝術
獎,在麥吉爾大學哲學系做訪問教授;后一次訪學是筆者
在大學之母博洛尼亞大學高級研究院做訪問教授(高
級研究員)。特別感謝我的學術邀請人喬治·迪·喬萬尼教
授(蒙特利爾)和卡拉·德·帕斯卡(博洛尼 亞)。
我特別高興,現(xiàn)在這本完整地描述和闡釋費希特哲學
的小書也要被翻譯成中文出版了。特別感謝周黃正蜜教授,
她熱情地完成了翻譯并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過去十年中,我在中國一些高校做了多場講座
其中大部分是關于康德哲學的,而現(xiàn)在呈現(xiàn)給中國讀者的
這本書是從被康德打下烙印的視角下展現(xiàn)其最重要的直接
后繼者費希特的。
費希特將他的關注集中于自由和理性通過將道德、
政治、民族和社會的視角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一直以
來,即便在今天,他對有批判性地和有擔當?shù)厮伎紘液?/p>
社會都具有指導作用。
我希望本書對費希特思想在中國更廣泛的傳播和思考
能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