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近六年來發(fā)表在《新民晚報》頭版上的短評的合集,共三百多篇,每篇三百字左右,內容關乎民生的方方面面。作者站在新聞人的角度,呼吁關心民生問題,表揚善意善舉,也批評不公不義。
老報紙的讀者都有一種閱讀習慣,打開報紙,首先要看自己歡喜的專欄,或者尋找自己歡喜的作者的文章,然后才回過頭來閱讀報道,更甚者只讀專欄或作者的文章,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其他就忽略而不讀了。這當然要看報紙專欄品位的高下及作者的影響力了。
有著這樣專欄和作者的,要數(shù)《新民晚報》林放寫的“未晚譚”了。
晚霞成綺,隨著“晚報來了”的吆喝聲,人們接過報紙,悠然打開,尋找那個編輯精致的專欄——“未晚譚”,這曾經是上海街頭巷尾有過的一片風景。林放是《新民晚報》老社長、前輩報人趙超構。他□□“未晚譚”文體,把作者與專欄融而為一,數(shù)十年如一日,以長短相當,溫馨中含有辛辣韻味的文字,向讀者獻上一瓣心香,天下地上,人間冷暖,家長里短,無所不寫。綜觀全貌,作者筆下?lián)碛幸粋大干世界。如果說社論是一張報紙的靈魂,而“未晚譚”這類文章則是報紙的眼睛,就是這含情脈脈的眼睛,和讀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
江山代有人才出!拔赐碜T”的傳燈接缽者江硯,是和林放隔代相傳的報人,雖然有某種陌生,但并不疏遠,仍然奉行著林放的遺風,搖筆婆娑,寫起“微評”專欄文章了。江硯即是李天揚,當時還是《新民晚報》的后起之秀,才俊的一代。這里所說的“遺風”,也就是“微評”所傳承的“未晚譚”的傳統(tǒng)文字風格:短些短些再短些,軟些軟些再軟些,以□短的文字,表述深刻的內核,寓諷刺于溫婉之中。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使然,作者雖有洞若觀火的敏銳,在表達時還要像個“文曲星”,藏其芒鋒,隱其犀利。這樣的寫作,當然不是很暢快的事情,遣詞造句,難免要花一些心血,搜索枯腸,像煲湯一樣,文火細燉,慢慢燉出一些特殊味道來。也正因為這樣,所以當江硯寫的“微評”隨著報紙飛入尋常百姓家時,給人留下了銘心的印象。
這些帶著作者體溫情感的文字,如今結集出版,手捧一卷,如見久別重逢的朋友,吮食咀嚼,芳香仍在。誰又能料到,這樣的久別重逢,在重逢時就意味著相別,離愁難消,心中又泛起一陣蕭索了。
江硯,本名李天揚,198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新聞系。曾任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編輯,現(xiàn)為新民晚報高級編輯、評論部主任,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獲上海韜奮獎。著有《河畔居隨筆》《河畔雜寫》等。
序
2011
要回應不炒作
馬云為何“斬馬謖”
家樂福與百思買
想起《刮痧》
房產稅釋疑早點好
迎來送往,當簡則簡
如何重拾信心?
面對核泄漏
自己嚇自己
負離子與臭蛋味
上海話會成“文物”嗎
根子在官哨
不能“沒想到”
“正常經營”?
法官何德?“訟托”何能?
莫被浮塵遮望眼
LV霸道
又是偶然?
直面三峽問題
“基本”不放心
聽證不走過場
上海饅頭
漏油不漏嘴
“達芬奇亂碼”如何解
面對特大事故
失手,失守!
愧對乘客
賀“我行賄了”重新開張
……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跋
《微三百》:
“基本”不放心
老話說,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中,這句話屢試不爽。
以前,曾因香蕉、橘子有問題,成堆香蕉、橘子爛在田頭。今年,輪到了西瓜。
因有“瓜裂裂”,大家又“見識”了膨大劑。于是乎,不少人又談瓜色變,不敢吃瓜了。天氣一天天熱起來,西瓜銷量卻一天天少下去。市民們固然少了熱天啖瓜的痛快,但□受傷的,還是瓜農。
于是,有好心人勸市民不用太擔心。他們一會兒說,本地瓜基本不用膨大劑;一會兒又說,用膨大劑對健康基本無害。說這兩個“基本”,用意是好的,意欲打消市民的顧慮,也試圖一解瓜農困局。對此,卻有不少人理解為膨大劑是有人用的,對健康也是有害的。于是,“基本”不放心。
食品安全問題,是容不得含糊的。西瓜里到底有沒有膨大劑,這個難題,不能交給消費者去破解;種西瓜可不可以用膨大劑,也要有明確的說法。
希望監(jiān)管部門盡快厘清瓜市亂象,讓瓜農銷得暢快、市民吃得放心。
2011年5月30日
聽證不走過場
早晨上班路上,在電臺新聞里,聽到出租車運價聽證會的錄音報道,雖然只是部分實況,卻令我印象深刻。一個直覺就是,這個聽證會,沒有走過場。乘客與司機的意見,基本得到了反映。
在物價指數(shù)高企的背景下,涉及面廣的公眾服務項目漲價,要相當慎重。市□□□領導前兩天就明確表示,居民水、電、氣等公用事業(yè)價格調整都將從嚴控制。而出租車行業(yè)亦有“準公用事業(yè)”的性質,調價前舉行價格聽證會,是必須的。
可是,由于個別地方政府部門舉行的幾次價格聽證會有走過場之嫌,因此有老百姓稱“聽證會”為“聽漲會”,不大信任,也不愿意參與。近日,某地水價聽證會就因僅有5人報名,擱淺了。產生這種局面,對公眾和政府部門來說,是雙輸。
價格聽證會,是規(guī)范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行為,提高政府價格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和透明度的必要程序,不能走過場。
在條件成熟時,價格聽證會還可以嘗試網絡直播,讓更多市民了解、參與、監(jiān)督。
2011年6月14日
上海饅頭
難得,在梅雨季節(jié),“杏花樓”大熱。
“杏花樓”享大名,一因月餅,二因粵菜,此番,卻是因為饅頭。
央視曝光“染色饅頭”之后,上海的饅頭便乏人問津?墒,雖然短時間可以用泡飯、面條啥的替代,但總不能讓上海市民就此作別饅頭吧?
市政府想市民所想,命“杏花樓”盡快出產放心饅頭。經一道道嚴格流程,“杏花樓”的饅頭于17日正式出籠,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梆z頭翻身仗”,初戰(zhàn)告捷。
至今,還有幾個人記得“盛祿”之惡名?他們?yōu)閻海瑪牡,是上海饅頭的聲譽。同理,要徹底打贏這場“饅頭翻身仗”,光靠“杏花樓”單兵突進,怕是不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不可能靠行政命令,包打天下。
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力度,所有的食品生產企業(yè)要共同努力,使得全市大街小巷的正規(guī)超市、便利店、點心店里的饅頭,都是“放心饅頭”才行。如此,上海的饅頭,才能重獲新生。
2011年6月21日
漏油不漏嘴
中海油的保密功夫頗為了得。兩個油井漏油半個多月,硬是不露口風,可謂“漏油不漏嘴”。要不是網友微博曝光、媒體跟進報道,沒準,我等百姓至今仍被蒙在鼓里。
出了事故瞞報,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但中海油卻還嘴硬,稱“由于泄漏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huán)境影響較小”云云。
且不論這200平方米與此前媒體報道的“長3公里、寬二三十米的溢油帶”差距甚大,即使真的對環(huán)境“影響較小”,也不是瞞報的理由。對媒體的曝光,中海油方面,很可能覺得小題大做了。證據(jù)之一,是有中海油內部人士發(fā)微博指責媒體“嘩眾取寵”。真不明白中海油傲氣何來?
從中石化天價茅臺到中海油漏油事件,近年來不斷發(fā)生央企面對輿論捂蓋子的事情。即使“貴”為央企,也沒有捂蓋子的特權吧?
其實,央企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越是應該成為眾多企業(yè)的榜樣,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要做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央企,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媒體的監(jiān)督權,是□起碼的。
2011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