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期以來,上海地區(qū)開始有木偶戲演出。在鄉(xiāng)村從事木偶戲演出的多是來自浙江和江蘇的民間藝人,而都市的演出起初主要是外國人組織的。后來由于文化人的參與,木偶戲服務于兒童的意識逐漸加強,劇目中多了富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上海木偶戲以話劇、兒童劇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在我國木偶藝術之林中是比較少見的,它明顯地受著近代沿海大城市的社會歷史影響。本書立足上海木偶戲發(fā)展的歷史,以史料為基礎比較全面研究分析上海木偶戲發(fā)展的過程,梳理上海木偶戲發(fā)展的歷史及班社、劇目的形成,探尋其在上海文化藝術發(fā)展中的貢獻和歷史地位,同時,該研究還可以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和保護提供理論支持。
郭紅軍
國際木偶聯(lián)會。中國中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就職上海戲劇學院,從事秦腔和木偶戲研究。著作有《中國木偶戲史稿》,編著有《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匯編》(四卷五本)、《名伶名劇賞析》、《折子戲賞析》等,獨立主持上海市哲學社火科學課題《上海木偶戲史》和上海是教育委員會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木偶藝術傳承人口述史——以中國木偶藝術人才培養(yǎng)基地為例》,申報上海文化基金紀實文學《上海木偶戲百年》,獲得資助,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fā)表木偶戲研究論文多篇。
前言 / 1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上海木偶戲(上) / 8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上海木偶戲(下) / 25
第三章 民國時期上海木偶戲(上) / 34
第四章 民國時期上海木偶戲(下) / 48
第五章 20世紀50年代上海木偶戲 / 82
第六章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木偶戲 / 110
第七章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木偶戲 / 125
第八章 21世紀初上海木偶戲 / 154
第九章 上海木偶戲表演人才培養(yǎng) / 165
附錄一 清末至民國時期有關上海木偶戲的新聞消息 / 188
附錄二 清末至民國時期有關上海木偶戲的賞析評論 / 226
參考文獻 / 262
后記 /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