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章首先從“聽”的字源釋義開始講起,對聽之道的歷史展開進行了綜論。第二章以《文子》中“聽之道”的確立,進一步分析其“聽”的觀念系統(tǒng),延伸思考儒道兩家不同的圣人觀念,及其所涉及的“實聽”與“虛聽”的哲學問題。第三章以《聲無哀樂論》《溪山琴況》為個案,討論“聞”、“聽”之別與希聲的美學,以耳齊聲與內聽外聽的問題。第四章借鑒人類學的方法,通過田野考察尋找散落在當代民間的聽覺文化蹤跡和現代遺存(民間藝師、道教觀人、盲藝人、學院專家),探討聽的問題對中國古代以及現代文化和文明構建的重要意義。第五章結合目前中、西方的現有研究成果,重點討論當代社會人們所遭遇的聽覺文化危機以及數字傳媒時代面臨的聽覺文化困境。基于現代人聽覺的退化和迷失,聽覺文化的重建對于人類審美認知、大眾文化的崛起、文化聲景的生成、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層面的重要作用及現代價值探索。
蔣晶,1981年7月出生。1999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本科專業(yè),畢業(yè)后同年進入本校繼續(xù)攻讀研究生,學習音樂美學專業(yè)。2007年分配至西安外國語大學從事藝術理論課教學。2012年9月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思想史專業(yè),2016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答辯成績?yōu)閮?yōu)秀。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做訪問學者。本人長期從事藝術學方面的研究,發(fā)表論文十余篇,主持和參與陜西省科研項目四項,完成校級項目三項。
導論
一 緣起
二 研究對象與已有成果的分類盤點
三 本書重要概念闡釋
四 本書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義
第一章 綜論:聽之道的歷史展開
第一節(jié) “聽”字釋義
第二節(jié) 先秦——早熟奠基期
一 中國聽覺文化的覺醒
二 “不聽”的社會倫理觀
三 孟子“同聽”說及其意義
四 “聽之以心”與“聽之以氣”
第三節(jié) 漢唐——豐富分流期
一 唯正之聽樂觀其深
二 聽于無聲聽則不聞
三 多重耳感多元文化
四 聞其悲聲聽悲而美
第四節(jié) 宋明——內轉沉淀期
一 正心與內轉
二 聽淡說
三 聽情說
第五節(jié) 近代——轉型新生期
一 新的時代“聽新聲”
二 新音樂帶來的聽覺解放
第二章 分論:聽之道的具體分析
第一節(jié) 《文子》:聽之道的確立
一 《文子》“聽”的觀念系統(tǒng)
二 《文子》虛實并舉的聽之道
第二節(jié) 儒家的圣人觀與聽之道
一 “圣人”與“圣”“聽”之淵源
二 儒家的圣人觀念與聽的文化
第三節(jié) 道家的圣人觀與聽之道
一 道家的圣人觀念
二 道家的“聽適”養(yǎng)生
第四節(jié) “實聽”與“虛聽”的哲學分析
一 儒家的“實聽”
二 道家的“虛聽”
第三章 聽之道的現代回響
第一節(jié) 聽——通向心靈的耳朵
一 視聽之思
二 若盲若聾與天地同
三 以“聰”代“明”的盲人音樂家
第二節(jié) 民間藝師之聽
一 何家營鼓樂社采訪手記
二 重識傳統(tǒng):老何的鼓樂與他的耳音觀念
第三節(jié) 道教觀人之聽
一 八仙宮聽樂
二 “可聽”與“不可聽”
第四節(jié) 學院專家之聽
一 自然、生命、聲音
二 聽與口傳文化
第四章 現代聽之道的綜合分析——走向現代的聽覺文化
第一節(jié) 技術進步與聽覺回歸
一 聽覺轉向與回歸
二 聲音記憶
第二節(jié) 現代聽道的重建
一 聽覺退化:從音樂傳播說起
二 作為大眾文化的音樂
第三節(jié) 現代聽道重建的意義
一 詩意的傾聽
二 音樂與時間
結論
一 中國聽之道的歷史特點
二 既是“聽樂”,也是“聽心”,“聲與心通”
三 《文子》為我們提供了中國傳統(tǒng)的聽的哲學,并由此引申出圣人觀念的問題
四 儒道兩家不同的圣人觀念
五 古琴中所體現出來的自況、他況和無聲現象豐富了中國文化中聽的哲學
六 民間文化中特有的聽覺現象成為我們關注的另一方寶地,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不同的線索和思路
七 聽覺文化重建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附錄 文淵閣《四庫全書》論“聽”文字輯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