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紐約,知道這里的財富、活力與夢想,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紐約,不了解這里的變革、混亂與堅韌!毒琶嬷牵杭~約的沖突與野心》將四個世紀的紐約歷史分為九個相互聯(lián)系的時代,每一個時代的紐約都是特殊的,它們擁有只屬于那個時代的面孔,轉(zhuǎn)瞬即逝;每一個時代的紐約又是相似的,沖突與野心就像一條暗線貫穿始終,如影隨形。荷蘭人與英國人為新世界的控制權(quán)而爭,殖民者與印第安人為土地和資源而爭,金融寡頭與政治人物為城市權(quán)利而爭,老移民與新移民為話語權(quán)而爭,正是這一次次的沖突讓紐約從一個簡陋的港口發(fā)展為大都會,同時也鑄就了這座城市開放、多元與包容的品質(zhì)。本書探尋九面之下的紐約,呈現(xiàn)生動而深刻的紐約歷史。
她是攪動殖民者與印第安人沖突的漩渦之城
她是忍受美國建國初期自由亂象的吊詭之都
她是見證南北戰(zhàn)爭前歐洲移民涌入的驕傲之都
她是承載無數(shù)機遇與夢想的帝國之城
她是扮演進步主義時代試驗場的野心之城
她是經(jīng)歷“大蘋果”最美妙時光的逐夢之城
她是享受聯(lián)合國總部賦予榮耀的世界之城
她是慘遭9•11事件陰霾籠罩的威脅之城
她是迎接新世紀無限可能的躁動之城
喬安妮·雷塔諾(Joanne Reitano),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CUNY)歷史學教授,該!罢{(diào)查美國歷史研究項目”(Investigating U.S. History Project)的參與者之一。專注于紐約市與紐約州地方歷史的研究,著有多本關(guān)于紐約歷史的佳作。
關(guān)于譯者:
金旼旼,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原新華社資深駐美國記者、國際部主任編輯,“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得主,常年從事美國研究。
許多,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東京大學訪問研究員,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美國政治和中美關(guān)系。
劉蕾,出生于1979年,河北人。 任職于天津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院,從事英語教學工作。
第一章 漩渦之城
第二章 吊詭之都
第三章 驕傲之都
第四章 帝國之城
第五章 野心之城
第六章 逐夢之城
第七章 世界之城
第八章 威脅之城
第九章 躁動之城
致謝
“顛覆,顛覆,顛覆!這就是紐約的箴言!奔~約前市長菲利普·霍恩(Philip Hone)在1845年如是說。無論彼時,還是此刻,這句話都精準地捕捉到了紐約最基本的特征。沒有人會否認這句話,尤其是那些和霍恩一樣悲嘆紐約總在無情地變幻的人。當然,這句話也激起了另一些人的共鳴,他們贊嘆這座城市變化的特質(zhì),甚至認為變化來得越快越好。的確,變化本身常被視為紐約復雜歷史的最重要特征。正如霍恩所說,紐約代表了摧毀的精神,也代表了重建的精神,紐約就像是一位慢性躁動癥患者。
對于這一點,霍恩應該比誰都更清楚,他自己的命運軌跡就是紐約這座城市瞬息萬變的寫照。他出身平凡,卻通過拍賣業(yè)迅速發(fā)家致富。1821年,年僅40歲的他便已家財萬貫,并從商界功成身退。1826年,霍恩出任紐約市長,任期結(jié)束后又投身于大大小小的市民委員會和慈善工作,這為他贏得了“紐約最杰出市民”的稱譽。然而,1837年的金融危機令他的財富化為烏有;舳髌炔坏靡阎胤德殘,而1845年的大火再次令他傾家蕩產(chǎn)。衰退、犯罪、疾病、罷工、火災和騷亂令霍恩領(lǐng)悟到,變化擁有禍福相依的特質(zhì)。紐約社會的日益分化令他深感憂慮,他形容這種兩極分化是“窮奢極欲與貧窮無望”;舳髅靼祝兓m然可以帶來進步,但也同樣醞釀沖突。
城市研究學者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認為,沖突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且大膽的”城市所擁有的特性,這種大膽是城市躁動不安的根本緣由。與慢節(jié)奏、以家庭為基礎(chǔ)、穩(wěn)定的鄉(xiāng)村生活不同,城市是一個不安定的社群,它歡迎陌生人,崇尚個體,因變化而充滿活力;它大膽而喧囂,令人興奮又富有創(chuàng)造力,趾高氣揚且咄咄逼人。然而,芒福德也認識到,在沒有人情味的城市中,作為緩沖區(qū)的社區(qū)具有重要意義。
芒福德洞悉了城市的分裂性特征。一方面,城市“放大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成為一切皆有可能的象征”。另一方面,城市“用壓力把(人們)禁錮其中”。城市鼓勵自由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奉行秩序和紀律;既依賴合作,也培育競爭。正是由于這些內(nèi)在矛盾沖突的存在,城市才處于一種永恒的張力與互動之中。
無論好壞,沖突都是紐約這個躁動不安的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沖突同時也令紐約的社群意識變得復雜。在集市,在法庭,在球場,在劇院,在這個城市各個角落,上演著成百上千場微型“戰(zhàn)爭”。毋庸置疑,競爭對于城市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城市本身為爭斗、挑釁、支配、征服以及奴役提供了種種可能”。雄心抱負催生了一種普遍的好勇斗狠的文化,而建立在此基礎(chǔ)上的社群關(guān)系也就必然是短暫而多變的。城市所具備的能量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既極具建設性,也擁有破壞力。
這就是“哥譚鎮(zhèn)”(Gotham,紐約的別稱之一)。幾個世紀以來,紐約的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準則不斷被修正,無數(shù)富有爭議的人物誕生于此,文化定式被無情地挑戰(zhàn);同時,紐約也經(jīng)受住了貿(mào)易抵制、罷工和騷亂的負面沖擊。在紐約,沖突既有暴力的,也有非暴力的;既有主動挑起的,也有被動回應的。這些沖突涵蓋了這座城市的所有多樣性元素——貧窮對富裕、黑人對白人、男性對女性、移民對本地人、工人對雇主、自由派對保守派。
對一個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結(jié)構(gòu)都變幻不止的城市來說,個體以及各種利益團體之間必然充滿著永無休止的鉤心斗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沖突反映了紐約多面、變化不止的社群活力。它也反映了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所說的美國“在繁榮中躁動不安”的傾向。
“哥譚鎮(zhèn)”的動蕩總是那么刺激,但是對于一個沉浸在和平發(fā)展神話中的樂觀的國家來說,這種沖突格外令人不安。作為著名都市,紐約是機遇與平等的典范,但其緊張局勢也暴露了美國的一些錯誤。因此,歷史學家彌爾頓·克萊恩(Milton Klein)總結(jié)道:美國人總是“畏懼紐約”,因為紐約暴露了“他們當下或未來必須面對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