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體質(zhì)與社會文化的學科。如果沒有特殊所指,人類學一般就是指文化人類學。與其他自然和人文社會學科相比,人類學是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到19世紀中期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人類關于“對人的研究”或“人的學問”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學科將“人”“人的學問”作為研究對象。生理學、地理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以及文學、哲學等眾多學科就是如此,其學科歷史比人類學還要久遠。人類學與這些學科的不同在于,前者關注的是人類及其文化的整體,而后者只是關注人類及其文化或行為的某一方面或側(cè)面。
旅游人類學是人類學與旅游學兩大學科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人類學與旅游學都是旅游人類學的母學科,旅游人類學一方面采用母學科人類學較為成熟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借用母學科旅游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以“文化”為視角,研究旅游過程中的人、群體、企業(yè)、機構、活動與現(xiàn)象等,探索旅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地與人之間的關系、物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學是旅游人類學的主導型母學科,它占有更為重要的學科地位。旅游人類學研究者必然要以人類學的追求和視野作為其基本素質(zhì),只有具備了基本的人類學素養(yǎng)和規(guī)范,才有可能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的、深入的、客觀的認知,也才有可能觸及旅游及其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
一方面,旅游人類學對旅游中出現(xiàn)的豐富、復雜的跨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互動行為進行研究,無疑會使人類學研究得到深化和延展;另一方面,旅游人類學以整體觀與跨文化的視野和高度,突破早期旅游經(jīng)濟單一的研究模式,不斷與其他相關學科和領域相互交叉、融合,挖掘、擴展與提升旅游研究的深度、廣度與高度,將大大豐富旅游學的理論體系。
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體質(zhì)與社會文化的學科。如果沒有特殊所指,人類學一般就是指文化人類學。與其他自然和人文社會學科相比,人類學是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到19世紀中期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人類關于“對人的研究”或“人的學問”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學科將“人”“人的學問”作為研究對象。生理學、地理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以及文學、哲學等眾多學科就是如此,其學科歷史比人類學還要久遠。人類學與這些學科的不同在于,前者關注的是人類及其文化的整體,而后者只是關注人類及其文化或行為的某一方面或側(cè)面。
旅游人類學是人類學與旅游學兩大學科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人類學與旅游學都是旅游人類學的母學科,旅游人類學一方面采用母學科人類學較為成熟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借用母學科旅游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以“文化”為視角,研究旅游過程中的人、群體、企業(yè)、機構、活動與現(xiàn)象等,探索旅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地與人之間的關系、物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學是旅游人類學的主導型母學科,它占有更為重要的學科地位。旅游人類學研究者必然要以人類學的追求和視野作為其基本素質(zhì),只有具備了基本的人類學素養(yǎng)和規(guī)范,才有可能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的、深入的、客觀的認知,也才有可能觸及旅游及其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
一方面,旅游人類學對旅游中出現(xiàn)的豐富、復雜的跨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互動行為進行研究,無疑會使人類學研究得到深化和延展;另一方面,旅游人類學以整體觀與跨文化的視野和高度,突破早期旅游經(jīng)濟單一的研究模式,不斷與其他相關學科和領域相互交叉、融合,挖掘、擴展與提升旅游研究的深度、廣度與高度,將大大豐富旅游學的理論體系。
林越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教授,藏區(qū)旅游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旅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人類學,正在進行區(qū)域人類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藏區(qū)旅游與發(fā)展的跨學科研究及旅游地社會文化變遷和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等實證研究。主持并完成省部級課題項目1個,出版?zhèn)人專著4部,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主持、參與各類旅游規(guī)劃、研究報告、項目策劃等70多項,參與各類學術研討會、評審會和評估會40多次,開辦、主持“呀啦嗦YLS”和“在思想中行走”2個微信公眾號。
第一篇 基礎篇
第一章 人類學簡述
第一節(jié) 人類學的形成背景、學科定義、內(nèi)涵、名稱與分類
第二節(jié) 人類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jié) 人類學的學科特質(zhì)與學科標記
第四節(jié) 人類學的主要流派與理論總結
第五節(jié) 學習、研究人類學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 旅游人類學概述
第一節(jié) 人類學與旅游學的融合
第二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產(chǎn)生背景及研究概況
第三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視角與研究內(nèi)容
第四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學科性質(zhì)、學科優(yōu)勢與學科特質(zhì)
第五節(jié) 學習與研究旅游人類學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旅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論
第二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研究范式與研究路徑
第三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方法
第四節(jié) 旅游人類學的具體調(diào)研方法、調(diào)研方式與分析工具
第四章 人類旅游行為的生成與演展
第一節(jié) 人類早期遷徙與旅游起源的歷史基礎
第二節(jié) 聚會和宴饗與人類旅游的產(chǎn)生
第三節(jié) 人類生產(chǎn)方式和空間位移、商品交換和貿(mào)易以及早期交通與旅溺
第四節(jié) 宗教朝圣、自然探險、科學考察與旅游
第五節(jié) 工業(yè)革命與人類旅游的起源
第六節(jié) 現(xiàn)代旅游與旅游文化
第二篇 人人篇
第五章 旅游中的人與群體
第一節(jié) 相關基本理論
第二節(jié) 旅游中的旅游者與東道主
第三節(jié) 旅游中的社會性別與女性群體
第四節(jié) 旅游中的其他重要群體
第五節(jié) 旅游中的主人一客人關系
第六章 旅游與儀式和朝圣
第一節(jié) 儀式與宗教簡述
第二節(jié) “三重模式”理論與“閾限”理論
第三節(jié) 儀式與旅游
第四節(jié) 朝圣與旅游
第五節(jié) 旅游儀式論
第七章 旅游體驗與旅游適應
第一節(jié) 體驗簡述
第二節(jié) 旅游體驗
第三節(jié) 中外對旅游體驗研究的理論觀點
第四節(jié) 旅游適應
第八章 旅游凝視與旅游凝心
第一節(jié) 凝視理論的哲學源起與發(fā)展演化
第二節(jié) 約翰·厄里“游客凝視”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
第三節(jié) 對“旅游凝視”理論的反思及理論發(fā)展
第三篇 地人篇
第九章 旅游地文化變遷、涵化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文化變遷簡述
第二節(jié) 文化涵化簡述
第三節(jié) 旅游地文化變遷與涵化
第四節(jié) 旅游地發(fā)展
第十章 旅游客源地與上層建筑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解析
第二節(jié) 旅游客源地與上層建筑相關內(nèi)容解讀
第三節(jié) 旅游客源地與旅游目的地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十一章 旅游媒介體和聯(lián)結體與文化
第一節(jié) 旅游媒介體與聯(lián)結體簡述
第二節(jié) 工商人類學與旅游媒介體和聯(lián)結體
第三節(jié) 旅游媒介體和聯(lián)結體與文化
第十二章 旅游真實性與文化商品化
第一節(jié) “真實性”簡述
第二節(jié) 旅游的“舞臺真實”理論
第三節(jié) 旅游中的真實性
第四節(jié) 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
第五節(jié) 旅游中的文化“商品化”與文化真實性
第十三章 旅游中的全球化、現(xiàn)代性與地方性、民族性
第一節(jié) 全球化、現(xiàn)代性及其對旅游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地方性與地方化
第三節(jié) 民族性、民族認同與民族旅游
第四節(jié) 懷舊與懷舊旅游
第四篇 物人篇
第十四章 旅游中的符號、象征與消費主義
第一節(jié) 符號理論與象征理論
第二節(jié) 旅游符號學概述
第三節(jié) 旅游者的符號消費與消費主義
第四節(jié) 旅游吸引物的符號化與神圣化
第五節(jié) 旅游媒介體與聯(lián)結體的符號學
第六節(jié) 旅游中的符號互動
第十五章 物、物質(zhì)文化與旅游紀念品
第一節(jié) 物、物質(zhì)文化與旅游紀念品概述
第二節(jié) 旅游紀念品與族群認同
第三節(jié) 旅游紀念品與象征符號
第四節(jié) 旅游紀念品與文化商品化和真實性
第五節(jié) 旅游紀念品與社會交換關系
第六節(jié) 旅游紀念品的異化
第十六章 旅游與遺產(chǎn)和博物館
第一節(jié) 遺產(chǎn)概述
第二節(jié) 博物館簡述
第三節(jié) 旅游與遺產(chǎn)和博物館的關系
第四節(jié) 從人類學視角來看遺產(chǎn)和博物館
第五節(jié) 博物館旅游與博物館人類學
第六節(jié) 博物館與旅游者體驗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