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奴隸制文學研究 聲音:小說、自傳與演講》選取反奴隸制文學的三個代表性文本,從讀、研、思、教四個角度出發(fā),力圖為反奴隸制文學研究貢獻新視角。威廉·威爾斯·布朗的《總統(tǒng)的女兒》是首部由美國非裔逃奴創(chuàng)作的小說;瑪麗·普林斯口述、蘇珊娜·穆迪記錄的《瑪麗·普林斯自傳》是首部在英國出版的黑人女奴自傳;戴維·沃克的《向全世界有色公民疾呼》則通過演講這一形式展現(xiàn)了非裔廢奴主義者對壓迫與不公的控訴,這三個文本均帶有強烈的廢奴主義色彩,且都為首次出版中譯本!斗磁`制文學研究 聲音:小說、自傳與演講》將這三個文本置于世界文學發(fā)展的大框架下,以導讀和文本相結合的形式編排,導讀部分從文本歷史梳理出發(fā),進而展開教學方法探討,并設計比較文化討論題,以期實現(xiàn)中外相關敘事的跨文化對話,文本部分則選取國外常用的版本,并提供詳盡注解,以輔助國內(nèi)讀者理解!斗磁`制文學研究 聲音:小說、自傳與演講》介紹和提出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深化國內(nèi)的反奴隸制文學研究,同時深化族裔文學、英美文學的相關研究。
奴隸制在人類社會中近乎普遍存在,但奴隸敘事卻并非如此。人類統(tǒng)治人類,這一構成奴役本質的現(xiàn)象幾乎阻止、消除、掩蓋或抹去了下層人民的反抗之聲。從歷史上看,奴隸幾乎是失聲的。他們的聲音只有在見諸出版物時才成為罕見的例外。
曾受奴役的人為自己的權利而發(fā)聲,此為北美奴隸敘事之源起。該文類是抵抗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奴隸敘事涉及兒時記憶、成長過程、人生經(jīng)歷、勞役、奴隸社會、家族故事、奴隸主虐待、宗教觀、逃跑或解放以及脫離奴隸制之后的生活。美國內(nèi)戰(zhàn)1861年爆發(fā),1865年結束,在其爆發(fā)前的一個世紀,只有100多本成書或成冊的奴隸敘事文本得以出版。由非裔美國作家出版的奴隸敘事作品極大地推動了反奴隸制思想在美國北部的傳播,并深化了對該體制的政治反抗。
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后,白人至上主義、黑人種族隔離以及對黑人群體的持續(xù)經(jīng)濟壓迫等社會現(xiàn)象依舊。作為血淚抗爭的文化遺產(chǎn),奴隸敘事這個文類看似被遺忘,實則如同星星之火,以待燎原。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開始,奴隸敘事重新進入學校課程體系和公眾意識。奴隸敘事之所以被認可,原因之一在于它們長期以來都是非裔美國人要求自由、平等斗爭的話語傳統(tǒng)中從未斷裂的一部分。奴隸敘事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曾見諸出版,可如今已廣泛存在于美國高中和大學的課堂上。
第一部分 《總統(tǒng)的女兒》
(一)導讀:奴隸制的罪惡證據(jù)
(二)文本:《總統(tǒng)的女兒》
第二部分 《瑪麗·普林斯自傳》
(一)導讀:女性話語與女奴敘事
(二)文本:《瑪麗·普林斯自傳》
第三部分 《向全世界有色公民疾呼》
(一)導讀:黑色憤怒
(二)文本:《向全世界有色公民疾呼》
附錄
附錄一 首部非裔美國小說《總統(tǒng)的女兒》的敘事倫理
附錄二 反奴隸制文學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