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在二戰(zhàn)剛結(jié)束的德國漢堡,大震已過,余波不斷。勝利者認為他們可以施行正義,頑固者仍未放棄抵抗,社會陷入一場怪異的狂歡。
一群身份立場不同,但同樣滿心傷痕的人,相遇在這座滿目瘡痍的城市。英軍上校劉易斯被征召入住易北河岸邊的一座精美的房子,他的妻子和小兒子隨后也將搬來此處。那座宮殿般的別墅本屬于一個德國家庭,住著一對德國父女。出于某種原因,劉易斯并沒有如其他人一樣強迫原屋主和其女兒搬出去,而是做了出人意料的安排,他認為兩家人可以住在同一屋檐下。在充滿微妙情愫、敵意與悲傷的氣氛中,所有人都必須面對他們最真實的自我……
這是一部令人驚嘆的小說,用婉轉(zhuǎn)的筆觸挖掘我們心底最忠誠、最深切的欲望,并向我們展示了寬恕的力量。
1.毛姆文學(xué)獎得主力作,已售出25國翻譯版權(quán),凱拉·奈特莉主演同名電影小說原著。
2.少有的以二戰(zhàn)后被盟軍占領(lǐng)的德國城市為視角敘述的故事。從另一個視角看待二戰(zhàn)。
3.仇恨、背叛、激情與寬恕,直入人心,每一個敏感的靈魂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瑞迪安· 布魯克( 1964 — )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憑借小說處女作《塔利辛· 瓊斯的證詞》獲得毛姆文學(xué)獎、貝蒂· 特拉斯克文學(xué)獎和作者俱樂部最佳處女作獎。他的作品散見于《巴黎評論》和《新政治家》等權(quán)威媒體。目前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倫敦。
譯者:王晨穎,文學(xué)碩士。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翻譯學(xué)專業(yè)。代表譯作有《世
界誕生于午夜》、“少年福爾摩斯”系列第三輯《消失的少女》等。
“‘你將在陌生的敵對國遇到陌生的民族。務(wù)必遠離德國人。不得與他們一起走路、握手或者登門拜訪。不得與他們進行娛樂游戲,或者參與他們的社交活動。不要對他們和顏悅色—這會被看成是軟弱的表現(xiàn)。讓德國人安分守己。不要表露敵意:德國人反而會揚揚自得。自始至終保持冷漠恰當而不失尊嚴的態(tài)度,少打交道,保持距離。不得親近……結(jié)交……’”
艾德蒙重復(fù)了一下這個詞:“‘親近結(jié)交’?這是什么意思,媽媽?”
蕾切爾在聽到那句“冷漠恰當而不失尊嚴”時就開始走神了,想象自己在陌生的德國人面前展現(xiàn)出這樣的氣質(zhì)。艾德蒙正在讀“赴德須知”,每個即將前往德國的英國家庭都會得到這樣一本官方信息宣傳冊,與大捆的糖果和雜志一起放入他們的行李中。讓兒子大聲朗讀一直都是蕾切爾的策略,簡單易行,可以鼓勵他了解外面的世界,與此同時還能給她留出思考的空間。
“嗯?”
“這里說我們不要親近結(jié)交德國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態(tài)度友好。就是說我們不要與他們建立關(guān)系。”
艾德蒙想了想,說:“就算我們喜歡什么人,也不可以嗎?”
“我們不會和他們有什么往來的,艾德。你用不著和他們交朋友。”
可是艾德蒙的好奇心就像一條九頭蛇,蕾切爾剛砍掉最后一個問題的腦袋,又有三個冒了出來取而代之。
“德國會變成一個新的殖民地嗎?”
“差不多吧,是的!
在過去三年中,她多么希望劉易斯能在場,擊退這些沒完沒了的問題。艾德蒙思維敏捷,充滿求知欲,需要回應(yīng)和引導(dǎo)。劉易斯常年在外,以前她還總能認真聽他說話,如今也常常心不在焉,對于艾德的大多數(shù)提問,她總是恍惚出神地點點頭。實際上,對于他媽媽這種慢半拍的回應(yīng),艾德蒙早就習慣了,他會把每句話都說兩遍,就好像她是一個上了年紀又耳背的阿姨,不得不遷就。
“會讓他們學(xué)習英語嗎?”
“我猜會的,艾德,是的。再給我念一些吧。”
艾德蒙繼續(xù)念道:“‘初次見到德國人,會認為他們與我們并無不同。他們的長相與我們相似,但瘦長結(jié)實的體形不多見,無論男女,多數(shù)都是金色頭發(fā),身材壯碩,特別是在北部地區(qū)。可是他們與我們并沒有看上去的那么相似。’”艾德蒙點點頭,讀完松了一口氣。可是接下來的一段話又讓他感到不解:“‘德國人熱愛音樂。貝多芬、瓦格納和巴赫都是德國人!彼Щ蟮貨]再讀下去,“這是真的嗎?
巴赫是德國人?”
巴赫是德國人,可是蕾切爾無法讓自己開口承認。美好的東西應(yīng)該屬于正義善良的一方。
“那個年代德國還不是這個樣子,”她說,“接著讀。非常有趣……”
這本手冊在蕾切爾的心頭喚起了一股原始而又令人寬慰的情緒。她覺得自己認定了書中宣傳的重要信息:總而言之,德國人都是壞人。這個看法已經(jī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幫助他們度過戰(zhàn)亂,并達成共識,不會再為此譴責任何其他人。世上的一切亂象都是德國人造成的:收成不好,面包太貴,年輕人道德水平下降,去教堂的人數(shù)在減少。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蕾切爾很贊同這個說法,自己在家庭瑣事中遇到的種種不滿,都可以用它做萬能的借口。后來,在1942 年春的一天,一架亨克爾He –111 轟炸機在突襲米爾福德港煉油廠后的返程途中,將沒用完的炸彈誤投了下來,害死了她十四歲的兒子邁克,毀掉了她姐姐的房子,也將她像布偶娃娃一樣拋在了起居室的地板上。雖然走出廢墟時她全身毫發(fā)無損,但有某種心靈彈片深深地扎入了她的身體,在手術(shù)刀也夠不到的地方,毒害著她的思想,讓她的一切想法都變得軟弱無力。那顆荒謬的炸彈粉碎了她對人性本善的信念,將它炸成萬千塵埃飛上天空,在她的腦海中只留下一聲回響,隨著戰(zhàn)爭的結(jié)束,那聲音也越來越大。
盡管如此,在她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朋友中,她失去的親人是最少的—布萊克家有兩個兒子在諾曼底登陸時陣亡;喬治?戴維斯從戰(zhàn)俘營回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都已經(jīng)在加的夫的一次炸彈空襲中遇難—在其他人的悲痛遭遇中,蕾切爾并沒有得到任何慰藉。每個人的痛苦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不會因為受苦時人人有份而減輕。
然而,對德國人的譴責只能帶來短暫的緩解。轟炸過后,她曾透過冒著濃煙、屋頂全無的房梁仰望天空,想象那些飛行員大笑著飛回德國的樣子,可這些人不過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譴責他們毫無意義。有那么一刻,她想到他們的領(lǐng)袖才是罪魁禍首,但想起這個人,對于她兒子留下的回憶,似乎是一種侮辱。
幾個星期之后,她感覺恢復(fù)了,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像從前那樣經(jīng)常去禱告了,伴隨而來的是突如其來的念頭,想知道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她一直覺得上帝是站在她這一邊的,忽然之間上帝變得遙不可及,籠統(tǒng)而廣泛,像元首這個稱呼一樣。她的反應(yīng)不是像虔誠的信徒那樣陷入極度痛苦(朝上帝所需要的信仰發(fā)出怒吼),而是沉默地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擁有過上帝。普林格牧師所說的“悲傷教會我們的東西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也只不過讓這種信仰缺失的陌生情緒更加惡化。牧師試圖安慰她,說人們所信仰的上帝自己也失去了一個兒子,而她的回答卻出乎意料地尖銳:“至少三天以后他的兒子又回來了!蹦翈熌康煽诖簦胩煺f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才用上他最令人安心的語氣對她說,所有相信基督復(fù)活的人都擁有同樣的希望。蕾切爾搖了搖頭。她眼見她兒子殘破的遺體從橫梁下被拖出來,他那無辜的臉龐在灰塵和死亡的覆蓋下顯得無比蒼白。邁克不會再活過來了。
在艱苦年代,自怨自艾的情緒就如同限量分配的商品,人們不該在公共場合被人看到自己沉溺其中的樣子。然而,蕾切爾感到這場戰(zhàn)爭糟糕透了,覺得自己沒有做過壞事,反而遭到了罪孽的折磨,這種感覺沒有減輕。她不能責備上帝,只好在世間尋找替罪羊,她找到了一個人選。她沒想到會是這個人,一開始她想壓下這個念頭,覺得這只不過進一步證明了她的“神經(jīng)衰弱”,正如梅菲爾德醫(yī)生所說。劉易斯—他打了一場不錯的仗,一場英勇之戰(zhàn)—當那一切發(fā)生時,他在千里之外的威爾特郡訓(xùn)練新兵,雖然是他提出讓他們從阿默舍姆前往安全的西部地區(qū),“納粹德國的空軍到不了那里,也對那地方不感興趣”,而且也是他堅持讓孩子們跟她走的,但他不可能料到,會有一個德國飛行員為了快點回去,就偷懶扔下了那些炸彈。然而,悲痛之情與其他無法言說的怨恨混在一起,就如同釋放了一群憤怒叫喚的思緒小鳥,它們一旦出了籠子,就難以收回了。每當她的抱怨聲達到最大時,劉易斯的臉就會赫然出現(xiàn),最為顯眼,而他本人不在場,于是他的過失又加重了幾分。如果她說埋怨過誰,那也就只有他了。
“媽媽?你正在和誰說話?”艾德蒙問她。她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可憐的艾德蒙,她唯一還活著的小兒子,又一次將她喚了回來。那些難以說出口的滿腔委屈,將她心里的一切都推入了私人領(lǐng)域,讓她離外面的世界如此遙遠,有時對時間和空間都失去了感覺。蕾切爾試著讓自己振作起來。
“沒有人,艾德。我只是在想……”她說,“我只是在想……我想再給你拿張卡片!彼龑⑹稚爝M手提包里去拿那包惠爾斯香煙,然后點燃了一支煙,按照梅菲爾德建議,這樣做“對她的神經(jīng)有好處”。她將香煙卡遞給艾德蒙,他先是滿心歡喜地接了過來,然后又不要了。
“我已經(jīng)有這一張了。”他說。
蕾切爾看了看那張卡?ㄉ袭嬛绾卧诒ㄖ斜Wo窗戶。“這些煙還在用那些無聊的戰(zhàn)時卡片,”艾德蒙解釋道,“你不能換點別的煙嗎?”
“你爸爸會有新的。我記得他抽的還是普萊爾香煙。”蕾切爾在煙灰缸里彈了彈煙灰,又拍掉了落在粗花呢裙子上的煙灰屑。一年多來,今天是她第一次在穿衣打扮的時候想起劉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