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僅有的一部談教育的專著——怎樣的土壤,才能生長出深刻而高貴的教育?
尼采青年時期代表作,飽含尼采作為一名德國教育親歷者的新鮮感受,也貫穿一位哲學家的深度思考。為了生存,人必須學習,但任何只把謀生方式樹為前景的教育,絕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導人們進行生存斗爭的“說明書”。
哲學家周國平翻譯并撰寫長篇導讀,帶你讀懂原著。
知名作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國平是國內(nèi)研究尼采的學者,譯文準確、優(yōu)美、流暢,再現(xiàn)尼采的詩意和激情。本書尚無其他漢譯本。近2萬字的長篇導讀,詳解主要觀點、時代背景和尼采心路,帶領(lǐng)讀者走近尼采,了解原著背后的故事。
尼采150年前的教育觀點,成為全球現(xiàn)代教育的預言,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fā)聵,令人警醒。
尼采批判了當時德國教育的兩種傾向,一是擴大教育外延,大學和文科中學大規(guī)模擴招,模糊了精英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淪為謀生的手段。另一是縮小教育內(nèi)涵,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淪為學術(shù)分工的工廠。在尼采發(fā)出呼喚之后,不但德國,而且全世界的教育都在功利化的路上走得更遠了。就此而論,尼采既是一位預言家,又是一位堂吉訶德。
四個師生河畔相遇、激辯的故事,令人一睹哲學家、詩人尼采的才華與激情。
不同于尼采其他著作,本書有特定的情景設(shè)計,營造一種講故事的氣氛,人物對話精彩犀利,酣暢淋漓。每個人物其實都是尼采自己的替身,表達他以前當學生、現(xiàn)在當教師的相應感受,以及他作為一個哲學家對于教育的思考。
一本為特別的“你”而寫的書,尼采用它來尋找散落在各處的高于時代騷動的人。
我所期待的讀者必須具備三個特征——他必須靜下心來,而非匆忙地閱讀;他不可總把他自己和他所受的“教育”帶入閱讀;他不可期望結(jié)束時得到一些類似于結(jié)論的標準答案。在這本書中,我恰恰絕不會讓愛好標準答案的人感到滿意!岵
海報:
弗里德里希·尼采 (1844-1900)
德國哲學家,他的思想對西方現(xiàn)代哲學和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偶像的黃昏》等。
周國平
當代知名學者、作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shù)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靈魂只能獨行》《愛與孤獨》等,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譯著有《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