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青少年、中小學生
價值解讀:
書籍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名著可讓我們與大師為友,與智者為伴,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古人云:“開卷有益!碑斘覀兎_一本好書時,總會有所收獲。那么,經(jīng)典名著中究竟蘊藏著哪些價值呢?簡而言之,就是能讓讀者深切體悟到千百年來人類的智慧結晶,以及歷久彌新的優(yōu)良品格,例如善良、勇敢、責任、愛國,等等,從而讓讀者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人生之路多一分平坦,少一分坎坷。就本書而言,有以下兩點閱讀價值:
1.關于勇敢
安娜身上令人欣賞的是她的勇敢。用她自己的話說:“不論如何,我都要沖破他想用來捆住我的那虛偽的羅網(wǎng)。隨便什么都比虛偽和欺騙好!睘榱说玫綈矍楹托腋,她堅持不懈地跟丈夫做斗爭,跟當時壓迫她的社會風俗和愚昧偏見做斗爭。她毫不妥協(xié),不管丈夫怎么勸她,怎么虛偽地做出讓步。她的意志像她的愛情一樣堅定決絕。她以此為支柱,直到它斷裂倒下。
價值啟示:勇敢因偉大的精神而生,一個擁有崇高靈魂的人必然是勇敢無畏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們要敢于為愛、為真理獻身。
2.關于真誠
在安娜、列文、吉蒂身上都表現(xiàn)出了真誠的一面,但安娜的真誠令人印象深刻。她是一個無法欺騙別人也無法欺騙自己的人,因為這個,她坦然告訴丈夫,她愛上了伏隆斯基,要跟他在一起。也因為此,而后她怨恨伏隆斯基,因為他對她弄虛作假,掩飾對她的冷淡。活在絕對真實中的安娜無法在虛假的現(xiàn)實世界中生存,只能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價值啟示:真誠是人性的良知和高貴尊嚴,是不欺騙別人,也不欺騙自己。勇敢地做自己,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比任何事情都有意義。
譯本序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繼《戰(zhàn)爭與和平》之后為世界文學寶庫所貢獻的又一部長篇佳作。
《安娜·卡列尼娜》創(chuàng)作于19世紀70年代(1873-1877),當時俄國正處于歷史大變動時期,古老的封建俄國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封建貴族的舊秩序搖搖欲墜,資本主義制度則剛剛建立。在這場大變動中,社會制度、經(jīng)濟結構、風俗習尚、思想意識等無不受到震撼,俄國的有識之士在彷徨探索中,思考著如何面對這場空前的大變革。托爾斯泰自然也在苦苦思索,并通過自己的作品做出反映。首先引起托爾斯泰關注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問題。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兩條主要的平行線索和一條聯(lián)結性的次要線索構成的。本書開宗明義:“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個個不同”,道出了三個家庭不同的禍福。小說通過卡列寧與安娜、安娜與伏隆斯基這條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又通過列文與吉蒂這條線索揭示出作者執(zhí)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的心路歷程。而道麗與斯捷潘這一次要線索則巧妙地聯(lián)結兩條主線。在家庭思想上三條線索相互對應、參照,勾勒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
安娜·卡列尼娜這一形象在小說中居于中心的位置。她不僅天生麗質(zhì),光艷奪人,而且純真、誠實、端莊、聰慧。她嫁給一個頭腦僵化、思想保守、虛偽冷酷、醉心仕途的官僚卡列寧。在婚后八年間,她的勃勃生機被嚴重壓抑了。她曾努力去愛丈夫和兒子,但與伏隆斯基這樣一個風度翩翩的青年貴族相遇,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的追求。她把自己獻給生命的激情,也就是愛情,割斷婚姻和禮教的羈絆。跨出這一步,需要巨大的決心和勇氣。她的勇氣主要在于,不愿與淫蕩無恥的貴族婦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們那樣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曖昧的關系公開。這不啻是向上流社會的一次挑戰(zhàn),從而不容于上流社會,同時也受到卡列寧的殘酷報復。但是托爾斯泰對安娜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既有同情,也有否定。安娜把愛情當作整個生活,并且逐漸習慣于“虛偽和欺騙的精神”。她的愛變得越來越偏激,也偏離了她預想的軌跡,以致因愛成恨,最終走向死亡。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責備安娜。如果說她同社會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舊事物壓制,那么,她自身的矛盾,則是新萌發(fā)的意識未能戰(zhàn)勝根深蒂固的舊意識。因此可以說,她身上集中了時代的各種矛盾。她的自殺,從主觀上說是尋求解脫,也是對伏隆斯基的報復及對上流社會的抗議;客觀上則是由于集中了時代的各種矛盾而無法克服,從而不可避免地成為這個轉(zhuǎn)折時期祭壇的犧牲品。這種必然性表明了安娜悲劇的深度。
列文在小說中所占的比重不亞于安娜,他幾乎是作者的原型,也是一個有著深刻矛盾的人物,文中多處表現(xiàn)了列文時時處在十字路口的彷徨心態(tài)。他嚴肅正派,個性頑強,思想上有改革意愿,但他向往貴族的古風舊習。這些正是這位有追求、有道德感情的貴族在歷史轉(zhuǎn)折時期面對歷史發(fā)展所必然產(chǎn)生的思想矛盾。與安娜不同,列文可以說是獲得了真正的愛情和家庭的幸福。他積極探索同人民接近的道路,并探索通過“不流血的革命”以達到與農(nóng)民合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種歷史唯心主義的幻想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終歸破滅了。他轉(zhuǎn)而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從社會經(jīng)濟的探索轉(zhuǎn)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種哲學和宗教中尋求答案,卻毫無所獲。失望之余,他甚至要以自殺來解脫,最后從宗法制農(nóng)民那里得到啟示:要“為靈魂而活著”。他的不安的心靈似乎得到了歸宿,但這歸宿畢竟是空想,無助于實際矛盾的解決,只不過是心靈悲劇的麻醉劑罷了。
伏隆斯基的儀表和風度是誘使安娜背叛丈夫的主要原因。安娜同伏隆斯基的一見鐘情,出于他們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發(fā)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共同的思想情感。伏隆斯基初時為了虛榮心而追逐安娜,連他的母親都覺得,沒有什么比上流社會中的風流韻事更能給兒子增光添彩了。伏隆斯基一度也曾因安娜真摯的愛而變得嚴肅專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動而疏遠了安娜。而安娜把愛情當作整個生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求伏隆斯基與她朝夕廝守在一起,過那種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伏隆斯基并不愿意被安娜的愛情束縛自己的前程,所以漸漸冷落了安娜,導致安娜的精神世界漸漸失去了依托,最后走上了不歸路。
《安娜·卡列尼娜》對人物性格的描寫,大都是典型性中見個性。不僅卡列寧、斯捷潘、伏隆斯基等主要人物形象豐滿、鮮明,呼之欲出,就連一些次要人物,如一系列的軍人、貴族、地主、圣彼得堡社交界的婦女們,也無不各具特色,線條清晰,更不用說復雜、矛盾而又完整的安娜了。作者使用了巧妙的積累方法,通過旁觀者的審視和感受來進行描寫。例如安娜,她先后在列文、伏隆斯基、道麗、達里婭、吉蒂、卡列寧等人心目中,分別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一個側(cè)面或多個側(cè)面,正是這些不同的側(cè)面,積累成一個飽滿的、多角度的、變化著的人物形象。同時,這些觀察者由主觀的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側(cè)面,又都符合人物的真實性。由于作者沒
俄)列夫·托爾斯泰
俄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學、宗教、哲學、美學、政論等,反映了俄國社會的一個時代,對世界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姚錦镕
長期在浙江大學從事英俄語教學、外國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主要譯作有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狄更斯的《遠大前程》《霧都孤兒》《巴納比·拉奇》,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蒙哥馬利的《綠山墻的安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