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農莊》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說,講述了一場“動物主義”革命的醞釀、興起和蛻變。諾曼農莊的動物不堪人類主人的壓迫,在豬的帶領下起來反抗,趕走了農莊主,牲畜們實現(xiàn)了“當家作主”的愿望,農莊更名為“動物農莊”,奉行“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之后,兩只處于領導地位的豬為了權力而互相傾軋,勝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內奸。此后,獲取了領導權的豬擁有了越來越大的權力,成為新的特權階級。動物們稍有不滿,便會招致血腥的清洗,“所有動物一律平等”的戒條被修正為“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為平等”……
1.《動物農莊》熱銷70年,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被評為“百部優(yōu)秀英語小說”“有史以來人類優(yōu)秀讀物”前十名。
2.繼帕斯作品集后,天下大師系列又一誠摯巨獻,重磅推出奧威爾逝世65周年紀念專輯,其中《動物農莊》為出版70周年第一部全彩插圖紀念版。
3.臺灣麥田譯本,無刪節(jié),英文原版、烏克蘭文版序言譯文完整收錄。
4.英國當代知名藝術家拉爾夫·斯特德曼《動物農莊》紀念版插圖95幅,四色全彩印刷!
5.《動物農莊》即將炫耀大銀幕。國際知名電影人安迪?瑟金斯公開宣布,將執(zhí)導拍攝新動畫電影《動物農莊》(安迪?瑟金斯曾在《魔戒》中扮演咕嚕姆、在《猩球崛起》中扮演黑猩猩凱撒、在斯皮爾伯格的《丁丁歷險記》里扮演哈達克船長)。
原序·新聞自由
本書中心概念于一九三七年成型,但直到一九四三年才訴諸文字。下筆之時已想見,出版此書難如登天(盡管目前圖書供不應求,只要證明是書就能賣),其后果然連遭四位出版商的回絕。其中只有一人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另外兩位多年來出版了不少反俄書籍,最后一位則無任何政治色彩。有位出版商一開始答應出書,初步準備工作完成后卻決定請教情報通訊部(MinistryofInformation),該部人員警告他,或者該說向他強烈建議,不要出版這本書。以下是他來信的部分內容:
說到情報通訊部要員對于《動物農莊》的反應,我得承認,對方的看法讓我陷入深思,現(xiàn)在我知道,這本書很不適合在目前這個年代出版。如果只是個概括描述獨裁者和專制統(tǒng)治的故事,那出版后不會有問題。但是,我現(xiàn)在認為,這個故事完全以蘇聯(lián)發(fā)展史及其兩名獨裁者為樣本,根本就是在影射蘇聯(lián),而非其他獨裁政權。此外,如果故事里的統(tǒng)治者不是豬a,情況可能會好一點。在我看來,設定豬為統(tǒng)治階層無疑會冒犯許多人,特別是像俄羅斯這種敏感民族。
這不是好現(xiàn)象,政府部門顯然不該有(除了大家都不會反對的戰(zhàn)時安全檢查)檢閱官方未出資贊助的書籍的審查權。然而,思想及言論自由此時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并非情報通訊部或其他官方機構的直接干涉,出版商和編輯竭力阻止某些書籍付梓,并不是因為他們害怕遭到檢舉,而是對輿論有所顧慮。在這個國家,知識界懦弱是作家與新聞工作者所須面對的最大敵人。而對我來說,這種情形實在不該受重視。
心態(tài)公正的新聞從業(yè)人士都會同意,大戰(zhàn)期間實行官方審查制度并不特別惹人厭惡,盡管高壓“管理”是可預期的合理手段,但我們事實上未有如此遭遇。新聞界的確有些不平之鳴,但整體來說,政府的行為中規(guī)中矩,還對少數人的想法格外寬容。至于英國的文學作品審查制度,其悲慘之處在于大部分媒體自
愿受審。
不受歡迎的意見找不到發(fā)聲管道,令人困擾的事實遭到掩飾,這一切都不勞政府發(fā)布禁令。只要在其他國家住得久了就會知道,有一些聳動的新聞足以登上報紙頭條,在英國報紙上卻找不到相關報道,這不是因為政府干涉,而是因為大家有默契,知道報道那件事很“不妥”。拿現(xiàn)在的日報來看,便可一目了然。英國新聞界十分集權,大多由富翁掌控,他們很有理由對一些重要話題隱而不報。而這種壟斷的審查制度也涉及書籍、期刊、戲劇、電影與電臺節(jié)目,不管何時,社會上總有一套思想標準,所有“頭腦正!钡娜私院敛恢靡傻亟邮。人們并非被禁止說這道那,只是談及那些事情很“不妥”,就好像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在淑女面前提及褲子很“不妥”一樣。欲挑戰(zhàn)此標準者,其言論遭掩蓋之快令人咋舌。不管在大眾導向的新聞報紙上還是學術氣息濃厚的期刊中,背離標準的見解幾乎沒有分說的余地。
目前最標準的態(tài)度就是毫不批判地景仰蘇俄,人人對此心知肚明,而且?guī)缀醵紩吨T實行。所有對蘇維埃政權的嚴厲批判以及一切蘇聯(lián)政府傾向于隱瞞的事實,全都不可能印刷發(fā)行?尚Φ氖牵珖舷乱恍恼~媚盟國的這段時間,正是知識兼容并蓄的年代。雖然我們不能批評蘇俄政府,但是可以自由指責自己的國家,抨擊斯大林的文章幾乎沒有人會刊發(fā),可非難丘吉爾倒是保險多了,出書或發(fā)表在期刊上都不成問題。此外,在這長達五年的戰(zhàn)爭里,我們花了兩三年為國家存亡而奮斗,無數書籍、手冊及雜志鼓吹妥協(xié)之下的和平,這些著作皆未受干涉順利出版,出版后也未引起太大的反對聲浪,只要不牽涉蘇聯(lián)的名聲,言論自由這個原則大抵是存在的。另外,還有一些禁忌話題,我在此也會列舉幾項,但對蘇聯(lián)的態(tài)度過于一致是最嚴重的問題,此態(tài)度并非由外來壓力所形塑,而是自發(fā)性行為。英國大部分知識分子奴性十足,而且從一九四一年起便不斷替俄國宣傳。不過,他們過去曾多次這般作為,所以也不再那么讓人訝異了。在一個又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上,大家未經檢視便全盤接收蘇俄觀點,甚而昧于歷史事實或知識合理性宣傳這些觀點。舉個例子來說,BBC在紅軍二十五周年慶時,只字未提托洛茨基,這就好像在緬懷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時忘記提到納爾遜一樣,但那并未引來英國知識分子的抗議。在所有被占領地區(qū)的內部斗爭中,英國新聞界幾乎都站在蘇俄這一邊,并且出言誹謗反對勢力,為了達到目的,有時還會隱匿實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二戰(zhàn)期間南斯拉夫游擊隊領袖米哈伊洛維奇上校。蘇俄在南斯拉夫的忠誠支持者是鐵托,便指控米哈伊洛維奇與德國狼狽為奸,該指控旋即登上英國媒體:米哈伊洛維奇的支持者完全沒有回應的機會,而且與新聞內容抵觸的事實也完全未提及。到了一九四三年七月,德國懸賞十萬馬克捉拿鐵托,抓得米哈伊洛維奇者,賞金也在十萬馬克左右。結果,英國媒體幾乎只提到鐵托的賞金,僅一家(以小版面)提到米哈伊洛維奇也在懸賞之列,最終大家依舊認為這名上校與德國同謀。西班牙內戰(zhàn)時也發(fā)生過極為類似的事情,當時俄國人決意粉碎親共和黨勢力,英國左派媒體因而不分青紅皂白誹謗這些派系,還拒絕發(fā)表這些派系的自辯信。目前,嚴厲批評蘇聯(lián)即遭到指責,有時這些聲音的確存在的事實還會被掩蓋下來。例如,托洛茨基死前不久曾替斯大林寫過傳記,或許有人認為這傳記不免有偏頗之處,但這本書明顯賣得很不錯,一位美國出版商準備出版,且已將之付印——我相信幾本印好的很可能已經先送到書評家手上——蘇聯(lián)此時宣布參戰(zhàn),于是書立刻遭到回收。雖然這本書的確存在,但英國新聞界只字未提。如此查禁一本書,只換來新聞中寥寥幾個段落。
將英國文學知識分子自發(fā)的審查行為與壓力團體(PressureGroup)的檢閱行為做區(qū)分是件重要的事情。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有些話題因為影響到“既得利益者”,所以無法討論,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專利藥品業(yè)。此外,天主教教會對新聞界具有極大影響力,而且能壓低批評聲浪。因而,如果一個天主教神父做了什么丑事,新聞大多不會報道。但若是丑聞與英國國教的牧師有關(如史提夫基教區(qū)牧師),那么立即登上頭條。戲劇或者電影要表達反天主教思想難如登天,每個演員都會跟你說,抨擊或者取笑天主教教會的戲劇或電影皆可能遭新聞界杯葛,導致票房慘淡。但這種事情無傷大雅,或說至少還能理解,任何大型組織總會盡其所能維護自身利益,有時還會自我宣傳。有人會期待《每日工人報》(DailyWorker)報道不利于蘇聯(lián)的消息,就好像《天主教先鋒報》(CatholicHerald)不可能抨擊教宗一般,每個有頭腦的人都知道《每日工人報》和《天主教先鋒報》本身的色彩。然而,真正讓人不安的是,自由派作家及新聞工作者從不對蘇聯(lián)及其政策提出任何理性評論,很多時候連最單純的誠實也做不到,而且他們如此扭曲自己的心思不是因為遭到施壓。斯大林神圣不可侵犯,他的政策在某些層面上不該受深度探討,這個原則自一九四一年起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在這之前的十年間,此原則影響之廣有時超出常人理解。在那段時間里,左派對于蘇維埃政權的批評很難傳到一般人耳里。此外,反俄文學不勝枚舉,但所有作品幾乎全以保守派觀點為主,還明顯有違事實、過氣、動機不良。另一方面,親俄文章數量之龐大、內容之虛假也不遑多論,甚且杯葛任何想要理性討論重要話題的人。事實上,出版反俄書籍是可行的,只是會遭到幾乎所有知識界、新聞媒體的忽視或曲解。不管在公開場合或者私人處所,皆有人告誡我們那樣很“不妥”,我們說的或許沒錯,但現(xiàn)在“時機不對”,會讓反動派占著便宜。人們通常以國際情勢及英俄同盟關系來捍衛(wèi)此一態(tài)度,但那很明顯只是個借口。英國知識分子,或者該說大部分英國知識分子,把蘇聯(lián)當作自己國家一樣效忠,他們認為對斯大林的智慧有所懷疑是種褻瀆。
他們以不同的標準品評俄國所發(fā)生的事情及其他地方所發(fā)生的事情,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八年間的大清洗奪走無數人命,但終身反對死刑的人卻拍手叫好。此外,報道印度饑荒是合理的,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烏克蘭卻會被隱匿下來。如果這是戰(zhàn)前的真實情況,那么知識界目前的風氣也沒好到哪去。
現(xiàn)在回到本書,大多數英國知識分子的反應很單純,就是“這本書不應該出版”。嫻熟詆毀藝術的評論家自然不會以政治觀點來攻擊這本書,而會從文學角度下手,他們會說這本書沉悶無趣,只是在浪費紙張。這或許是事實,但顯然不會是整個故事的完整面貌,沒有人會因為一本書差就說那本書“不應該出版”,畢
竟我們每天印發(fā)成千上萬的廢文,也沒有誰真的感到不快。英國知識分子,或說大部分英國知識分子,反對這本書的理由會是:它誹謗他們的領袖,(在他們看來)還破壞發(fā)展的動力。然而,如果書里寫的是相反的情節(jié),他們就不會有任何微詞,即便是書里的文學性錯誤顯而易見也是如此。舉例來說,左翼圖書俱樂部(LeftBookClub)在四五年間一炮而紅,只要他們對作品主題有興趣,不管是否入流或者內容散亂,都一樣包容。
這里牽涉的話題很簡單,只有一個:不管某個意見多不受歡迎、多愚蠢,是否該有機會讓大家聽到呢?如果拿這個問題問英國知識分子,他們會回答“是”。但若是我們將問題更具體化一點,問:“那么抨擊斯大林的意見呢?是否也該讓大家聽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是“否”。在這個例子里,當前的標準做法受到質疑,所謂言論自由的精神也產生偏差,F(xiàn)在,如果有人要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他得到的并非絕對的自由,只要世界上有組織化的團體,那么,一定會有,或者說不管怎樣都會有一些審查。但是,一如羅莎·盧森堡所說,自由乃“他人的自由”,伏爾泰的名言也有相同的精神:“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是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庇腥苏f,知識自由無疑是西方文明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如果要解析這句話,我想那表示在不傷害到社會上其他人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出版他們認為是事實的思想。
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與西方國家的社會主義一直到最近才開始重視此一精神。一如先前所提,我們的政府對此精神多少還存了點敬意,但對市井小民來說,或許是因為他們不熱衷于排斥不同的聲音,因此都不清不楚地以為“每個人皆有表達意見的權利”。而文學界及科學界的知識分子原本該是自由的捍衛(wèi)者,卻全部成了或者說大多成了此一精神的鄙視者——不管在學術理論上或在實際行為中都棄之如敝履。
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現(xiàn)象之一就是變節(jié)的自由主義者,大家熟悉的馬克思主義者所提倡的“中產階級自由”其實是假象。除此之外,現(xiàn)在又興起一股風潮,認為人只能通過極權主義來捍衛(wèi)民主,此一論調主張:如果熱愛民主,就該無所不用其極地粉碎敵人。那么,誰是敵人?所謂的敵人似乎不只是公開或者蓄意抨擊民主的人,更包括那些散布錯誤信條、“在客觀層面上”危害民主的人。易言之,捍衛(wèi)民主意味著摧毀所有獨立思考。舉例來說,此論調被用來合理化蘇聯(lián)的大清洗,就連極端親俄人士也不可能完全相信所有受害者皆因其行為有罪,但是這些人支持異端思想,所以“在客觀層面上”傷害到了蘇維埃政權,因此,將之屠殺、羅織罪名其實非常合理。左派新聞同行處理托洛茨基與西班牙內戰(zhàn)中弱勢的共和黨勢力時蓄意扯謊,也同樣以此論調來合理化。此外,當莫斯利于一九四三年獲釋時,這論調再度成了對抗人身保護令的理由。
這些人并不了解,如果我們鼓勵極權手段,這些手段最后終會施加在我們身上,如果不加審判便監(jiān)禁法西斯主義者成了習慣,這樣的做法或許就不只會用來對付法西斯主義者。《每日工人報》不再遭受打壓后不久,我到倫敦南區(qū)的工人學院講課,臺下聽眾都是來自勞動階層及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和左翼圖書俱樂部各分會的參與者一樣。那堂課談到新聞自由,結果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許多發(fā)問者起身問我:您不認為解除《每日工人報》禁令是大錯特錯嗎?我問他們?yōu)槭裁,他們表示那是一份忠誠度有問題的報紙,戰(zhàn)爭期間不用太包容。然而我選擇替多次誹謗我的《每日工人報》講話。不過,這些人是從哪兒學來這種本質上非常具有極權色彩的觀念?他們當然是從共產主義者身上學來的!包容與合理性的概念在英格蘭根深蒂固,但仍有遭到破壞的可能,且某種程度上還得特地費心去宣揚。鼓吹極權主義信條的結果就是減弱自由人民辨別危險與否的本能,莫斯利的例子足可為鑒。在一九四○年時,不管莫斯利有沒有犯下任何技術罪,軟禁他可說是名正言順。我們當時正為了自己的生命奮戰(zhàn),不能容許賣國嫌犯逍遙法外。但到了一九四三年,不經審判便將他囚禁成了不道德的行為,盡管某些人對于釋放莫斯利表示憤慨,其實只是做做樣子或者找借口表達對其他事情的不滿,但是一般人沒有想到這一點并不是件好事。目前風氣向法西斯思維靠攏,有多少是受過去十年“反法西斯”風潮及其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所影響呢?
我們得了解一件重要的事情,當前的“蘇聯(lián)熱”只是西方傳統(tǒng)的自由風氣低迷所致。如果情報通訊部當時真的介入、堅決反對出版此書,大多數英國知識分子也不會對其行徑感到不滿,F(xiàn)在的主流做法恰好就是對蘇聯(lián)持毫不批判的忠誠,只要和蘇聯(lián)有利害關系,任何事物皆可進行審查,甚至連蓄意捏造歷史都沒關系。舉個例子來說,作家約翰·里德曾寫過《震撼世界的十天》(TenDaysthatShooktheWorld),提供俄國革命早期的第一手材料。他死時,此書版權轉入英國共產黨手中,他們盡其所能地將原始版本完全銷毀,還出了個篡改版,拿掉與托洛茨基有關的部分,刪除列寧所寫的序。如果英國境內還有激進派知識分子,這種偽造行徑早被揭露,并遭到國內各家報紙譴責。然而,目前的批評聲浪小到近乎沒有,看起來,多數英國知識分子都覺得這種事情很自然。而對明顯的欺詐行為如此容忍已經不單單因現(xiàn)在流行崇拜蘇聯(lián)而已,這樣的特別風潮很可能不會持續(xù)下去,因為我知道,此書出版之時,我對蘇維埃政權的看法將會成為主流。但又有何用?主流觀念從一個換到另一個不見得就是進步,因為我們真正的敵人是隨波逐流、不管對當下思想認不認同都隨之起舞的應聲蟲。
我很熟悉反對思想與言論自由的主張,那些論調聲稱此種自由不可能也不該存在,但我只想說,那毫無說服力,我們近四百年來的文明就是以思想與言論自由為基礎的。大約從十年前起,我便認為蘇維埃政權惡遠大于善,盡管我們現(xiàn)在是同盟國,而且我很希望能打勝仗,但我還是想要有表達如此意見的權利。如果要我選句話來為自己辯白,我會挑彌爾頓的名言:遵從古代自由之通則。
“古代”一詞表明,知識自由為西方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缺之,我們的文化特色便可能不復存在。許多知識分子顯然背離此傳統(tǒng),贊成政治權術凌駕書籍本身的特色、可決定其出版與否及毀譽優(yōu)劣。對此不以為然的知識分子也單純因為懦弱而附和,比方說,英國那些為數不少又常直言不諱的和平主義者便不曾大聲抨擊這種對俄國軍國主義的普遍崇拜。在和平主義者的觀念里,所有暴力都是丑惡的,不管戰(zhàn)爭發(fā)展到什么階段,他們老是呼吁我們要讓步,或者至少爭取妥協(xié)之下的和平?墒,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提過,由紅軍發(fā)動的戰(zhàn)爭也是丑惡的呢?顯然,俄羅斯人有權自衛(wèi),而我們做一樣的事情就像犯了該死的罪過。對于這種矛盾,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和平主義者過于懦弱,只想依附在為數眾多的知識分子中,而這些人對英國的愛國情操早已轉移到蘇聯(lián)身上。我知道英國知識分子之所以膽小、不誠實是有充分理由的,事實上,我對于他們的自我辯解也了然于心。不過,就讓我們不要再無意義地為了捍衛(wèi)自由而反對法西斯主義了吧。如果自由意味著什么,那就是向大眾訴說他們不想聽的話的權利。現(xiàn)在,一般人對此原則仍算信服,也多少會照著做。在我們國家——不同于其他國家,也不同于共和體制之下的法國以及今日的美國——害怕自由的是自由主義者,污損知識的是知識分子,我寫這篇序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注意到這個事實。
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英國記者、小說家、散文家和評論家。
1903年生于印度,在英國成長。少年時入讀著名的伊頓公學,畢業(yè)后因成績一般、家境不富裕無力攻讀大學,考取了公務員,被派到緬甸任警察。1927年辭去公職回到倫敦,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936年,參加了西班牙內戰(zhàn)。因傷回國后又被劃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國。二戰(zhàn)中,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從事宣傳工作。后來又從事專欄書評寫作。1950年死于肺病。
喬治·奧威爾一生短暫,但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筆審視和記錄著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做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預言,被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代表作有《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等。
拉爾夫·斯特德曼(1936—),英國當代著名漫畫家、設計師。擅長政治和社會諷刺漫畫、繪本,榮獲過法國黑色幽默獎、荷蘭銀畫筆獎等多個重要的國際大獎。2012年倫敦國際動畫節(jié)上,開幕日的重頭戲就是放映關于他的創(chuàng)作經歷的紀錄片《無緣無故》。
原序·新聞自由
烏克蘭文版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