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政策評估與〈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憲章〉》以社會中的語言為研究對象,圍繞《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憲章》這一法律文件展開討論。該書解釋了《憲章》的來龍去脈、設計思路和執(zhí)行路線,借用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等領域概念工具和分析視角,探討如何在不同學科之間架設橋梁,實施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護和促進語言的多樣性。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十個章節(jié),特別在附錄中提供了《憲章》全文、《憲章》說明報告、《弗倫斯堡建議書》等有用的背景材料。作者希望本書所提供的工具可以為國家政府、地區(qū)或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專業(yè)研究或咨政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裨益,也希望對所有有志于保護和促進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的人有所幫助。
中文版前言
在拙著英文版出版十七年之后,非常高興又為其中文版撰寫前言。
《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憲章》(以下簡稱《憲章》)于1992年發(fā)布供各國簽署,1998年正式生效。當時《憲章》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性,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仍很有效和管用,仍可為歐洲委員會成員國中那些生存常受威脅的小族語言提供獨特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這倒不是說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世界沒有發(fā)生什么改變,正相反,現今世界已經大為改觀。有很多方面的變化都可以歸納為“全球化”,其關鍵標志之一就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融合。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貿易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例,盡管偶有回落,但也已從1992年的41%一直增長到了2017年的58%。同期,按照實值計算,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從39萬億美元增長到了80萬億美元,這意味著貿易總量實際增長到了原先的3倍。國際貿易的增長極大提高了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交往的可能性。
另一個重要變化,既可視作全球化的表現之一,也可視為一種獨立現象,就是開展國際交流的相對成本下降了。盡管不同航線的價格會有較大差異,全球范圍內的航班價格都有顯著的降低。電信行業(yè)的成本也顯著下降了:現在使用因特網進行遠程通話的成本幾乎為零。這兩大變化,可使人們更易承擔相應成本,更易與世界各國不同語言使用者結識并保持聯(lián)系。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重要變化不能不提,那就是國際人口流動。根據國際銀行數據,1992年的國際流動人口約為1.5億,而2017年該數據已近2.5億。如此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極大增加了多語接觸的活動。同時,國際旅行和電子通信成本的降低,也使移民人口可以保持原先的祖?zhèn)髡Z水平,并且可以經常使用。這使我們全球化世界的語言圖景更為豐富了。
上述變化給區(qū)域和小族語言、給《憲章》的執(zhí)行帶來了何種影響?應該說影響是全面的,因為這些新趨勢極大改變了我們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我們的語言環(huán)境已經變得高度多樣化,對于世界大多數人而言,跟不同語言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已成常態(tài)。該變化也給大部分小族語言人口帶來了影響,因為他們也受到全球化的沖擊。當然,這些人對于語言多樣性早就習以為常,因為他們一般都會使用一種主流語言,甚至達到母語水平。在這個意義上,世界范圍內語言多樣性的增長對他們不足為奇。只不過他們保護和推行自身語言的大環(huán)境已截然不同。
盡管世界各國的情形均已不同過往,但令人驚訝的是,《憲章》條款依然適用,其針對的問題依然存在。保護區(qū)域或小族語言,依然需要依賴《憲章》中的條款,包括:教育(第八條),司法機關(第九條),行政機關與公共服務(第十條),媒體(第十一條),文化活動與設施(第十二條),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十三條),跨境交流(第十四條)。當然,所有這些措施只有在尊重人權和小族權利(這套標準一般稱為語言人權)的環(huán)境下才有意義,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換言之,《憲章》具有高度的現代性,其關注點在當今世界依然是熱門話題,其內驅核心原則及其提出的措施依然適用有效。其中有些措施也可以根據技術發(fā)展進行調整,比如“媒體”的概念應予擴充,應將因特網和移動社交網絡囊括進來,使區(qū)域或小族語言能夠在網絡上也得到推行和保護。
這就意味著,如今依然有必要研讀并理解《憲章》。筆者希望本書中文版可以幫助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具有高度創(chuàng)新性的文件,推動歐洲以外地區(qū)在小族語言保護和推行方面開展對話,制定管用、高效和公平的語言政策。
弗朗索瓦??格蘭
2020年1月16日
于日內瓦
前言與鳴謝
感謝
第一部分 核心議題與概念
第 1 章 引論
1.1 本書的意義:架構橋梁
1.1.1 小族語言政策的挑戰(zhàn)
1.1.2 《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憲章》與選擇的問題
1.2 研究方法與基本結構
1.2.1 架構橋梁的工具
1.2.2 本書的方法、標準和原則
1.2.3 讀者群體
1.2.4 本書結構
第 2 章 語言政策
2.1 術語說明
2.1.1 語言、小族和領土
2.1.2 政策
2.1.3 實證與規(guī)范
2.1.4 語言保持的必要性
2.2 “語言政策”界定
2.2.1 語言政治、語言政策還是語言規(guī)劃
2.2.2 語言政策的定義
2.2.3 語言政策和國家角色
2.3 政策分析的視角
2.4 語言政策的框架
2.4.1 “政策結果”界定
2.4.2 能力、機會和意向:語言使用的三個條件
2.4.3 從政策到結果的路徑
第二部分 《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憲章》
第 3 章 《憲章》概述
3.1 《憲章》起草與批準始末
3.2 《憲章》概要
第 4 章 《憲章》執(zhí)行:組織機制
4.1 批準前的階段
4.1.1 一般原則:咨詢與溝通
4.1.2 批準前的組織工作
4.2 建立監(jiān)察機制
第三部分 實施
第 5 章 從法律文本到“優(yōu)秀政策”
5.1 消極權利、積極權利與結果
5.2 “優(yōu)秀政策”界定
5.2.1 決策過程的框架
5.2.2 設計捷徑
5.3 “優(yōu)秀政策”三原則預覽
5.3.1 效力
5.3.2 成本和成本效益
5.3.3 民主
第 6 章 效力
6.1 目標審查
6.2 因果關系分析
6.3 產出和結果測定:基本指標
6.4 總體效力比較
6.5 具體政策效力評估
第 7 章 成本和成本效益
7.1 理解并測定成本
7.1.1 成本與支出
7.1.2 機會成本
7.1.3 宏觀經濟影響
7.1.4 消極利益
7.1.5 非市場成本
7.1.6 總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
7.1.7 時間和貼現
7.2 成本效益評估
7.2.1 成本效益的定義分析
7.2.2 成本效益指標
7.2.3 成本效益、可用資源和政策選擇
7.2.4 成本效益問題余論
第 8 章 民主
8.1 民主與政策選擇
8.2 參與式民主與民主進化特性
8.3 參與式民主與語言政策
第 9 章 實例演練:語言教育政策
9.1 方法說明
9.2 語言環(huán)境
9.2.1 語言人口背景
9.2.2 語言X的領域使用情況
9.3 實例分析
9.3.1 政策選擇與語言政治評估
9.3.2 目標檢驗
9.3.3 識別相關的因果關系
9.3.4 內部效力評估
9.3.5 外部效力評估
9.3.6 成本
9.3.7 成本效益
9.3.8 重新審視成本效益評估
第四部分 結論
第 10 章 評估與展望
10.1 總結
10.2 《憲章》實施情況
10.3 語言規(guī)劃機構的作用
10.4 前路:通過“常態(tài)化”實現多樣性
附 錄
附錄一 《歐洲區(qū)域或小族語言憲章》全文
附錄二 《憲章》說明報告
附錄三 《弗倫斯堡建議書》
附錄四 網絡資源精選
參考文獻
譯名表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