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5 元
叢書名:文鼎中原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 作者:尚攀著
- 出版時間:2021/1/1
- ISBN:9787564575533
- 出 版 社:鄭州大學(xué)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203
- 頁碼:329頁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明明如月/文鼎中原》講述了:“我”(蘇青云)二十二歲時,和少年時的玩伴明月互生情愫,但一次意外,讓明月徹底消失在了“我”的生活中。雖然三年后“我”又遇見明月并依然深愛著她,但早已物是人非。此后的日子里,雖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也偶爾聯(lián)絡(luò),愛情之痛也時刻纏繞著“我”,但“我”只能選擇遺忘。而明月,選擇了自我救贖!拔摇苯K于和朋友合伙開了書店,明月也逐漸和這座城市融為一體,變成了自己渴望的樣子。
《明明如月/文鼎中原》是作者的一部關(guān)于遺忘、救贖和夢想的長篇小說,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zhì),以“新寫實主義”的筆法將中原小城與鄉(xiāng)村的一個縮影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本書入選□019年度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重點長篇小說作品。
尚攀,鄭州大學(xué)中文系本科畢業(yè),河南省文學(xué)院簽約作家,中國作協(xié)會員,魯迅文學(xué)院第□0屆高研班學(xué)員,第七屆(□013年)全國青創(chuàng)會代表。曾在《青年文學(xué)》《山花》《莽原》《山東文學(xué)》《延河》等大型文學(xué)期刊發(fā)表長篇小說《隨風(fēng)而逝》,中短篇小說《青春破》《供體》《韌韌的煩惱生活》《腳下的天臺》等;出版有小說集《青春破》《腳下的天臺》;中篇小說《韌韌的煩惱生活》□01□年獲河南省第九屆“五四文藝獎”,中篇小說《同路人》獲□015年度《莽原》文學(xué)獎等,中短篇小說集《腳下的天臺》獲鄭州市7屆(□015年)文藝成果獎。
我二十二歲時,正在愿城念大學(xué)四年級。年前,我坐大巴從愿城回到蘇莊。蘇莊是萬古鎮(zhèn)的一個小村子,離愿城三百里。我坐上午十一點半的大巴,幾個小時左右就能到。早些年,若想從愿城直接去鎮(zhèn)上,必須先到縣城,然后轉(zhuǎn)車到鎮(zhèn)上。后來,鎮(zhèn)上有個白姓司機,買了一輛大巴,專跑鎮(zhèn)上到愿城的長途,雖說一天只有來回兩趟,但還是為十里八鄉(xiāng)的人省去不少周折。老白為人熱情,樂于助人,生意做得極好,只三四年時間,便又添了一輛大巴,這一來,我們乘車時間上又寬裕不少。
蘇莊很小,從這頭走到那頭,不過十幾分鐘的腳程,走在街上,總能遇到熟人和土狗。村子旁有一條清澈的河,叫蘇河,里面有一尺多長的鯉魚和泥鰍,還溺死過水性不錯的少年。這里的人們既樸實又刻薄,大多數(shù)沒上過學(xué)讀過書,但話里往往藏著機鋒,有大智慧。
愿城的霧霾嚴重,吸口氣嗓子眼兒發(fā)癢,能見度也不足二十米。大巴在市區(qū)走走停停,又上了一些人。中途有小孩兒哭鬧,吵得整輛車都不得安寧。我前邊坐了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可能是車子走走停停,碰上不守規(guī)矩的電動車,剎車又踩得急,上車沒幾分鐘就開始暈車,她向售票員要了兩個塑料袋,又將車窗開了一條縫,冷風(fēng)鉆進來,又鉆進我脖子里,打到我臉上,身上的熱乎勁兒一下就散了。大巴在市區(qū)晃悠了一個小時,又在高速上晃悠了四個小時,這才姍姍到了鎮(zhèn)里。好在在車上睡著了,時間倒也不難熬。
早過了飯點兒,我下了車,先買了燒餅夾豆腐串,這是童年的味道,每次回來必吃的。我和媽媽去愿城前,整日啥事兒不想,就想吃燒餅夾豆腐串,以至于后來我對饅頭、燒餅、面包一類的面食夾點兒肉或菜情有獨鐘,比如餅卷菜、白吉饃、漢堡、比薩。
鎮(zhèn)上雖臟亂,但空氣比愿城好很多,至少嗓子眼兒不癢,只是更冷些。從鎮(zhèn)上到蘇莊還有三四里的路程,十字街有去縣城的中巴,只一塊錢,就能搭個順風(fēng)車。車上人不多,算上司機和售票員也只五個人。我上了車等著,燒餅夾豆腐串吃完時人就多了起來。大家都是一個鎮(zhèn)上的,難免會碰上幾個熟人,有的就算不認識,也是臉熟,所以人一多,聲音也跟著多了起來。每個人都沒閑著,有些人寒喧,有些人吃東西,有些人抽煙,煙灰攢到了半根小拇指那么長,煙霧混著別的味道在車廂里彌漫,嗆得女人懷里的兒子直咳嗽,女人扯著嗓子抱怨了幾句,老頭兒就猛吸了一口把煙扔到窗外了。車子在嘈雜聲中動了起來,路兩邊是碗口粗細的楊樹,光禿禿的,還有廣闊的麥田,才露出了苗頭。我想起媽媽常哼唱的一句《朝陽溝》戲詞:五谷雜糧難分辨,麥苗韭菜分不清。司機還沒來得及狠踩油門兒,我就該下車了。
穿過一片小樹林,再穿過一條胡同,上了坡就是姥姥家。一路遇上三個面熟又陌生的人,迎面走來全是笑臉,說,來啦?
我忙擠出一絲笑,回說,來啦來啦。
姥姥家的房子位置很好。姥爺念過幾年書,還會打算盤,是當(dāng)時少有的才華橫溢的人。姥爺還是小隊會計,手里頭有點兒小權(quán)力。分院子時,專挑了村中心地勢較高的位置,說是風(fēng)水好。后來改革開放了,人人都做起了生意,那些無奈分到馬路邊院子的人倒得了地利,一個個直奔小康去了。姥爺有點兒時運不濟,剛改革開放,還沒來得及施展才華,就病死了。那時,姥姥才三十八歲。所以說,世事無常啊。
房子還是老樣子,只是斑駁的地方糊了層水泥,結(jié)實是結(jié)實了,卻少了幾分味道。院子的堂屋是姥姥結(jié)婚時蓋的,有些年頭了,是質(zhì)量上乘的青磚綠瓦和當(dāng)時流行的小窗口設(shè)計。如今站在屋里抬頭看屋頂,能瞧見好幾處光亮,下雨時卻不漏雨,不漏雨就想不起收拾它,人總有這種惰性。東屋是間紅磚平房,窗戶也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