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不僅造成巨大的人員與財產損失,還可能激蕩出隱藏在社會生活中的緊張關系,引發(fā)社會沖突。繁重的救災任務結束后,災后風險管理是各級政府災區(qū)重建和恢復的重要任務。本書從結構、情感和文化的視角切入,通過構建災害背景下社會風險鏈的生成機制,揭示了自然災害破壞能量向社會的轉移過程。防范自然災害社會風險、維護災區(qū)社會穩(wěn)定、盡快使災民恢復有序生產生活,是災后風險管理的核心目標。在救災、安置和災區(qū)重建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應該統(tǒng)籌考慮災民預期管理、基本生活救助、心理創(chuàng)傷恢復以及防范社會風險工作,斬斷自然災害誘發(fā)社會風險的能量集聚和擴散鏈,推動災區(qū)重建工作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高恩新,200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公共管理),F(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MPA項目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急管理、當代中國行政管理。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一項、地方政府委托項目二十多項,在權威或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近二十篇,研究成果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問題:自然災害與社會風險
第二節(jié) 基本概念
第三節(jié) 研究回顧
第四節(jié)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數(shù)據(jù)來源
第二章 理解集體行動與社會沖突
第一節(jié) 社會沖突:概念、誘因與形式
第二節(jié) 集體行動方式選擇與轉型
第三節(jié) 集體行動的暴力轉向
第四節(jié) 集體行動理論適用性
第三章 因果機制與鏈式結構:理解風險轉化
第一節(jié) 社會行為的因果機制
第二節(jié) 科學研究中的鏈式結構
第三節(jié) 自然災害社會風險鏈的理論建構
第四章 自然災害社會風險鏈的結構要素
第一節(jié)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集體行動
第二節(jié) 災區(qū)社會集體行動掠影
第三節(jié) 災害的政治化:災民身份建構與外部歸因
第五章 自然災害社會風險鏈的情感動力
第一節(jié) 情感與集體行動
第二節(jié) 災區(qū)民眾的情感體驗
第三節(jié) “負反饋”:災民與基層政府的情感互動
第六章 自然災害社會風險鏈的文化框架
第一節(jié) 文化與集體行動
第二節(jié) 中國災區(qū)民眾的文化框架
第三節(jié) 文化框架對災區(qū)民眾集體行動的塑造功能
第七章 災害社會風險鏈與風險管理
第一節(jié) 災害情境下社會風險鏈的生成邏輯
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社會風險鏈的管理對策
第三節(jié) 本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