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一部新時代的青春扶貧錄,根植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主要描繪了一幅大苗山地區(qū)脫貧攻堅的美麗畫卷,講述了青年扶貧干部吳圣云運用“互聯網+”思維搭建電商平臺,利用新型媒介推銷特色農產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直播團隊,幫助苗家妹子九秧成為正能量的扶貧網紅大主播,以開發(fā)式、扶智式的方式帶領大苗山夢嗚村村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的故事。故事體現了以吳圣云為代表的脫貧干部深入農村、扎根山區(qū)苗寨、任勞任怨、甘于奉獻的崇高品德,更體現了以吳圣云、九秧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青年緊跟時代步伐,摒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奮發(fā)有為、勇于擔當、敢于拼搏的精神。他們在推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時代浪潮中,用實際行動樹立了青春扶貧新榜樣,打造了青年扶貧新力量,唱響了青春扶貧主旋律!
【本書特點】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本書描寫了在這場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中,年輕的黨員干部和新時代青年肩負使命擔當,他們以堅定頑強的意志,奮發(fā)有為、苦干實干,譜寫出了一曲時代的贊歌,讓青春煥發(fā)出美麗的風采。
作品彰顯“四個自信”。作品中的男女主角是中國千千萬萬扶貧戰(zhàn)士的縮影,他們從腳下的大地出發(fā),沿著中國道路,書寫扶貧事業(yè)的輝煌篇章。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有力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換句話說就是充分彰顯“四個自信”。
作品不僅挖掘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探索可復制的致富模式。作品中的故事源于生活,對生活在致富奔小康路上的老百姓而言,提供了復制和借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品的創(chuàng)作從讀者需求出發(fā),能引領讀者深度閱讀并進行思考。
【本書亮點】
2019 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萬億元,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16.1%,同比增長19.1%;其中,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為13320.9 億元,占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的78%,同比增長21.2%。而全國的電商從業(yè)人員,2019年統(tǒng)計人數超過4800萬,2020年預計超過7000萬,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數量。電商行業(yè),特別是農村電商,為什么在中國發(fā)展得特別快,特別好?為什么能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這里面有很多故事值得去發(fā)掘。打開這本《加油吧,我的扶貧大主播》,作者給您帶來風趣幽默的答案。
P“扶貧夢,青春行”
這是一部新時代的青春扶貧錄
扶貧干部開啟“網絡直播+精準扶貧”的新形式
帶領貧困鄉(xiāng)村脫貧攻堅、共赴小康之路!
P第二屆廣西網絡動漫大賽動漫腳本創(chuàng)作類獲獎作品延伸孵化成果
P樹立青春扶貧新榜樣,打造青年扶貧新力量,唱響青春扶貧主旋律!
小說《加油吧,我的扶貧大主播》講述的是青年扶貧干部打破常規(guī)思維,在推廣發(fā)展優(yōu)質農特產品過程中,因遭遇新冠疫情導致市場陷于困境之后,另辟蹊徑,培育本土網紅,利用新媒體直播帶貨,以扶智式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正能量故事。作品題材新穎,視角獨特,幽默風趣,并帶有深厚的民族風情和地域色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扶貧工作還可以這樣做,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常態(tài),一種十分有效的新形式。在國家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絕對具有開拓者的標桿意義。
——李寂蕩(貴州省作協副主席,《山花》雜志主編,著名編輯家、作家、詩人、翻譯家)
以少數民族地區(qū)為背景,寫的又是苗族同胞的故事,作品很貼近這個背景,貼近這些人物,貼近現實與時代,所以十分接地氣,真實親切,不僅具有很強可讀性,更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讓讀者感同身受,深有體會,同時也更有了文學的自省與自覺。寫扶貧故事,一定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可復制和推廣性。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為歷史存證,將扶貧路上的故事傳遞給更多的讀者,同時也要能引人深思考,具有榜樣力量與借鑒意義!都佑桶桑业姆鲐毚笾鞑ァ纷龅搅。
——石才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詩人)
直播帶貨以它獨特的銷售業(yè)態(tài),尤其在今年的疫情形勢下成為拉動國內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的新動能。描寫運用互聯網思維搭建電商平臺,通過直播帶貨助力脫貧攻堅的作品卻還未多見,小說《加油吧,我的扶貧大主播》恰好成為一個代表性的作品。
為了準確把握人物和故事的脈絡,使作品真正接地氣,獲得最大限度的真實感和現實性,作者深入大苗山山區(qū),實地采訪當地的老百姓,與當地的電商團隊零距離接觸,甚至到網紅主播的直播間進行觀摩,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所以小說讀起來真實可感,對于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描寫也很到位,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適當植入,更增加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及新穎性可讀性,成為文學作品中比較獨特的“這一部”,具有較高的辨識度。
——王迅(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廣西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著名文學評論家)
馬昌華: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柳州市作協委員、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延河》《湖南文學》 《鴨綠江》《廣西文學》《星火》《今古傳奇》《寫作》《花溪》《綠風》《散文詩》《散文詩世界》等 。出版《南漂者·隨風的日子》(小說集)、《桔頌》(長篇小說)等。長篇小說《桔頌》入選中國作協2019年度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
潘。翰邉、編劇,作品《悅來悅樂》入選廣西精品文藝項目,《留學生公寓》入選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工程三年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