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大樓竣工于1935年,為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建造時,依據(jù)不規(guī)則地形,平面作連續(xù)“∽”形設計,這在當時是絕*僅有的,建成后,時稱“亞洲第一公寓”,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等影業(yè)機構,均在河濱大樓建立過機構。
《河濱大樓》為“愛上北外灘”系列叢書之一,本書以建筑、歷史、文化為切入點,用生動、樸實的語言講述這座歷史建筑的故事,圖文并茂,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適讀人群 :大眾 河濱大樓是近代上海蕞大公寓樓,“遠東第一公寓”之美譽。
《河濱大樓》史料翔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河濱大樓的歷史沿革,包括各類機構、團體、文化名人與河濱大樓的關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這一“上海會客廳”中的佼佼者。
作為了解北外灘優(yōu)秀歷史建筑——河濱大樓的窗口,《河濱大樓》值得一讀。
地理社會學常識告訴我們,山環(huán)擋風則氣不散,有水為界則氣為聚。世界上大江大河彎環(huán)入海處,每每就是人類繁衍、都市產生、文明昌盛之地。
浩浩黃浦,波翻浪涌,流經上海城廂東南一帶,緩彎向北,與吳淞江合流之后,又急彎向東,折北流入長江口。黃浦江在上海境域流線,恰好形成由兩個半環(huán)連成的“S”形。于是,這里成為聚人匯財?shù)娘L水寶地。
虹口一帶江面,為江(吳淞江)浦(黃浦)合流之處。二水合力作用,使得這里水深江闊、江底平實,最宜建造碼頭、停泊船只、載人運貨。此地呈東西向。水北之性屬陽,那是陽光燦爛、草木葳蕤、熙來攘往、生機盎然之所在,宜居宜業(yè)宜學宜游。于是,林立的碼頭、興旺的商鋪、別致的住宅、華美的賓館、發(fā)達的學校、美麗的花園、慈善的醫(yī)院,還有各國的領事館,成為虹口濱江一帶亮麗的風景。
虹口濱江一帶,近代曾屬美租界。美、英兩租界在1863年合并為公共租界以后,在功能上有所區(qū)分。蘇州河以南、原為英租界部分,以商業(yè)、金融、住宅為主;蘇州河以北、原為美租界部分,西段(虹口)以商業(yè)、文化、住宅、賓館、領館較為集中,東段(楊樹浦)以工業(yè)較為集中,航運業(yè)則為兩段所共有。
于是,黃浦江在此地的彎環(huán)處,即從南京路到提籃橋一帶,成為上海名副其實的國際會客廳。這里分布了眾多的賓館、公寓、領館,以及教堂、公園、劇院、郵局等公共設施。匯中飯店、華懋飯店、浦江飯店、上海大廈、上海郵政大樓、河濱大樓,外灘公園,英國領事館、美國領事館、俄羅斯領事館、日本領事館、意大利領事館、奧匈帝國領事館、比利時領事館、丹麥領事館、葡萄牙領事館、西班牙領事館、挪威領事館,均薈萃此地。五洲商賈,四方賓客,由吳淞口駛近上海,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一帶風姿各異、錯落有致的樓宇、橋梁與花園。他們離開上海,最后揮手告別的,也是這道風景線。難怪,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于上海城市的明信片上,最為集中的景點也是這些。
本套叢書記述的浦江飯店、上海大廈、上海郵政大樓、河濱大樓,正是上海會客廳中的佼佼者。
浦江飯店(原名禮查飯店)是上海也是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旅館,位置絕佳,設施一流。來滬的諸多名人,包括著名的《密勒氏評論報》的創(chuàng)始人富蘭克林·密勒、主編鮑威爾,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沃爾特·威廉,采訪過毛澤東等中共領袖、撰寫《西行漫記》的美國記者斯諾,美國知名小說家與劇作家彼得·凱恩,國際計劃生育運動創(chuàng)始人山額夫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享有“無線電之父”美譽的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均曾下榻于此。中國政界要人、工商界巨子、文化界名人,頗多在此接待、宴請外賓,諸如民國初年內閣總理唐紹儀、外交家伍朝樞、淞滬護軍使何豐林、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虞洽卿、宋漢章、張嘉璈、方椒伯,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翻譯家鄺富灼,著名防疫專家伍連德,出版家張元濟,等等。上海工部局的總董、董事,上海灘的外國大亨,教會學校的師生,借這里宴客、聚會,舉行畢業(yè)典禮,更是家常便飯。他們之所以選擇這里,因為這里代表上海的門面,體現(xiàn)上海的身份,反映上海的水平。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遭國民黨反動派追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鄧穎超夫婦,也曾在這里隱身一個多月。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是歷史悠久、風格別致、裝潢典雅、國際聞名的高級公寓,一度是上海最高建筑,也是近賞外灘、遠眺浦東、俯察二河(黃浦江、蘇州河)、環(huán)視上海秀色的最佳觀景臺。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是上海接待外國元首的最佳賓館,黨和國家領導人曾陪同外國元首、貴賓,在這里縱論天下大事,細品上海美景。上海大廈是上海歷史變遷的見證。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以后,百老匯大廈一度成為日本侵華據(jù)點。日本憲兵隊特務機構特高課、日本文化特務機構“興亞院”的分支機構設在這里,許多日本高級將領、殺人魔王入住其中,煙館、賭場亦開設其中。這里變成駭人聽聞、烏煙瘴氣的魔窟?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上海辦事處、一批美軍在華機構相繼遷居其中,一大批外國記者居住于此,法國新聞社、美國新聞處、經濟日報等也搬了進來,使得這里成為與西方世界聯(lián)系最密切的地方。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蔣經國是在這里舉行他離開上海前最后一次會議。上海的最后解放,也是以百老匯大廈回到人民手中為標志的。
上海郵政大樓是上,F(xiàn)代郵政特別發(fā)達的標志。郵政是國家與城市的經脈。近代上海是我國現(xiàn)代郵政起步城市,全國郵政樞紐之一,也是聯(lián)系世界的郵政結點之一。郵政大樓規(guī)劃之精細,設計之精心,建筑之精美,管理之精良,名聞遐邇。聳立在正門上方的鐘樓和塔樓,塔樓兩側希臘人雕塑群像,蘊含的深意,更增添了大樓的美感與韻味。這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我國早期自建郵政大樓中的僅存碩果,其歷史價值無可比擬。郵政大樓矗立北外灘,其功能與航運碼頭相得益彰,航郵相連,增強了這一帶樓宇功能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的整體感。至于發(fā)生在大樓里、與現(xiàn)代郵政有關的故事,諸如郵票發(fā)行、業(yè)務拓展、人事代謝,更是每一部中國近代郵政史都不可或缺的。
河濱大樓是近代上海最大公寓樓,商住兩用,高8層,占地近70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有“遠東第一公寓”之美譽。業(yè)主為猶太大商人沙遜,整幢建筑呈S造型,取Sassoon的首字母,可謂匠心獨具。大樓建筑宏敞精美,用料考究,塔樓、暖氣、電梯、游泳池、深井泵、消防泵等各種現(xiàn)代設施一應俱全。樓里起初居住的多為西方人,內以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國人居多!都~約時報》駐滬辦事處、米高梅影片公司駐華辦事處、聯(lián)合電影公司、聯(lián)利影片有限公司、日華蠶絲株式會社、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等中外企業(yè)、機關團體、公益組織,最早在樓內辦公。抗戰(zhàn)勝利以后,上海市輪渡公司、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中國分署、聯(lián)合國駐滬辦事處、聯(lián)合國國際難民組織遠東局等,也在此辦公。20世紀50年代起,上海中醫(yī)學院在樓內創(chuàng)立,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曾設診室于此,而眾多文化名人入住樓內,更使得這里的文化氛圍益發(fā)濃厚。
虹口是海派文化重要發(fā)源地、承載地、展陳地。新時代虹口,正在繪制新藍圖。經濟發(fā)達、科技先進、交通便捷、文化繁榮、環(huán)境優(yōu)美,是虹口人的愿景。深入發(fā)掘、研究、闡釋虹口豐厚的文化底蘊,擦亮虹口文化名片,是虹口愿景的題中應有之義。虹口區(qū)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本套叢書撰稿人,均多年從事上海歷史文化研究,積累豐厚,治學嚴謹。這四本書,都是第一次以單行本方式,獨立展示每一座地標建筑的文化內涵。相信這四本書的出版,對于人們了解北外灘、欣賞北外灘,一定能起到知其沿革、明其奧妙、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作用。
會客廳是綻放笑容、釋放熱情、展陳文化的場所。這四本書,就是虹口四座大樓向八方來客遞上的一張寫有自家履歷的名片。
熊月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著名歷史學家,長于上海史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上海城市史》學科帶頭人,對上海城市史的研究為推動上海城市文化的沉淀和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彭曉亮,歷史學碩士,上海市檔案館副研究館員。
長期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海城市史、檔案史料編纂、近現(xiàn)代人物日記書信整理研究,主要成果有《周作民日記書信集》《錢新之往來函電集》《從工部局大樓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廈》(作者之一)等,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及澎湃新聞網等發(fā)表文章多篇,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社科課題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