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哲學回到世間人際的情感中來,讓哲學回到日常生活中來。本書凸顯思想線索與思想觀點,意在以轉換性創(chuàng)造,融中國傳統(tǒng)、康德、馬克思于一爐,使哲學從西方主流中脫身出來,走出語言,走向心理。
李澤厚先生這本耐人尋味的哲學談話錄,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是舉重若輕的,常常幾句話就點到要穴,尤其適合對哲學和人生意義感興趣的年輕人閱讀。
我提“人(我)活著”“如何活”“為什么活”“活得怎樣”正是緊接著康德提的“人是什么”。所以我提出“人類視角,中國眼光”。人到底是怎么活到今天的?中國這么
大的時空實體能生存下來,道理在哪里?這一巨大時空實體能為人類提供不同于西方哲學的思考嗎?例如,在政治哲學上,能否提出“樂與政通”“和諧高于正義”,即不把理性的最后審判而是把身心、人際、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最后的制高點呢?
我自以為不像他們那樣從“禮”“仁”“德”“道”“理”“氣”等古代文獻和范疇出發(fā),不是從“子曰詩云”出發(fā),而是從這個民族生存延續(xù)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樣一個巨大“時空實體”何以可能與問題何在出發(fā),從這樣的角度去探討“中國古典思想”,去看孔、孟、老、莊、荀、韓、程、朱、陸、王。我重視的是儒學的“神”而非“形”,首先是從民族生存發(fā)展,而不是從文本、觀念、范疇、人物出發(fā),這大概就是我不同于“國學派”的地方。
我認為,后現(xiàn)代到德里達,已經(jīng)到頭了,應該是中國哲學登場的時候了。當然還早了一點,但可以提提。 我先喊一聲,愿有志者、后來者聞雞起舞,競創(chuàng)新思,卓爾成家,走進世界。那么,我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后記”中說的想要“為王前驅”的意愿,也就可以實現(xiàn)了。
我的哲學構想,和國內的思潮沒有太大關系,但和世界的思潮有關系。人類走到這地步,個人也走到這地步,人不能不把握自己的命運了。人的孤單、無聊,人生的荒誕、異化,都達到空前的程度。在這樣的時候,我提出“情本體”,可以說是世界性問題使然。
至于未來人類的走向,這是我所不能回答的大問題。說兩點期待吧:第一,希望未來腦科學有突破性進展,使人類更清楚地了解人性和自己;第二,怎樣走自己的路,如何“知命”和“立命”,這個問題未來的腦科學也解決不了,這是個哲學問題,今天相當突出,關乎人類、民族和個體的前景,我期待中國當代哲學對此做出貢獻,登場世界。
李澤厚,1930年6月出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家,在哲學、思想史、倫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均有重大建樹。195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1988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國,先后任美國、德國等多所大學的客席講座教授。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入選世界權威的《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
主要論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思想史三論”、“美學三書”、《論語今讀》《己卯五說》《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由巫到禮 釋禮歸仁》《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倫理學新說述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