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記錄20世紀留學生活的小書,集中展現(xiàn)人文學者的留學記錄。雖然他們所學不同,如文學、歷史、哲學、法學、社會學、美術(shù)、語言,皆有各自學科的特點;但負笈遠行時的共性也都存在于各自的文字間。
本書編選反映“留學時代”的文章25篇,除對訛脫倒衍做基本的修訂外,也保留了個別人名、地名上的民國表達習慣。
編者希望編出一本晚清以來的海外留學生的心史。不求為歷史留下史料,不求為學院化的研究提供資料的索引,只想圍繞“我的留學時代”這個概念,來形成一本可供大眾閱讀的人文讀本。
希望這樣一本小書,在今天依然是一“出國熱”的時代中,能對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起到一點鼓勵的作用。
清“西學東漸”之風甫開
,20世紀的中國恐怕就進入
到了“西風烈”(馮友蘭語)
的時代。且不論留學東洋與
留學西洋者的差異、隔閡,
甚至門戶之見,單就從容閎
將第一批留美幼童送到大洋
彼岸開始,百年來跨洋過海
的一代代學人,都在我們的
文明史上先后留下過自己求
學求知的足跡。正是有了他
們,才使得中西學術(shù)交流、
文明溝通具備了文化基礎(chǔ),
才使得中國人“建設(shè)一個富
強文明的現(xiàn)代化國家”的奮
斗目標,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
從大陸到海洋,中國人在“
留學時代”中,形成了新的
思想交鋒,如中西之辨、傳
統(tǒng)與現(xiàn)代、“沖擊-回應(yīng)”與“
內(nèi)在理路”等話題,都在他
們的思想和行動中,得到不
同程度的體現(xiàn)。這里面有無
數(shù)的故事,有欣喜,有悲傷
,有些被記錄下來,而更多
者恐怕已經(jīng)永遠被埋入歷史
的塵土。
本書就是這樣一本記錄
20世紀留學生活的小書,集
中展現(xiàn)人文學者的留學記錄
。雖然他們所學不同,如文
學、歷史、哲學、法學、社
會學、美術(shù)、語言,皆有各
自學科的特點;但負笈遠行
時的共性也都存在于各自的
文字間。他們無不需要克服
語言和心理上的困難,努力
適應(yīng)國外學習的方法與節(jié)奏
。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學問
,世人多有誤解,蔣夢麟在
本書中就公允地談到“中國
的傳統(tǒng)教育似乎很褊狹,但
是在這種教育的范圍之內(nèi)也
包羅萬象”,一個傳統(tǒng)的學
者,“具備學問的廣泛基礎(chǔ)”
。而出國留學之后,學習者
會受到西方某一學科較為完
整的訓練,在組織性較強的
學習過程中(趙一凡),會
得到很大的思維與實踐鍛煉
。正如浦薛鳳留學時的老師
所言:“我是推人下水,讓
你們自己學習游泳,浮沉不
管!绷魧W前后的學習,大
概是在“博中有精”、“專而
又廣”的狀態(tài)中進行。這樣
的學習經(jīng)歷,在本書的種種
留學故事中屢見不鮮,作者
們想必也都受益匪淺。
本書編選反映“留學時代
”的文章25篇,除對訛脫倒
衍做基本的修訂外,也保留
了個別人名、地名上的民國
表達習慣。希望這樣一本小
書,在今天依然是一“出國
熱”的時代中,能對讀者,
尤其是年輕的讀者,起到一
點鼓勵的作用。借用錢鋼先
生的話說,那些“留學時代”
的故事,給我們提供了“活
生生的人格化的奮斗象征”
。
由于我們見聞有限,未
能獲得一些文章作者或其家
屬的聯(lián)系方式,因而無法事
先獲得他們的允諾,請作者
或其家屬鑒諒。并請見書后
示知聯(lián)系辦法,以便奉寄樣
書與稿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2年6月
周作人(1885-1967),著名作家、翻譯家,被譽為“現(xiàn)代美文之王”。
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
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影響深遠,風行海內(nèi)外。其隨筆散文創(chuàng)立了中國美文的典范,魯迅評價“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胡適贊嘆“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周作人傾心翻譯的《枕草子》,盡顯原作的靈性與機趣,是公認的經(jīng)典譯本。
《民報》社聽講 周作人
負笈西行 蔣夢麟
牛津的書蟲 許地山
在康奈爾的幾年 趙元任
四年美國自由教育 蔣廷黻
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志摩
愛丁堡大學中國學生生活概況 朱光潛
游學美邦(節(jié)選) 浦薛鳳
巴黎學子 常書鴻
雅典城美國古典學院 羅念生
海德貝格記事(節(jié)選) 馮至
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節(jié)選) 龐薰琹
我與魯汶大學法學院 周枏
留英記(節(jié)選) 費孝通
學習吐火羅文 季羨林
哈佛七年 周一良
在牛津 楊憲益
我在耶魯?shù)臅r候 李賦寧
公費留學到巴黎 吳冠中
耶魯談往 夏志清
雜憶留蘇 江平
在哈佛聽課 李歐梵
哈佛的一天——知識的拾穗 吳詠慧
哈佛教我一個“變”字 趙一凡
致陳思和老師——談美國大學教育 宋明煒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