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一共分3大章節(jié),章:青瓷序曲,從龍泉青瓷的歷史人文維度徐徐鋪陳,可以在時間深處與古代的文人高士隔世相通。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二章:青瓷交響,本章通過非遺使者周曉峰、龍泉青瓷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張晞、青瓷藝術大家嚴衛(wèi)恩等人的多重視角,展開關于青瓷文化的隔空對話,如同交響,不絕于耳。第三章:青瓷詠嘆,青瓷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審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學思想,客觀上也促進了宋代青瓷的發(fā)展。南宋時龍泉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讓龍泉青瓷的發(fā)展達到,前后輝煌了數(shù)百年。
本書從兩位作者在龍泉親身體驗柴燒的經歷出發(fā),把龍泉地區(qū)的青瓷文化的前世今生呈現(xiàn)出來,全文整體結構完整,文字流暢輕松,閱讀性強;含青瓷等科普性知識。
我愿意被赤焰焚燒,
當我被捏成型,
披上釉之衣,
送進窯口的那一刻,
我不知道會被燒成什么樣貌,
但我知道,
從出窯的那一天起,
我從隨風飛揚的塵土,
轉成了千年不朽的真身。
致龍泉柴窯青瓷
1975 年,韓國西南新安海底打撈出一艘元代沉船,兩萬多件瓷器中,竟然有一萬兩千余件是龍泉青瓷。鄭和下西洋時,龐大無匹的船隊里裝載著大量中國的物產,其中就有龍泉青瓷。顯然,龍泉青瓷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交流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2009 年,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全球至今入選的陶瓷項目。原國際陶瓷學會主席珍妮特 曼斯菲爾德女士盛贊龍泉青瓷完美無瑕的釉面已成為世界陶瓷的標桿,是全世界美的瓷器。
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頂層貴賓廳陳列的瓷品就是龍泉青瓷。龍泉瓷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均有陳列和收藏,并被定為國禮。
現(xiàn)今,包括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官博物院等全球的博物館以及不勝枚舉的私人藏館都有龍泉青瓷,并視為珍寶。
對于當代年輕人,追求層出不窮的潮流時尚,少有關注龍泉青瓷,但也確有癡迷于此的人,李心源就是這樣一位"重度發(fā)燒者"。
十幾年前,我次去龍泉,一近芳澤,卻難以忘懷,以后又去多次,我在當?shù)氐囊晃坏茏油醪,他熱愛故土,為傳播青瓷文化不遺余力,他每次都陪著我,一同親近那里的淳樸民風、村酒鄉(xiāng)菜、如古風物。
龍泉在浙江西南部,與閩贛接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文昌盛,一劍一瓷馳名中外,所以也稱"劍瓷龍泉"。由于受地質新構造運動的影響,龍泉成為浙江海拔山地地貌之一,境內山脈綿亙,植被豐茂,著名的鳳陽山、昴山、披云山等,山疊嶂,水縱橫,崖峻壁峭,云氣冥晦,山黛云白,氣象萬千。
初抵龍泉,我就為青瓷驚艷,在青瓷一條街上流連踟躇,求器問具,以后家中不乏青瓷茶具、筆洗、擺件,但終究一瞥而過而未入其門,而本書的主人公心源君則不同,他是一位商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十二年前,他被龍泉青瓷一擊而中,一眼入心,從此沉溺其間,不可自拔。我相信他與龍泉青瓷有著很深的前緣。
于是,他去龍泉燒柴窯,耗時耗力耗錢,先后十數(shù)載,與柴窯人聚首躍足,樂在其中,留下了他一生中一段難忘而別具意味的經歷,也帶給我們許多動人的故事。
現(xiàn)代制瓷因為工業(yè)化的緣故,通常都是氣窯或電窯,柴密完全是傳統(tǒng)燒制技藝,既費工費料又費時費神,現(xiàn)在很少再有人燒了。氣電窯因燒制溫度和空間的穩(wěn)定可控,經濟上是合算的,但產品的藝術性就差了不少,哪怕坯胎出自大師之手,經氣電窯燒制,也只能是"人工"而非"天工",柴窯的魅力正在于不可知而可期,令癡迷者不能自拔,心向往之。
"天工"之物正是人類審美意趣的奧妙所在,正像書法在當代已經不再是交流載體的時候,依然魅力不減,因為它進入了藝術的審美范疇。瓷器可以日用,因此需要大量的工業(yè)化生產,而作為對歷史文化和審美的追求,柴窯的意義正在于此。
古瓷都是柴窯燒制的,一聲 "開窯了",讓燒窯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成品率不高,你本期待的常常不如人愿,而因窯變成為巧奪天工佳品的卻能令人驚嘆不已,每一次都會有,摩掌著這樣的寶貝,再多的勞苦辛勤在那一刻也煙消云散了。
澗水松風伴獨吟,茶鼎書香午夢回。
心源君愛茶道、香道、古玩物件,好讀書,穿中式服裝,似乎與我們相隔一個時代,我想一個人的喜好都是有關聯(lián)的。他平時貌似一本正經,不茍言笑,甚至有些木訥,但他心里一定在想著什么,不知道。時常我們一起嬉說聊天,他反應略鈍,當他回過神來時,總在幾秒鐘之后,"噢噢"二聲,如夢初醒,此刻話題趕話題,已經轉入另一個路口。遇口角交鋒常常處于下風,他"嘿嘿"二聲干笑,聊作自嘲。日本作家渡邊淳一著有《鈍感力》一書,鈍感未必是缺處,往往正是另一種獨特的品質,下足笨功夫,專注而心無旁騖,它可以助力成就一件常人難以達成的事! 正所謂"聰明外露者德薄,拙訥內斂者道近",正是這種"拙",讓我相信這類人內心對一件事情的執(zhí)著,在心源君也有可能抵近青瓷的"神明"。
對于心源君與龍泉青瓷的因緣,我感覺他是插足的"第三者",當然,這樣的第三者是很受龍泉青瓷藝人歡迎的。龍泉的青瓷人與青瓷的關系猶是結合多年的"夫妻",青瓷從業(yè)者一開始感覺娶到了一位絕色佳人,為此興奮不已,然而日久了也就以為常,要憑此謀生,情感和審美退到了其次。而心源君因驚艷青瓷,發(fā)了"重度的燒",又與之有一定的距離,從而產生了不可療愈的"情愛",距離產生美,看得真切,欲罷不能。就像戲曲票友,因為愛得深,愛得純粹,沒有功利心,無心插柳,反而柳成蔭,蓋過了不少以此謀生的從業(yè)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興趣愛好真是好老師,如果把興趣愛好發(fā)展到癡迷的境地,不成事也難。
某一天,心源君向我表達出書的想法,希望有十年出版經歷的我?guī)椭鲋\劃策,我慨然應允。于是我與女作家吉洺莉談了,希望由她來執(zhí)筆。十幾年前洺莉送過我一本她寫的關于茶事的書,文字清新,文筆流暢,一直有印象。當我把心源君在龍泉燒柴窯故事轉述,她顯得很有興致,覺著這是一個合她心意的選題,于是她開始了長達數(shù)年的與心源君和龍泉青瓷的糾葛。因為是圖文版,我又找來了古遠和他的《首席 ELITE》團隊,他們對圖文設計很有經驗,在文字和圖片成稿的時候,由他們完成整個書籍的裝幀設計。所愿已成,就是呈現(xiàn)面前的《我在龍泉燒柴窯》。
龍泉青瓷在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那是中華文明一個昌盛的朝代,從廟堂到世俗,文事興盛,留給后世無窮追憶。如果你家藏一件宋瓷,哪怕是"哥、官、汝、定、鈞"窯品的碎片,也是值得供于案幾,發(fā)思古之幽情的。
倘若可以穿越中國古代的某個朝代,那我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宋代∶去清明上河圖里的汴梁趕集,去那里的酒肆茶樓醉酒飲茶,談天說地,賦詩唱和,說不定會與歐陽修、周敦頤、王安石、蘇東坡、范仲淹、曾鞏、晏殊、張擇端、黃庭堅等相遇,當然酒茶之器必定選用龍泉青瓷。
正是這千年風雅令心源君著迷,我也因此認為找到了他去龍泉燒柴窯的緣由。
千百年過后,一切歸于塵土。當厚沉的土地里不經意掘出的一塊青瓷碎片,輕輕一抹,泥塵拂去,梅青粉翠,嬌艷如昨。青瓷勝似美玉,青瓷從未離開人間。
是為序。
王仁定(大商學院院長) 2021年2月12日
吉洺萩,蘇杭人士,自由作家,茶文化講師,企業(yè)文化和品牌管理顧問。自幼喜茶,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大地自然之生活方式,深入國內外茶區(qū)采訪學習,也去德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做過茶文化推廣。2007 年曾受南方日報出版社邀請出版《綠茶地圖》。多年來也陸續(xù)在一些媒體有文字和音頻洺萩茶話專欄。
李心源,龍泉青瓷文化傳播者,東方閑雅生活的擁躉,上海觀省文化公司與本心源機構的創(chuàng)始人。聯(lián)合國人類非遺龍泉窯柴燒技藝的傳播者,誓愿通過非遺文化的堅守與發(fā)揚,為傳統(tǒng)古村落的保護和傳承貢獻微薄之力。
6 序
10 導語
13 章 青瓷序曲
從龍泉青瓷的歷史人文維度徐徐鋪陳,可以在時間深處與古代的文人高士隔世相通。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4 魂牽夢縈山水窯
24 陳萬里與龍泉青瓷
50 究竟泥土,何謂尚玉
62 龍窯柴燒的魅力
81 第二章 青瓷交響
本章通過非遺使者周曉峰、龍泉青瓷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張晞、青瓷藝術大家嚴衛(wèi)恩等人的多重視角,展開關于青瓷文化的隔空對話,如同交響,不絕于耳。
82 非遺使者周曉峰
106 寶溪之子張晞
124 形自神來嚴衛(wèi)恩
140 葉碧泉的量子糾纏
155 第三章 青瓷詠嘆
青瓷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審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學思想,客觀上也促進了宋代青瓷的發(fā)展。南宋時龍泉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讓龍泉青瓷的發(fā)展達到,前后輝煌了數(shù)百年。
156 文房里的青瓷世界
174 美器的承載
196 心源的人文情懷
202 后記一
204 后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