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當地文化實踐的理論范式、重要議題和典型個案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闡述,總結日常生活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模型,梳理大眾文化的學術研究史,反思早期大眾文化學說,批判后現代大眾文化激進理論,探討社會身份建構的文化轉向問題,剖析當代社會的休閑娛樂活動和消費形式,構建出一幅當代日常生活的文化地形圖。
本書關注的是一種文化和日常生活理解及其對當代文化實踐的影響,對于讀者了解后現代文化具有一定的意義
事實證明,日常生活比大多數社會學概念更難界定。 費瑟斯通(Featherstone)
也許對社會學家、媒體與文化研究者來說,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根本的一點在于其概念的多義性。正如費瑟斯通觀察到的,日常生活似乎是一個剩余范疇,可以將一切脫離有序思維的惱人碎片歸入此類。理論家在試圖將日常生活概念化時所面臨的第二個迫切問題在于其表面上所呈現出的普通性,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與熟知的、理所應當的、普遍感受的等特點相聯系。因此,日常生活研究需要使個人活動符合實踐知識與規(guī)則的必然要求,而這些日;顒佣嘣漠愘|性與系統(tǒng)性的缺乏使其很少能夠在理論上獲得明確說明。不過,也正是由于日常生活的內在合理性,才使它能夠成為社會研究的對象。在關于社會創(chuàng)建中文化與結構之間相互作用的持續(xù)性論爭中,日常生活作為這種交互影響發(fā)生的現實場所變得重要起來。如此一來,社會理論家越來越多地將日常生活作為一種分析模型,嘗試對社會形成進程作出巧妙理解。
安迪·本尼特,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人文、語言與社會科學學院文化社會學專業(yè)教授,格里菲斯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加拿大布魯克大學,英國薩里大學、肯特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與杜倫大學等多所高校,是耶魯大學文化社會學中心研究員、國際流行音樂研究協會(IASPM)英國與愛爾蘭分會主席、芬蘭青年網絡研究國際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研究、媒介研究與音樂研究。著述頗豐,獨著《流行音樂與青年文化》(Popular Music and Youth Culture, 2000)、《流行音樂文化》(Cultureof Popular Music, 2001)等,與理查德·彼得森(Richard A. Peterson)合著《音樂場景》(Music Scenes, 2004)等。
張丹旸,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從事文藝理論學習與研究。發(fā)表《文學物性的彰顯與文獻箋注批評的復歸》《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三元辯證法》《試論國學的話語譜系和多元系統(tǒng)》等論文多篇,參與翻譯德里克·阿特里奇《文學的獨特性》等譯著多部。
導論 日常生活的難題
部分 日常生活與社會理論
章 大眾文化論爭
一、孕育了一種變化無常的文化?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遺產
三、日常生活與文化研究
四、結論
第二章 后現代主義
一、定義后現代主義
二、符號與所指
三、超現實
四、后現代身份
五、后現代性與社會
六、后現代主義理論批評
七、后現代性還是反思現代性?
八、結論
第三章 文化轉向
一、日常生活與文化生產
二、積極受眾
三、消費主義與生活方式
四、日常生活中的地方性與全球性
五、日常生活審美化
第二部 分日常生活文化地形
第四章 媒介與新媒介
一、媒介文化
二、電視
三、印刷媒體
四、另類媒體與小眾文化
五、網絡
六、結論
第五章 時尚
一、時尚作為一種日常資源
二、西美爾與凡勃侖論時尚
三、時尚與青年
四、時尚與女性氣質
五、時尚與男性氣質
六、二手物品與復古時裝
七、時尚與民族認同
八、結論
第六章 音樂
一、音樂與日常生活
二、場景、共同體與亞文化
三、音樂與青年
四、音樂與民族認同
五、音樂與酒吧文化
六、音樂與都市聲音景觀
七、音樂與廣告
八、音樂與一代人
九、音樂與舞蹈
十、結論
第七章 旅游業(yè)
一、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二、旅游業(yè)與晚期現代性
三、旅游者的邂逅
四、旅游業(yè)與生活方式
五、反對周游世界者與后-旅行者
六、另類旅游
七、背包客與自助游
八、結論
第八章 非主流文化
一、技術統(tǒng)治與非主流文化革命
二、土地回歸運動
三、巫術、異教徒和神秘力量
四、超自然力量
五、不明飛行物與外星生物遭遇者
六、身與心
七、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