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邊境山區(qū)是一個集民族、邊境、山區(qū)、貧困為一體的具有典型性的區(qū)域,是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qū),是藏彝走廊三江流域的核心地區(qū),也是貧困程度深的地區(qū),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里被確定為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
本書對滇西邊境山區(qū)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應進行了深入調查,構建了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應的評價標準與效應分析的理論框架,同時基于實際調研獲得的滇西邊境6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鄉(xiāng)村的手資料,對6個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應進行了定量與定性分析。通過分析發(fā)現,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提升效應明顯,但減貧效應不佳且出現區(qū)域性差異。并對產生減貧效應不佳、區(qū)域性差異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各地要素稟賦的異質性與政策同一性的矛盾。第二,政策實施機制對產業(yè)發(fā)展的作用較小。第三,這些地區(qū)本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低會隱性地抵消部分政策效應。后,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優(yōu)化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對策與建議。
王艷,1977年出生,云南昆明人,西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地區(qū)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
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主持國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資助項目1項,主持四川省教育廳項目1項,主持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項目3項,參研國家、省部級項目、廳局級項目數十項;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成果被國家民委鑒定為優(yōu)秀成果;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001
1.2 研究對象與關鍵概念的界定 006
1.3 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 020
1.4 可能的創(chuàng)新與研究的不足 024
第2章 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問題:綜述與評論
2.1 國內研究綜述 027
2.2 國外研究綜述 039
2.3 簡要評述 042
第3章 相關理論與分析框架
3.1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理論基礎 043
3.2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應評價的理論基礎 053
3.3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應分析的理論框架 057
第4章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目標與內容分析
4.1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產生過程 063
4.2 涉及6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鄉(xiāng)的扶持政策體系梳理 064
4.3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目標與內容 068
4.4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實施機制分析 070
4.5 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特點分析 071
第5章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實踐分析
5.1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范圍 074
5.2 戶撒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 075
5.3 三臺山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 077
5.4 西山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 079
5.5 獨龍江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 080
5.6 匹河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 083
5.7 河西鄉(xiāng)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 084
5.8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實施情況的對比分析 085
第6章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效應評價
6.1 構建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應的評價指標 091
6.2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提升效應評價 093
6.3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減貧效應評價 098
6.4 小結:提升效應明顯,減貧效應不佳且有差異 100
第7章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減貧效應差異化的原因分析
7.1 要素稟賦及其結構變化的對比分析 106
7.2 要素稟賦比較優(yōu)勢的對比分析 115
7.3 產業(yè)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的對比分析 122
7.4 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與比較優(yōu)勢符合度分析以德宏州3個鄉(xiāng)為例 152
第8章 滇西邊境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減貧效應不佳的原因分析
8.1 要素稟賦的異質性與政策的同一性的矛盾 185
8.2 扶持政策促進產業(yè)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作用較小 188
8.3 經濟發(fā)展的原有水平抵消了政策的部分效應 192
8.4 社會發(fā)育程度較低減弱了政策效應 195
第9章 優(yōu)化人口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對策與建議
9.1 政策制定力求精準化,實現因地施策 199
9.2 加大產業(yè)扶持力度,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 202
9.3 重點培育有效市場,加速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204
9.4 加快社會資本積累,提升社會資源稟賦 210
參考文獻 / 215
后 記 / 227
附 錄 /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