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新時代背景下,探索法律社會學基本理論、發(fā)展演變及其新趨勢,提出法律社會學新的研究目標、內容與思路方法。在具體內容上,闡述法律與民間法的良性互動、法律轉型與文化變遷、法律治理與政策治理關系的基本理論及實踐中的新問題,著力探索法律創(chuàng)新與道德進步、貧困治理、社會整合、權益維護的關系機理及實踐建議,*后提出和研究我國法律有效運行的社會機制的系統構造思路。作為回應我國社會發(fā)展中現實問題的法律社會學,作者綜合運用比較分析、跨學科交叉研究、規(guī)范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等方法,對本書進行了理論視野和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進而形成了我國法律社會學理論與實踐應用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成果。本書總體思路獨特,將全面依法治國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精神充分融入寫作內容中,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現實需要,確定核心觀點,服務于我國法治與社會發(fā)展對法律社會學的新需求。本書在充分吸收多學科新研究成果的同時,又自成邏輯體系,適合不同專業(yè)學科讀者閱讀參考。同時每章配有一定數量的思考題與重點推薦文獻,以便讀者更好地把握各章節(jié)內容。
1.總體思路獨特。注重問題聚焦和理論闡述的精細性、具體性和時代性,以克服既有法律社會學體系龐雜和過于抽象和概括的局限性,從而使理論闡述更為系統,理論觀點的現實實踐應用性更強。2.結構體系獨特。有效回應全面依法治國的建設的現實需求,以克服現有法律社會學結構主要受到國外影響,而未能緊密結合我國現實需求的局限性。如在注重基礎理論問題分析闡述的同時,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快民生法律制度的建設要求。著力分析探索我國在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扶貧及慈善等方面法律社會學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建設需求提供有效理論建議。3.研究方法的獨特。一是注重多學科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支持,包括福利哲學、福利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新成果,更有效體現法律社會學的學科交叉特點。如福利社會學是一門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社會福利與社會關系的分支學科,對于社會福利法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二是突破傳統法律社會學主要停留基本理論與原則研究局限性,注重將理論與實證緊密結合,包括運用實地調查、案例分析及其他數據材料等手的實證材料,探索和回答我國法律社會學的新實踐問題。4.核心觀點獨特。目前我國法律社會學核心觀點主要受到西方法律社會學理論觀念的影響,對我國現實理論需求結合不足。在本教材寫作中,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化精神充分融入到寫作內容中,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現實需要,確定核心觀點,服務于我國法治與社會發(fā)展對法律社會學的創(chuàng)新需求。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要求和全面部署,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即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一。上述政策精神為新時代的法律社會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時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法律社會學教學與研究,也為這一學科提出新的教學重點和研究議題。目前國內外已存在多種版本的法律社會學教材,各教材內容側重點雖有不同,但總體上看,多側重于基本理論的分析,對現實問題的回應性及應用性的重視尚且不足,尤其是在社會學知識融入與運用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教材試圖進行新的寫作與探索,突破既有教材的局限性,通過總體思路、內容結構體系及寫作方法上的系列創(chuàng)新,實現法律社會學理論與應用的有機結合。全書共有九章:章為法律社會學基本理論,包括新時代背景與法律社會學創(chuàng)新,法律社會學概念的界定與再識,法律社會學發(fā)展演變與新趨勢,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新目標及其思路。第二章分析論述法律與民間習慣法的良性互動關系,包括法律概念及相關疑難問題解析,民間習慣法的現實價值及其局限性,國家法與民間習慣法的良性互動。第三章分析研究法律治理與政策治理的關系,包括政策的含義及相關概念,法律與政策的一般關系理論,法律治理與政策治理的互動融合及其實踐路徑。第四章探索法律轉型與文化變遷的關系,包括文化的含義與我國文化現狀,文化與法的一般關系理論,法律轉型與文化變遷良性互動的實踐路徑。第五章探索法律創(chuàng)新與道德進步的關系,包括道德的含義及相關基本問題,法與道德關系的一般理論,法與道德的沖突及解決方式,以法律創(chuàng)新促進道德進步的實踐路徑。第六章分析論述法律創(chuàng)新與貧困治理的關系,包括貧困及其治理實踐的演變,我國的貧困問題及其法治需求,我國反貧困立法存在的問題及根源,以法律創(chuàng)新促進貧困治理的路徑選擇。第七章研究探索法律創(chuàng)新與社會整合的關系,包括社會整合的含義及我國面臨的社會整合問題,法律在社會整合作用中的特殊優(yōu)勢與路徑選擇。第八章分析研究法律創(chuàng)新與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關系,我國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含義與重要意義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探求弱勢群體權益的維護路徑。第九章是對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系統構造的探索,包括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含義與重要意義,現實問題、根源及創(chuàng)新構造等內容。本書的寫作出版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學術價值、文化功能和社會作用。為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積極的理論建議和具體的實踐策略路徑;豐富和創(chuàng)新法律社會學的基本思路與知識體系,有效拓展該學科的研究視野和問題領域,有效促進法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能夠為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及其他專業(yè)學習法律社會學提供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系統理論和知識體系,使讀者獲得新思維啟發(fā),準確把握法律社會學前沿理論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能夠為相關政府部門對法律社會學有關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直接參考,提供有效解決應對思路,同時為相關立法制度的創(chuàng)新完善提供有益啟發(fā)。總體看,本書的寫作既合理吸收了現有教材的創(chuàng)新成果,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書緊密結合現實法律社會學的理論與應用需求,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及前沿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性系統闡述,以有效回應我國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及全面從嚴治黨對法律社會學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需求;同時將主編及參編者近年相關研究新成果系統融入本教材寫作中,以實現教材內容體系與觀點的系統性、前沿性和深入性。本書注重多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的交叉運用,特別注重實證分析與新理論視角的結合,不僅便于探索相關新問題并得出新研究結論,而且使內容邏輯結構更加完整和清晰,有效地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
19801984年,鄭州大學本科階段學習;19891992年,華中師范大學碩士階段學習;20072009年,華中科技大學博士階段學習;2000年以來華中科技大學任教。近年來曾在《社會保障研究》(北京)、《中國行政管理》、《鄧小平理論研究》、《法商研究》、《中國社會保障》、《社會科學》(上海)、《社會主義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寧夏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6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新華文摘》等刊物全文轉載或轉摘,多篇獲獎。參與或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1項。出版學術專著5部。
章 法律社會學基本理論/001
節(jié) 新時代背景與法律社會學創(chuàng)新/002
第二節(jié) 法律社會學概念界定的評述與再識/003
一、法律社會學概念界定的選介與分析/003
二、法律社會學概念界定的創(chuàng)新嘗試/005
第三節(jié) 法律社會學的發(fā)展演變與趨勢分析/006
一、國外法律社會學演變分析/006
二、國內法律社會學演變分析/009
三、我國法律社會學發(fā)展的趨勢/011
第四節(jié) 法律社會學創(chuàng)新研究目標與方法/014
一、研究目標/014
二、研究方法/018
第二章 法律與民間習慣法的良性互動/023
節(jié) 法律與民間習慣法的概念及基本關系/024
一、法律的概念分析/024
二、法律的兩種理論模式/025
三、民間習慣法的概念及其與國家法的關系/027
第二節(jié) 民間習慣法的現實價值及其局限性/028
一、民間習慣法的現實實踐價值/028
二、民間習慣法的局限性/033
第三節(jié) 國家法與民間習慣法良性互動實現途徑/034
一、立法中與民間習慣法良性互動/034
二、法律運用與民間習慣法良性互動/040
第三章 法律治理與政策治理/045
節(jié) 政策的含義及相關概念/046
一、政策的含義/046
二、社會政策的含義/057
三、社會政策、公共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共性與差異/060
四、政策、制度及法律關系/065
第二節(jié) 法律與政策的一般關系理論/067
一、法律與政策的一致性/068
二、法律與政策的差別性/069
三、法律與政策的關聯性/070
第三節(jié) 法律治理與政策治理的互動融合及其實踐路徑/072
一、政策與法律的互動性/072
二、法律治理與政策治理互動融合的實踐路徑/075
第四章 法律轉型與文化變遷/081
節(jié) 文化的含義與我國文化現狀/082
一、文化的含義/082
二、文化方面財政資金投入現狀/084
三、文化與社會治理的融合現狀/084
四、文化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086
第二節(jié) 文化與法的一般關系理論/087
一、文化對法的影響/087
二、法對文化的影響/094
第三節(jié) 法律轉型與文化變遷良性互動的實踐路徑/103
一、正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法的貢獻與沖突/103
二、踐行法律轉型與文化變遷良性互動的實踐策略/111
第五章 法律創(chuàng)新與道德進步/115
節(jié) 道德的含義及相關基本問題/116
一、道德的含義/116
二、有關道德的幾個基本問題/117
第二節(jié) 法律與道德關系的一般理論/120
一、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認識分歧/120
二、法律與道德的聯系/122
三、法律與道德的區(qū)別/126
第三節(jié) 法與道德的沖突及解決方式/128
一、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情形及其根源/128
二、法與道德沖突解決的基本措施/132
第四節(jié) 以法律創(chuàng)新促進道德進步的實踐路徑/136
一、在立法層面以法律創(chuàng)新提升道德作用/137
二、法律實踐層面適當考慮道德因素/139
三、不斷探索法律與道德協同發(fā)展的新實踐路徑/141
第六章 法律創(chuàng)新與貧困治理/145
節(jié) 貧困概念及其治理實踐的考察分析/146
一、貧困內涵的演變/146
二、貧困治理內涵的分析界定/149
三、貧困治理實踐的演變/149
第二節(jié) 我國貧困治理對法治的需求分析/152
一、探索貧困治理對法治需求的必要性/152
二、法治在貧困治理中的特殊價值/154
第三節(jié) 我國貧困治理法治化發(fā)展的分析審視/156
一、我國貧困治理法治化發(fā)展成效/156
二、我國貧困治理法治化發(fā)展存在的缺失分析/157
第四節(jié) 我國貧困治理法治化路徑的現實選擇/164
一、以貧困法治理念創(chuàng)新為先導/164
二、確立合理的貧困治理法治化目標/174
三、實現貧困治理法治三重建構的有機統一/176
第七章 法律創(chuàng)新與社會整合/183
節(jié) 社會整合的內涵及我國面臨的社會整合問題/184
一、社會整合的內涵與意義/184
二、我國當今面臨的社會整合問題及應對需求/187
第二節(jié) 社會整合的影響因素及法律的特殊作用/192
一、社會整合影響因素/192
二、法律促進社會整合的優(yōu)勢/195
第三節(jié) 以法律創(chuàng)新促進我國社會整合的路徑選擇/206
一、通過完善我國社會組織立法促進社會整合/207
二、通過信訪制度完善促進社會整合/210
三、通過完善立法化解社會風險促進社會整合/211
四、通過家庭與自治組織立法發(fā)展完善促進社會整合/214
第八章 法律創(chuàng)新與弱勢群體權益維護/219
節(jié) 我國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含義及重要意義/220
一、社會弱勢群體的概念及其產生根源/220
二、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含義及意義/230
第二節(jié) 我國弱勢群體權益維護面臨的現實問題/235
一、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整體設計缺陷/235
二、保護弱勢群體的專項立法制度存在缺陷/236
三、弱勢群體權益法律保障意識不足/238
第三節(jié) 以法律創(chuàng)新促進我國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路徑選擇/240
一、創(chuàng)新完善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法律體系/240
二、構造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制度/243
三、完善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具體執(zhí)法程序/245
四、提高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法律意識/246
第九章 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系統構造/251
節(jié) 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含義與意義/252
一、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含義/252
二、建構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意義/254
第二節(jié) 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構成要素及現實問題/257
一、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構成要素/257
二、我國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現實問題/268
第三節(jié) 我國法律運行社會機制的現實構造/273
一、培育社會主體法治化參與意識/273
二、提升政府法律實踐責任能力/274
三、強化對社會主體法治參與的整合協作/275
后記/281
主要參考文獻/282